致敬!他是科技財神、農民教授,更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19-10-07     中國鄉村之聲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一生致力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奔小康,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他35年如一日,始終將自己的事業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科技富民」的夢想,成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雖然他已因病去世,但太行山的父老鄉親不會忘記曾經親密無間的「李老師」;他的手機仍然會時常響起,他的妻子和志願服務隊的隊員會一直為老鄉答疑......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李保國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

點擊音頻,邊聽邊看

2016年7月,河北邢台下了一場特大暴雨,這場雨對當地農作物和經濟林作物造成毀滅性破壞,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十億元。可是內邱縣崗底村的蘋果樹,卻有幸得以保全。

河北省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梁國軍:「李老師1996年來到我們崗底以後,做了一個防洪系統,水小了它就滲到土裡面,水大了以後它順著縱向排水溝,從山頂一直排到大河裡。」

梁國軍口中的李老師,就是李保國。

李保國(圖片來源:央視網)

紮根太行,走遍荒山的溝溝坎坎

李保國:「來來,我給你們說說,凡是你們栽大苗的,栽苗高的那個就隨手揪下兩片葉,弄不好這棵苗就活了,你捨不得往下揪它就死了。這像咱家裡頭本來那個日子不好過,一傢伙八口人吃飯,你就受不了了,都得餓著。你就剩下三口人吃飯,就好多了,就能對付過去。」

這是李保國教授生前教村民給果樹剪枝的場景,雖然是大學教授,但每次他都用最通俗易懂的話讓每一個村民都能聽得懂。

李保國生前在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向村民講解果樹修剪知識(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1981年,23歲的李保國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前身)畢業後留校任教,正逢學校決定在太行山區建立產學研基地,李保國作為首批課題攻關組最年輕的成員走進了太行山。他目睹當地鄉親們貧困的生活,作為農民的兒子,立志紮根太行山,用畢生所學幫助大家脫貧致富。

李保國和妻子紮根前南峪

無論是石頭山地、還是乾旱丘陵,太行山的每片土地都留下了李保國的腳印。1996年8月,內丘縣崗底村的耕地被洪水衝垮。李保國聽說後,帶著河北農大的科技救災團來到崗底,每天早出晚歸,把全村8000多畝山場的溝溝坎坎踏了個遍,研究如何種植果樹和經濟作物,向荒山要收益。

李保國:「第一產業是蘋果;第二產業是板栗;然後,我們還做了一個第三產業,就是所有的林下要間種苜蓿,用苜蓿養小尾寒羊。」

點石成金,「李老師到,就是財神到」

李保國:「最多用5年時間,人均收入達到一萬五千塊錢。」

崗底村大多數人聽到李保國的這一規劃時都很懷疑,因為當時村裡人均年收入才七八十塊錢。於是李保國乾脆把家搬到村裡,一呆就是好幾年。

崗底村村支書楊雙牛:「蘋果質量上去以後,我們運作了品牌,第一年送的多賣的少,第二年賣的多送的少,第三年搶著要買不到。」

開發初期,李保國和崗底村幹部一起規劃

李保國用科技之手「點石成金」的奇蹟在太行山上不斷被複製。在邢台臨城,他推廣的薄皮核桃,年產值超過20億元;在石家莊平山,葫蘆峪建起現代農業產業園,5萬多畝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35年來,李保國在太行山區推廣了36項林果技術,帶動10多萬農民脫貧致富。

崗底村村民楊雙奎:「只要是李老師一來,就說李老師到就是『財神到,多學知識有回報』。」

2015年12月,李保國和崗底村幹部、示範戶在一起

積勞成疾,留下未竟的事業離開了

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1998年,李保國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又被確診為疲勞性冠心病,但他帶著19種藥照樣常往山里跑。他去世前的4個多月,在家的時間總共不到10天。

李保國生前的辦公室(央廣記者 孟曉光/攝)

2016年4月10日凌晨2時,李保國心臟病突發,呼吸困難,說不出話來。呼嘯而來的急救車把他送到最近的醫院,他卻再也沒能醒過來,沒能給家人留下一句話就永遠地去了。

妻子郭素萍:「送到醫院已經就瞳孔放大了,心臟也停止跳動了。在我的思想中他沒走,一會摸摸他一會摸摸他,可是最後還是走了。」

李保國汽車後備箱裡必備的工具(央廣記者 孟曉光/攝)

9月中旬,秋風吹過山崗,碩果掛滿枝頭。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滿山的蘋果樹散發著誘人的果香,雖然已經過去3年多,但一提起李保國,全村老少仍然難掩思念。

崗底村村支書楊雙牛:「我很想念李老師,我這個果園,你說哪一塊地、哪一棵樹他都知道。」

「替保國繼續照顧好鄉親,

才不愧對這份榮譽」

35年來,李保國在太行山區舉辦培訓班800多次,培訓9萬多人,在他的指導下,191名農民獲得國家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初級、中級果樹工證書。李保國生前總和人說,他有一個夢想,就是讓自己變成農民,讓更多的農民變成他,到那時,農民就都能過上好日子了。

李保國:「農民需求是個什麼樣的,我怎麼從這個角度把我的山治好、把我的樹種好,這是要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呢,就是要全力以赴提高農民的素質,把我們的農民個個變成專家,真正靠我們的農業產業,靠山吃山富起來。」

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中)和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隊員一起,在內丘縣崗底村為果農講授蘋果管理技術

李保國去世後,作為「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產業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他的妻子郭素萍毅然決然地行走在李保國曾經奮鬥過的田間地頭。李保國的手機里存了400多個農民的電話,他去世後,求助電話仍常常響起。直到現在,郭素萍還在為李保國的手機號續費,並承擔起答疑工作。如今,李保國獲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郭素萍說,替保國繼續照顧好鄉親,完成未竟的事業,才能不愧對這份榮譽。

妻子郭素萍:「他獲得的獎,真是一個縮影,是眾多繼續著科學工作者其中的一個代表。我作為他的妻子來說,我覺得我將來的擔子更重了,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期望,把李保國未盡的事業接著干好。跟保國一樣,只要能走得動,能為農民脫貧致富,把我們的技術推廣開來,讓農民能夠過上一個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心愿。」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

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楊瀅 // 監製:張磊、彭忠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k45qm0BMH2_cNUge0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