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第一書院,少年周恩來曾在此求學

2019-11-27     徐老游

提起東北的大城市,你會首先想到瀋陽,還是鐵嶺?

因為小品,鐵嶺成了家喻戶曉的著名大城市,其實鐵嶺還是東北最有文化的城市,當然不是小品文化,具體要從一座書院說起。

位於鐵嶺銀州區老城中心的銀岡書院,如今已經整修一新。

由於歷史原因,東北少有古代書院,銀岡書院是少有的幾座書院之一,被稱為東北第一書院,因為它的存在,鐵嶺可以稱為東北最有文化的大城市。


銀岡書院的歷史要從中國古代的流刑說起。

流刑,把犯人遣送到邊遠地方服勞役的刑罰。始於秦漢,隋定為五刑之一,沿至清朝。清代,共有三大「流放之所」,一是今黑龍江寧安的寧古塔,二是卜魁,即現在的齊齊哈爾,三就是位於鐵嶺清河區的尚陽堡。

數百位因「觸犯了文字獄」或「直言上諫」或「被陷害」的大臣、文豪被流放到尚陽堡,他們把先進的文化帶到並融入這片「荒蠻之所」,開啟了遼北文化的新時代,影響深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尚陽堡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一筆鮮明的印痕,緣於那些「流人」,它的「厚重」是被一個又一個謫居者所積澱出來的。尚陽堡作為「國家監獄」期間,被流放到此的有暴動者,有科舉考場作弊者,但「主流」卻是那些博學、正直的大臣,從歷史的角度去評價,他們中有大學問家、有教育家,也有詩人。

銀岡書院的締造者就是其中的「流人」郝浴。郝浴26歲中進士,授刑部主事,28歲授湖廣道御史,巡按四川。正在其仕途如日中天之時,1654年,受吳三桂陷害,帶著妻子被流放到尚陽堡,他的兒子郝林就是在這裡出生,於康熙21年高中進士,歷任寺卿、奉天府尹、禮部侍郎、尚書。

在尚陽堡度過4年之後,郝浴全家遷居鐵嶺,「戊戌五月下鐵嶺,卜築於南門之右,方十許畝,中為書室三間,前有圃種蔬,後有園種花,左壁吾臥室也。」這就是銀岡書院的前身,康熙14年(1675年)郝浴「以原職召還」,走時感慨萬千「泣撫銀岡,留為書院。」

郝浴在鐵嶺近二十年,以高深的學識,在家辦學,培養學生,普及文化,同時也寫出了許多諸如《關帝廟祝文》、《銀州語錄》、《紫陽斷章》等反映鐵嶺現實的詩歌和文章,而銀岡書院更已成為鐵嶺的寶貴財富。因蒙冤而被流放到尚陽堡的還有編纂了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例最完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的陳夢雷。正是象郝浴這些流人,給尚陽堡乃至整個遼北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文化,他們的被流放實際上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化的遷徙和流動。

一百一十年前,身穿長袍馬褂的翩翩少年周恩來,扯著伯父的袖口,推開了銀岡書院的大門。從此,一段嶄新人生歷程,便在他與書院以及背後的這座城市與人民間鋪展開來。

1910 年春,12 歲的周恩來來到秀美的鐵嶺古城,插班到銀岡小學堂的三年甲班就讀。當年,這裡是國內最早的西式學堂。半年學習時光為他一生所銘記。1946 年 9 月,周恩來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時說:" 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 當周恩來邁出生命旅途關鍵的一步,鐵嶺也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上世紀60年代,國家為解決清河流域的水患問題,遷走尚陽堡村民,將這個有文化底蘊的古堡村落沉入水底,實行水利工程,即如今的清河水庫,好在銀岡書院還在,是清代流放歷史的見證。

得益於12歲的周恩來曾在此上了半年小學,如今銀岡書院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免費開放。

如書院今大部分面積被用來介紹周恩來生平,對書院歷史以及對東北文化發展的貢獻幾乎沒有具體介紹,紀念書院創辦者郝浴的郝公祠竟然大門緊閉。沒有書院,哪來後人求學之地。多少有點遺憾。紅色文化當然要發揚,但是書院對於東北文化發展的歷史作用也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才對。


關注徐老游

跟著老徐看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xqvtW4BMH2_cNUgG4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