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陝西。
時至今日,在地廣人稀的秦嶺南麓一帶,仍然是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於是當我坐著綠皮火車,穿越秦嶺的崇山峻岭來到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才知道這裡竟然曾經有一座繁華了上千年的古城。
它便是——鳳州古城。
「五一」假期之前,我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秦嶺慢旅行。
從西安出發,坐著綠皮火車沿寶成鐵路一路南下,目的地是寶雞鳳縣。寶成鐵路是是連接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交通動脈,也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而寶雞站到鳳縣站的這一段區域,是整條寶成鐵路最艱險的路段,沿途不斷穿越秦嶺隧道群,風景奇絕,也讓我不斷感嘆秦嶺之廣博、寶成鐵路工程之艱辛。
抵達鳳縣的前一站,路過「鳳州」站。曾經來過鳳縣的朋友告訴我,鳳州是鳳縣老縣城所在地,也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過如今這裡「降級」成了一個村子,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於是返程時,我們特意來到鳳州古城,想要尋找這座「廢棄」的千年古城中的時光印記……
鳳州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初設立「故道縣」,到1951年縣政府由鳳州遷往雙石鋪鎮,儘管兵家紛爭、王朝更迭,鳳州一直是州、郡、縣的所在地。歷史上曾經管轄過四川廣元一帶及甘肅東南部,並作為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延續了2200多年。
1951年縣城搬遷後,這座千年古城便衰敗到了它的歷史最低點——成為鳳州鎮的一個行政村。
鳳州古城的所在地,可以用「依山傍水」來形容。文章中的首圖,是我站在鳳州古城對面的消災寺景區拍到的。從高處俯瞰,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座千年古城被秦嶺群峰環繞,嘉陵江從旁邊緩緩流淌而過……房屋鱗次櫛比向北面的秦嶺鳳凰嶺延伸,西側還能看到幾段鳳州的土城牆遺址。
今天,212省道和寶成鐵路將鳳州南北「夾峙」其中;而在古時,這裡則是通往四川、甘肅天水的褒斜道、連雲道和故道的必經之地。這座秦嶺深處,連接陝、甘、川的千年古城,以如今的眼光來看似乎交通閉塞,實際上它曾是秦嶺蜀道的重要驛站,繁華一時。
根據《鳳縣縣誌》記載,在穿越秦嶺的棧道開通後,南來北往的商戶在這裡聚集,鳳州城內的客棧、飯店也越聚越多。到了「民國初年,鳳州城有較大商號、銀莊、銀號十餘家,雜貨、布匹店十餘家,油坊、酒店、染店亦生意興隆。東關尤其繁榮,南來北往之商賈,住宿於此,大小客棧常常滿員」。
那麼,如今的鳳州,還剩下什麼呢?
從鳳縣縣城坐游6公交車到消災寺站下車,抬頭便能看到巍峨的豆積山的崖壁上「鑲嵌」著多座金碧輝煌的佛寺殿宇。而消災寺的正對面,便是曾經的鳳州古城。
我們隨便找了一條小巷往裡走,小巷的盡頭是秦嶺鳳凰嶺,回頭是秦嶺豆積山。抬頭四望,真切感受到這是座藏在秦嶺懷抱中的古城。
如今的鳳州雖然降級成了一座村子,規模卻比我想像中大了許多。村落的整體布局像一個棋盤,巷道眾多,我們隨心所欲地亂走,也遇到了很多明清時期的民居老建築。
鳳州的民居建築風格,不同於陝南的建築,倒有些類似關中四合院風格。不過因為土改等原因,很多老房子雖然能看出來是四合院的布局,卻已經不屬於一戶人家所有,而是分住了好幾戶人。
而更多老房子,有些成了危房,有些空無一人,看起來像是荒廢了。
我們繞著鳳州村繞了一大圈,歷史上有過記載的縣衙、廣佛寺、賭場、煙館、妓院等都沒有了痕跡,只在村子東側鳳州紀念館的旁邊,看到了復建而成的城隍廟和文廟。這兩處建築需要買門票進入,看了一眼嶄新的外牆,我們便離去了。
順著村子一直朝北,一直可以走到廣成鐵路旁邊。這裡是村子地勢最高處,原本也是有城牆遺址的。大概因為修建廣城鐵路,古城牆遺址也蕩然無存了。
根據《鳳縣縣誌》記載,清朝乾隆年間,鳳州光是城建城桓所花掉的白銀,就有一萬六千六百六十八兩。鳳州城原本的城牆周長四華里,高二丈五尺,寬一丈五尺,有八百四十八堵磚垛和東、西、北三座城樓。
如今我們只能在村子西側見到了曾經的城牆遺址,那些孤零零的黃土牆,大概算是鳳州古城曾經輝煌過的證明……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光中,鳳州古城都是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的經濟文化中心。如今如果不是212省道旁的標示牌提醒,大概沒有幾個人能知道:秦嶺深處竟然還有這樣一座繁華了上千年的古城……
據說鳳縣已經準備打造「鳳州古城」,希望將它建成一個5A景區。不知道再見時,它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oTpRHkB9EJ7ZLmJ3y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