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獄的前華為員工里,最著名的是他

2019-12-04     字母榜



導語:還好李一男挺了過來,還帶出了一家上市公司

文 蔣曉婷

李洪元在華為工作12年,離職後被華為起訴敲詐勒索,被羈押251天後重見天日,在接受了幾次採訪後,他離開了深圳:「只想要人身自由,不敢在深圳待著了。」

華為的回應是:支持李洪元用法律武器維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李洪元之前,還有一位華為前員工也經歷過牢獄之災,不過他的入獄和華為並無關係。這位前員工就是李一男。

2015年6月1日,北京751D.Park時尚設計廣場的大罐里,一個瘦削的中年男子騎著電動車上了舞台中央,感慨人生起伏如同過山車,要將過往歸零,開啟人生第二次創業。最後他還小聲地補充了一句:這是最後一次創業。

這名男子叫李一男,曾經的華為「太子」,公認的技術天才。

通信行業的技術大神下凡製造電動車的驚訝還沒被大眾完全消化,2天後,李一男45歲生日的前一天,他在深圳寶安機場停機坪出口走廊,被警方帶走,罪名是涉嫌股票內幕交易。

入獄事件激起千層浪,眾人驚愕財務自由的李一男為什麼要為700萬走上犯罪之路,而他剛創立的牛電科技面臨滅頂之災,一筆41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早已確定的情況下,遭遇不少投資方反悔。

2年零6個月的有期徒刑,也讓李一男錯過出行領域的黃金髮展期,眼睜睜的看著蔚來、小鵬汽車、樂視汽車崛起,滴滴成為網約車出行霸主,共享單車全面爆發。

二次創業再遭打擊,據財新報道,李一男在監獄裡託人給「乾爹」任正非帶信,希望任正非能幫他一把。事後他後悔了:「華為是狼性的企業,不可能輕易原諒我。」

A

李一男的人生故事,與華為有關的日子最為濃墨重彩。

1992年,李一男進華為實習,剛好踏在華為的發展關鍵期。這一年,華為銷售額破億,只是深圳一家公司規模不到200人的小企業。

一向居安思危的任正非,要求華為集中力量開發交換機,帶隊的是2號員工鄭寶用,在公司地位僅次於任正非。項目誓師大會上,任正非放話:「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

這個叫「C&C08」的項目組,堪稱華為希望。研發出來的2000門網用大型交換機,不僅成為華為後期所有產品的基石,走出來的研發人員也悉數進入華為中高層。

李一男也因為這個項目一舉成名,幾乎以火箭般的速度,當上了常務副總裁,華為的二把手。

江湖上至今流傳李一男的升職傳說:入職第二天成為華為工程師,7天後成為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入職2年,李一男帶隊研發的C&C08萬門機給華為帶來13億訂單,因此提拔為中央研究部總裁以及華為總工程師。入職4年,李一男成為華為常務副總裁,手裡捏著華為10個億的產品線。

任正非主動稱呼李一男是自己的「乾兒子」,工作上連罵帶教育,發脾氣時說踹就踹,在華為人眼裡,兩人的相處像極了父子。



蜜月期的「父子」,走著互相成就的路子,李一男在技術上攻城略地,帶著華為年收入突破200億。任正非在人事上提拔不遺餘力,升職加薪,獎勵百萬股票。

到2000年,華為已經成為深圳市的通信行業巨擘,手下有2萬名職員,30歲的李一男在華為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內部一直流傳李一男是接班人的傳聞。

按照這條路徑走下去,華為遲早有一天將是李一男的天下,但李一男覺得華為缺乏「自由」。

剛好任正非提供了一份自由。這一年,任正非寫下一篇《華為的冬天》,預測電信業寒冬即將到來,鼓勵員工內部創業,承包華為的分銷、培訓、內容開發、終端設備等業務,華為則集中精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為此,華為專門出台《關於內部創業的管理規定》,提出凡是在公司工作滿2年的員工,都可以申請離職創業,成為華為的代理商,前提是需要簽訂君子協議:不能涉及產品研發。

作為「乾兒子」,李一男率先響應,當年4月,任正非特地帶著十多名高管在深圳五洲賓館歡送李一男,任正非期望他帶著「港灣」成為華為內部創業的一個典範。

不出任正非所料,李一男帶著股權兌換的1000萬元的華為設備,北上京城創下港灣後,真的成了華為內部創業的3000多名員工中,最有競爭力的典範。

B

李一男的創業史和在華為的升遷史一樣傳奇。

任正非曾毫不吝惜對李一男的誇讚: 這小子太厲害了,看問題太深刻,如果我要做個人投資,我一定投他。

和任正非有同樣看法的人很多,比如美國華平創投,一出手就是大手筆的1900萬美元。當時騰訊的市值不過550萬美元。

儘管當時是電信業的冬天,李一男以數據通信業務為突破口,很快聲名鵲起。不過3年時間,港灣推出的產品打入海外10多個國家,在國內由34個辦事處。年營收從2001年的1.47億元,翻番增長到2003年的10億元。

在寬頻IP產品領域,港灣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與華為的15%距離越來越近。產品領先程度,被業內公認比華為都要早半年。

因為港灣內部人員大多數來自華為,管理模式、研發體系,作息習慣等全部沿用華為,港灣在業內一直有「小華為」的稱呼,

與此同時,大華為的「冬天」真的來了,內部創業導致流失超過3000名技術人才,這些人除了進港灣,大多數選擇創業,研發和管理方式都在模仿華為,華為的研發體系一度瀕臨癱瘓。與此同時,華為大手筆投資的3G研發難見天日,數據通訊產品上被港灣圍剿,還惹上了與思科的官,2002年,華為的營收首次出現負增長。

到2003年,李一男收購老同事黃耀旭創立的鈞天,兩家業務產品觸及到華為的根本,成了和華為撕破臉的導火索。

華為發怒了,和美國3COM公司合資形成戰略聯盟,不惜代價封殺港灣。據說華為成立了「打港辦」,目的只有兩個:讓港灣賺不著錢,不讓港灣上市。

操作起來快狠准:港灣給項目報價60萬,華為只要20萬,甚至白送。實在不行就賣慘:如果我連白送都送不出去,回去恐怕主任都要被撤職了!

此前從華為流到港灣的研發人員,被華為砸錢動情「策反」回歸,讓港灣吃了一把研發癱瘓的苦果。

大華為「打港」一年,「小華為」港灣的營收就陷入停滯。

另一方面,港灣謀求上市的操作全部被扼殺。2004年8月,港灣首次準備IPO,投資銀行高盛收到了匿名人士郵件,郵件稱港灣方面涉嫌製造虛假銷售數據。2005年9月,港灣第二次準備上市,港灣網絡法務部收到來自華為公司的律師函,內容不到1000字,但措辭強硬:要求港灣公司儘快解釋對華為多項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侵犯問題,如若不然,不排除訴諸法律。

訴諸法律是華為的殺手鐧。當年5月,華為有三名前員工王志竣、劉寧、秦學軍,在創業「滬科」公司後,同樣被華為以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名義告上了法庭,最終的結果是,李一男的這三位老同事,被深圳市南山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處兩到三年的有期徒刑。

而港灣最後被華為以17億的代價招安。2006年6月6日,李一男剛過本命年完36歲的生日,華為常務副總裁徐直軍帶著隊伍來「收編」港灣,將港灣所有有價值的路由器、乙太網交換機、光網絡等全部資產、人員、業務全部智慧財產權轉讓到華為。

作為收購條件之一,李一男必須回歸華為工作兩年,頭銜依然是華為副總裁,兼任首席電信科學家,但沒有項目決策權和參與權。

在李一男回到老東家上班的第一天,他被安排坐在沒有窗簾的辦公室,外面是一撥又一撥來參觀「叛徒」的華為員工;甚至在開會時,有華為管理層直接稱港灣員工是「戰俘」。

時至今日,華為對「叛徒」的懲罰也從來不藏著掖著,2015年底,榮耀CEO徐昕泉離職,還被余承東嘲諷:數典忘祖。

C

2008年,李一男在華為服務兩年後離職,重獲「自由」。

以他的資歷,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入職百度當CTO,進中國移動旗下的無限訊奇擔任CEO,去金沙江當投資合伙人,事業成就始終達不到華為給予的光環。

與此同時,同年齡的雷軍用「小米」攪動了手機終端市場的渾水,引來華為亦步亦趨在模仿學習。張小龍打造的微信幫騰訊奠定社交霸主地位。

第一次創業的經歷太慘烈,李一男終於在45歲那年,選擇和通信行業完全不一樣的電動車,開始第二次創業。

時隔15年重新創業,李一男的轉變明顯。此前出了名的情商低、桀驁不馴、不給任何人面子,從不接收記者採訪,開始主動接受媒體採訪,掏心窩子說自己「失敗」:一流的人生,就是看著別人犯錯誤,自己不犯錯誤,吸取經驗教訓;二流的人生,是自己犯錯誤,自己吸取教訓;三流的人生,是自己犯錯誤,自己還不吸取教訓。我學習還不夠及時,目前還只是二流的人生。

想要過二流的人生談何容易。

在2015年6月的牛電發布會上,李一男稱這是最後一次創業,要將過往一切歸零,重新開始。只是,人生的第二場戰役還沒打響,他就以涉嫌股票內幕交易的罪名被深圳警方抓進了監獄,因為700萬套牢了人生的2年零6個月。

這項罪名的起因是他在前一年通過內幕消息買賣股票,時隔一年被證監會發現,在創業最關鍵的階段進了局子。

「乾爹」沒有來幫他,李一男也沒有勇氣面對任正非的原諒。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李一男一手組建起來的牛電科技創始人團隊,沒有一個人離職,幫他留住了最後一次創業的夢想。

只是獄中才兩年,世上已千年。同在獄中的黃光裕遙控指揮都拯救不了國美,出行領域也早已換了人間。

李一男2015年發布會上,曾將小牛電動車定義為主流城市人群最重要的輔助交通工具。等到李一男低調出獄,看到的小牛電動車,3年累積全球銷量只有43萬台,而同行業雅迪電動車,光是2017年一年的銷量就達到了420萬台。

去年10月,距離李一男首次創業失敗已經過去12年。這次李一男終於親眼見證自己的公司上市,不過尷尬的是,牛電原計劃募資1.5億美元,最終籌資額近乎腰斬,只籌集了6300萬美元。

當天李一男去了敲鐘現場,48歲的他,頭上白髮明顯,身材略顯佝僂,他沒有敲鐘的資格,也沒出現在牛電的大合影里。

與此同時,華為依然風光正茂,不僅是全球第一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也是國內排名第一的智慧型手機供應商,手機銷量近2億。

現在李一男留在華為的印記都已消失,也許只有一件事例外,從他離職開始的華為歡送會傳統還在延續。

參考來源:

【1】《江湖一男》,財經無忌;

【2】《別了,港灣》,中國企業家;

【3】《半年虧損3.15億、三年銷量不足50萬台,牛電IPO能否迎來曙光?》,懂懂筆記;

【4】《任正非李彥宏都欣賞的他 成功之路為何戛然而止》,騰訊科技

【5】《轟動全國IT界的「華為竊密案」作出終審判決》,新華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n40_W4BMH2_cNUgR4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