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道面壁思過,想起了冠軍爸爸李小鵬在《爸爸回來了》的節目中,對於奧莉的不聽話"管理"方法,當時是因為奧莉貪玩手機而惹怒了爸爸,收手機的時間到,但是卻不遵守和爸爸的約定,貪玩手機,不肯把手機還給爸爸,而被爸爸帶到了角落裡面壁!並且要求女兒說"對不起",後把手機還還回來。
在還回來後,李小鵬不再那麼嚴肅,睡前還想辦法哄奧莉開心但生活中,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多給獎賞,很少有懲罰。於是,在獎懲有度和有效溝通的過程中,奧莉通常非常聽話懂事,一點兒也不無理取鬧。還經常會把自己喜歡的食物分享給爸爸吃,這樣乖巧的孩子,你是不是很滿意?
那為什麼有些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面壁思過時,孩子除了反抗之外,還是一樣熊呢?朋友純純的孩子,調皮搗蛋不說,看到鄰居來的阿姨,還打人和罵人,一直不讓她喝家裡的水,弄的鄰居朋友都不敢來家裡做客,媽媽又尷尬,有一次又是這樣的行為,就被媽媽"請"去面壁思過,可娃不怕啊,邊面壁邊唱歌,一家子太疼的原因,實在都拿他沒辦法。首先家長要先弄清楚什麼是面壁,方法很重要,如果只是直接拉孩子面對著牆壁而不管不顧,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只會起反作用。
面壁這種方式的英文是Time-out,也叫暫時隔離法,是指讓兒童離開他正在參與的有趣活動,並在這段時間內不給他任何關注。如果你的孩子行為出格,面壁是可以幫助他規範行為的有效策略。
面壁是讓兒童知道哪些行為是不能容許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面壁,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知道,如果他們行為出格,他們就會失去跟其他人繼續玩耍的機會,獨自待一小段時間。面壁也給了你的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好好想想發生了什麼,下一次他應該怎麼做。同時,相比於其他方式(例如打孩子),面壁的方式一般不會使兒童有憤怒、羞恥、或恐懼的情緒。強烈的情緒(例如憤怒)很難讓兒童去思考他們哪裡做錯了。
面壁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兒童平復冷靜下來;另一種是面壁思過。
1)平復冷靜(Quiet time)
平復冷靜是指讓你的孩子離開某個情境,而不是那個情境發生的地方。例如,如果你們在公園裡,你可以讓你的孩子到大樹下面的長椅上坐五分鐘冷靜冷靜;如果你們在家裡,你可以讓你的孩子就在同一個房間裡面向牆壁坐著。
所以,其實讓孩子平復冷靜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例如,如果你在在公園、超市、或朋友的家裡採取這種方式,你的孩子可以:
平靜下來,並感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大哭大鬧,任何話都溝通無效,家長可以採取暫時隔離法,孩子就能慢慢的平復自己的情緒
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麼做的
在外面可以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做的,自己錯在哪裡,有個參照看到其他小朋友因為表現好而得到家長的關注開始知道錯誤的行為是無法得到任何關注的
2)面壁思過(Time-out)
面壁思過是指孩子犯錯後,要去一個特定的地方面壁思過,就像文章剛開始李小鵬給奧莉設置的那個面壁角一樣,這個地方可以是一個空房間、或走道,通常要是一個安全且無聊的地方,不能有任何的玩具或遊戲用品存在。
我們可以把面壁的房間門開著,但是孩子沒有你的允許就走出房間來,我們再把門關上,給孩子一個時間,停止哭鬧或者反思好了,自己主動跟我們說,"媽媽,我反思好了,"我們再讓孩子出來,如果孩子哭鬧,甚至你跟孩子產生了肢體衝突的話,那麼就要把門關上最好,當然,我們在關門的同時,也必須要站在門外時刻關注孩子。
面壁思過最大的問題是,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例如出門在外、在公共場所的時候,你們沒法去到規定好的面壁地點。此時可以結合上面"平復冷靜"的做法。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給予體罰是最差的辦法,但如果只是要求孩子"面壁思過"會有壞處嗎?
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一項跟蹤了8年的研究顯示,被"面壁思過"教育過的孩子,其心理和行為都和正常孩子無異。密西根大學C.S.Mott兒童醫院兒童心理學家Rachel Knight表示,"面壁思過"是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教育辦法之一,關鍵在於應建立在"親子雙方了解"、"事先規劃"、"規則一致"和"冷靜"等條件上。
在歐美,家長常會避免使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當孩子犯錯時,有些父母會要求孩子"面壁思過",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或坐或站,反省、冷靜幾分鐘。
研究團隊從一項美國國家級大型研究分析資料,追蹤1,400個家庭的育兒方法,並在孩子3歲、5歲和10歲時,使用遊戲、觀察、影片互動來評估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程度。
研究發現,在孩子3歲時,超過1/3家庭會要求孩子"面壁思過",假設父母繼續使用這種辦法,與不使用的父母相比,兒童的焦慮、抑鬱、自制力和打破規矩的程度沒有差異。
相反的,被體罰的孩子較具有攻擊性,且較為沮喪的父母,孩子也會可能抑鬱、有攻擊性。
像純純說的,面壁不就是讓孩子自己冷靜嘛,其實,大多數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只知道我做錯事了,媽媽要把我關進小黑屋了,我要趕緊停止,孩子知道的是,我怕小黑屋,我不進,我哭鬧,所以,一般面壁過後,家長除了要安慰孩子的情緒之外,還要重點告訴孩子,ta,錯在哪裡,為什麼我會讓你去面壁,讓孩子下次避免犯這樣的錯誤。
如何正確使用"面壁思過"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學家、知名教育專家喬治·M.卡帕卡在《這樣跟孩子定規矩 孩子最不會牴觸》一書中給出了具體的步驟。
當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時,就像純純的孩子,打罵家裡來坐的客人,我們應當先讓孩子停止他的行為,並告知他那樣是不對的。
此時,孩子依然不聽,那麼我們就要給孩子一個警報!我給你15秒的時間,幫你不聽話,那麼你就要接受面壁的懲罰,這句話說完後,家長只需要和孩子保持眼神交流即可。
家長說完後,孩子依然不聽?那麼直接"請"孩子去面壁,如果孩子這時跟你產生肢體衝突,那麼請你直接把孩子抱過去,需要立即讓他面壁思過。只有這樣,才能儘快停止攻擊行為。
將孩子放在面壁思過的地方後,告訴孩子如果沒有你的允許不能離開。如果孩子跑開,你可以拉起他的手重新把他帶回來。當孩子在面壁思過地點開始冷靜下來,你就要開始計時。面壁思過的時間取決於孩子年齡的大小和行為的嚴重性。
一般來說,五歲以下的孩子兩分鐘就夠了,而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根據"幾歲幾分鐘"的原則來執行。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平復情緒,過長時間的面壁思過並不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我們要抱抱孩子,並且溫柔的對孩子說,知道媽媽剛才為什麼要那麼做嗎?把原因告訴孩子:因為你對客人阿姨沒有禮貌,我們是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並引導孩子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哪裡錯,保證下次不犯這樣的錯誤。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要避免對孩子大聲呵斥,更要以冷靜,平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哭鬧的情緒,孩子才不會受家長影響,從而更加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