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情感表達的意義在哪裡?不會表達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傾向

2020-01-03     C位媽媽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李博士的心理諮詢師走進一位小朋友,

「你有什麼苦惱?」
「我很容易生氣,我很想打人」。
「為什麼總生氣總喜歡打人呢?」
「生氣就一定要發泄,我覺得打人就是一種發泄」,

這一刻,李博士對這個孩子情感表達的方式產生了極大的擔憂。這不是李博士接到了第一位出現情感表達障礙的孩子,前幾次,也是如此。

情感表達,會讓孩子更加明白如何與外界產生安全的情感連接,以及如何避免危險的情感摩擦。願意表達情感,也更讓使得孩子與外界的情感連接更加自然和順暢,但如果反之,不願意甚至不會表達情感,對孩子的影響,有著致命的危害。

情感表達方式的過激,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大爆炸

一場意外,讓連個家庭都痛苦不堪。琳琳8歲,家庭和睦,媽媽是一名護士,溫柔有加,爸爸是一名外企高管,能夠冷靜解決一切矛盾和困難。

因此在父母的影響下,琳琳是一個乖巧懂事,溝通表達能力都很強的女孩子,她也更加樂於助人。但是在某一天放學的路上,琳琳遇到了同班同學濤濤向她借錢,當時琳琳身上真的沒有錢,濤濤認為琳琳不講義氣,一氣之下就把琳琳打了,最後導致琳琳下半身癱瘓。

而反觀濤濤的家庭情況,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偶爾回家看到濤濤不學無術就心生氣憤,揍打孩子,並且嘴裡一直喊著「我和你媽在外面賺錢,你在家不好好學習,揍死你」。

一個不會表達情感的父親,一個在此陰霾籠罩下的少年,可想而知,最親密的人,最終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

不明覺厲,父母情感表達的意願與方式,對孩子來說,將直接影響他與外界的溝通連接。你若春風化雨,孩子自然也不會暴力相加;你若狂風驟雨,急躁不堪,孩子也自然得不到如沐春風般的情感溝通。

情感表達的缺失與迴避,阻礙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情感缺失與迴避,孩子就更加傾向於迴避表達,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很多學齡期的孩子會出現一個問題,孩子不喜歡和你溝通了。問題就在於,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大了,不需要什麼情感溝通了,他們甚至拋棄了曾經對孩子擁抱、親吻和關切,取而代之的是簡簡單單的命令和控制。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曾說: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情感的匱乏,大多不會讓孩子擁有情感的色彩,平庸、自卑也就成為了這個孩子的代名詞。

法國作家 拉羅什富科也曾說過:感情不過是多種形式的自愛。孩子接受到的愛,都將轉化為自愛的能量。

足以見得,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情感表達,給予孩子豐富的情感形式,會對孩子受用一生。所有的情感表達,都基於最親密人的情感輸出,父母,責無旁貸。

父母如何讓孩子擁有正向的情感表達能力?

1、給予孩子更高頻的情感連接

時間是最會讓情感產生變化的利器。總有父母說,孩子還小,以後有的是時間溝通,就像我們總覺得父母還很年輕,而卻總是忽略他們也會慢慢變老一樣。我們忙於工作,我們忙於賺錢,我們急於給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和物質條件,大概我們總是在欺騙自己「物質決定一切」。

倩姐的兒子今年5歲了,用她的話說,這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5年。她要上班,也要陪伴兒子。兒子每一次生病,她並不會找任何人去替代,而是親力親為,盡一切可能趕到醫院安撫孩子。她說,兒子如今是一個「暖男」,不管有什麼事情都會和媽媽說,每天睡前的聊天,兒子的小悲傷小喜悅都會平靜的表達出來,原因在於,倩姐與兒子的溝通方式也一直如此。

比如生病吃藥,大多數孩子是拒絕的,但是倩姐的兒子會平靜的接受生病吃藥這件事。

高頻的情感連接,孩子會得以安全感的保護,會對情感的理解更加客觀化,而不是一味的淪陷在感性的宣洩中。安全感持續存在,情感的溫度也會長期保溫。

2、要與孩子產生37°的情感連接

度,在親子關係中談論的次數太多了,對孩子情感輸出的「度」更是極為重要。過分的溺愛與保護,超過37度,孩子會被包裹的過於焦慮,情感的表達會更加依賴;低於37度,保護的不夠,孩子會因為失去安全感而產生對外界的不信任,進而迴避溝通和情感連接。

比如,你正在告訴孩子,冬天冷,要帶帽子,一種做法是你強行讓孩子帶上,沒有任何關切語言,甚至威脅恐嚇式的強行;另一種做法是你說了一句,孩子不帶,你也就放棄了對孩子的關愛。

兩種做法,都不是最恰當的情感連接,最恰到好處的做法,是我們用溫柔的眼神和語氣,再加上擁抱,讓孩子明白戴帽子這件事是因為媽媽關心你愛護你才讓你執行的,而不是因為無所謂甚至是控制欲下的一種強行。

情感連接的溫度,就像我們在溫暖的居所里享受一杯熱牛奶,室溫太高,我們也許喝不下這杯熱牛奶,室溫太低,我們又太急於喝下有可能燙嘴的牛奶。

無論如何,請調好我們的情感溫度,做好有效連接。

3、平衡「內」與「外」的情感連接

孩子與世界的連接,與成人平等,他們也同樣擁有與外界溝通的權利。所以父母在引導孩子學會情感連接的同時,也要注重孩子如何平衡好他與「親密關係」和「外界關係」。

所謂親密關係,就是父母、家人,除此之外,都是外界關係,老師、朋友、同事。曾有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如果無法處理好與自己母親的關係,成年後就無法處理與女性朋友之間的關係;如果無法處理好與父親的關係,成年後就無法處理與男性朋友之間的關係。

從性別的角度來講,父母都充當了一個孩子在即將進入社會後面對的「男性」與「女性」人物關係的投射。

我們既要成為父母這個角色,也要在保護中,充當外界的角色,讓孩子一步步的明白,如何掌握與人溝通的方式和距離。

愛有距離,也有溫度,溝通和表達就像在做體能遊戲,如何掌握距離,如何在適宜的溫度下投入到環境溫度中,而這一切,都需要父母教會孩子,避免孩子在情感溝通中過於激烈又過於迴避,用平和冷靜的方式處理一切情感輸出。

我是C位媽媽,一名專業育嬰師,還有一個3歲的寶寶,如果您有任何帶娃養娃的困擾和問題都可以諮詢,當然我更願意傾聽所有媽媽的酸甜苦辣,除了帶娃也能做你的閨蜜~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FCBbm8BMH2_cNUgTY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