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真實的《小歡喜》,你看了嗎?

2019-08-08     谷天娛樂

「太真實了」、「這媽太真實了」、「方圓太真實了」……

熱播的《小歡喜》,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

這部有關教育題材的電視劇《小歡喜》已在7月31日上線。

這一次,故事仍然聚焦典型中國式的小家庭身上,以高考家庭為切口,展現中國式家庭的酸甜苦辣,儼然是一部《請回答:中國高考2019》。

至今,劇播放至14集,貓眼專業版全平台排名第六,豆瓣評分8.0,《小歡喜》劇組為現實劇開了一個不錯的頭。

在現實題材大熱的環境下,《小歡喜》做到了紮根於現實,因此也讓觀眾喜聞樂見。

細節和真實,

小歡喜的兩把利器

故意買大一號的高中校服,課桌上堆積如山的教輔書,教室黑板上的高二函數題,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不惜舉家搬到學校周圍月租兩萬的學區房……

在一幕幕感同身受的高三生活圖景被生動展現時,觀眾紛紛為《小歡喜》中層出不窮的真實細節點贊。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一分一秒都在夢回高考6月……

讓我們來看看小歡喜是如何用細節打造真實感的呢?

先看這校服:

沒有像其他現代劇一樣打領帶白襯衫,女生也沒有裙擺,這種土裡土氣的polo衫其實才是大多數80後、90後甚至00後高中時期無可比較又拒絕不得的統一裝束,家長們擔心孩子發育成長過快,還都會特意買大兩個號。

童文潔(海清 飾演)在車裡教訓兒子,老公方圓打電話來時,來電顯示上寫的是「他爸」。

如同方圓在開頭所說「我們就是中國街頭巷尾最普通的爸爸媽媽」,成為父母的方圓和童文潔不再是彼此的「親愛的」,而是從孩子的角度稱呼彼此。

看過劇的年輕觀眾不妨去翻翻父母的手機,看看他們對彼此、對自己的備註是什麼。

英子(陶虹 飾演)的媽媽望女成鳳,最大的願望就是英子能考上清華大學,所以連家裡的布袋子都印著清華大學的logo。

還有童文潔在劇中的台詞,「考的不好是我的錯嗎」、「他不是我兒子,他是我祖宗」……簡直就是現實中我們爸媽的翻版。

而《小歡喜》的這些細節,還來自主創團隊,對現實生活的深入洞察和對細微之處的敏銳感知。

編劇前後深入到兩三千戶人家當中進行採訪和調研,提取到共性的問題並加以戲劇化的手段進行處理,才有了觀眾「是不是在我家安攝像頭」的親切和熟悉感。

就像導演汪俊說的,希望《小歡喜》能夠承載普羅大眾真實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

這個希望,顯然他們已經做到了。

三個家庭,

折射三種關係

《小歡喜》能夠令觀眾共情的關鍵,還在於對家庭人物群像的真實抓取。

不僅抓住了家長、孩子的典型性,而且將親子關係中的矛盾點一一展開。

劇中一共為什麼展示了三種現代家庭關係。

普通中產家庭——方一凡

黃磊和海清在劇中飾演的這一對標準的虎媽貓爸。

在家裡,虎媽唱紅臉,脾氣爆,說打就打,但打完就忘,所以對待兒子並不是非常嚴格;

貓爸唱白臉,無論是對自己的工作還是對孩子的教育,總是在其中「和稀泥」。

夫妻關係和諧,家庭氛圍輕鬆,生活環境較為優渥。

這樣的孩子也是有靈氣的,兒子方一凡活潑,鬼點子多,總是和同學打成一片,在學校的外號也是「方猴兒」。

而這樣的家庭最為致命的一擊,就是成績。

劇中董文潔告訴方一凡,「爸爸媽媽都沒有什麼背景,未來你只能靠你自己。」「高考輸了,你的一輩子就完了。」

這也顯示出作為普通中產家庭對未來發展的一種焦慮。

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就是這種家庭的真實寫照。

戀愛式母女關係——喬英子

喬衛東、宋倩、喬英子一家三口則是離異家庭中的典型代表。

婚姻當中出現的問題,令宋倩是缺乏安全感的妻子、壓力大的母親。

於是她將這種壓力轉嫁到女兒英子身上,控制欲強的母親和已經有了反叛情緒的女兒之間的衝突幾乎是立點即燃。

從衣食住行到高考志願,宋倩都在拚命將女兒拉向她準備好的康莊大道,甚至就連平時吃什麼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時候的喬英子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還是聽從父母的安排?

女兒和母親之間的矛盾背後,是足以引人深思的現實問題。

空降爸媽——季楊楊

季楊楊的家庭屬於現在大城市多見的一種新興家庭,即城市留守兒童。

常年在外工作,將季楊楊交給姥姥姥爺和舅舅照顧的季家父母,在高考這一年重拾「家長」的身份。

季區長將父親面對已經長大的兒子那種手足無措展現出來——在外下屬對其指令言聽計從,在家兒子卻完全不受自己的管束,叛逆中甚至有疏離和冷淡。

季媽媽則將父子之間的潤滑劑這一形象拿捏得十分到位。

這也是讓人引發最多思考的一個家庭,這種家庭更對應的群體是此前熱議的「喪偶式育兒」。

在這樣的家庭里,父親或母親長期缺位,導致孩子對親人有著單方面的牴觸。

季楊楊的區長父親在孩子十八歲時回到孩子身邊,也是滿腹遺憾:「當初我的選擇也許是錯的」。

在《小歡喜》中的三個家庭里,映射出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的影子。

他們的情況各有不同,可他們又都殊途同歸了回到了同一個話題,那就是高考。

無論是幹部家庭、單親家庭還是中產家庭,高考對於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來說,都是一個永遠繞不過的話題。

教育題材劇集

擁有「永恆」的熱度

今年夏天,可以說是教育題材劇集的「大井噴」。

6月9日,張嘉譯、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在湖南衛視播出,該劇圍繞四個高中生家庭,講述了家庭中面臨高考的孩子們如何在校園的學習、家庭的變故中實現自我成長的故事。

6月13日,在經歷了撤檔風波後,孫紅雷、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終於在浙江、東方雙台首播,該劇則聚焦海外留學群體的親子關係。

7月31日,《小歡喜》上線引發全民討論熱潮。

從收視來看,《少年派》在CSM55城平均收視達到1.4%,全國網收視破2,在眾多播出劇集中高位領跑。

《帶著爸爸去留學》也有超過1%的收視成績。

網絡播放量方面,《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也是包攬一、二位,周播放量均超過5億。

而在這種持續的劇集背後,其實是人們對於教育問題的永恆關注

「陪讀」、「留學」、「高考」等直擊現實教育痛點的熱詞,永遠能夠引發觀眾的討論潮。

從《小別離》到《陪讀媽媽》聚焦海外留學,關注升學問題的《虎媽貓爸》《孩奴》,以及聚焦高考的《小歡喜》《少年派》等等,近年來國產教育劇持續聚焦生活中的各個階段各個階層,可以說幾乎涵蓋了所有主要的教育階段。

雖然每年只有一兩部左右,但這些劇集都展現了當下觀眾最為關注的、最為現實的學區房、高考、幼兒教育、親子溝通等等社會議題,在播出期間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輿論探討。

而接下來,下一部作品《小捨得》,更是把眼光放在了幼兒園教育的痛點上。

這部作品講的是報社主編南麗同時面臨女兒小升初,兒子幼升小的問題,南麗在身邊同學朋友都覺得上民辦才是正道的影響下,在追逐名校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停不下來的故事。

故事非常的真實,許多場景就是17年上海幼升小的翻版。

比如一所小學讓家長們做那些匪夷所思的智力題,另一所讓家長們填寫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履歷……

光是看這些劇情,都讓小谷覺得已經又痛又癢了。

不管是之前的《小別離》,這次的《小歡喜》,還是未來的《小捨得》。

這些劇集的背後,其實都是萬千中國家庭與當代中國社會關係縮影的描摹,而其所展現的親子關係的連接、家庭情感的交融等,是每個時代都會面臨的現實話題。

未來國產教育劇集,還會有那些更加精彩的表現,非常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EyMdWwBvvf6VcSZpv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