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尿管前,夾閉尿管真的有必要?

2019-09-24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護士,護士,我父親的尿管漏尿,床單髒了........」

「什麼?尿管漏尿?」小A護士心想,剛把尿管夾住啊,一臉疑惑的走到床旁檢查患者情況,發現確實尿道口處漏尿,褲子床單都濕了一片,遂給予患者更換衣褲和床單,而且患者家屬埋怨是夾閉尿管的原因。小A護士心想,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前段時間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夾閉尿管,訓練膀胱功能有錯嗎?

普通外科手術留置尿管是比較常見的,目的為了預防尿瀦留,觀察尿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及時判斷病情變化,進行補液治療。隨著ERAS理念的推進,一般術後第1~2天給予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前,護士一般先試行夾管,充盈膀胱,以恢復膀胱功能,減少尿瀦留的發生。這種做法在臨床上廣泛實施,尤其對於短期留置尿管患者,事實果真如此嗎?

拔除尿管前的膀胱功能訓練,即間歇性夾閉尿管,是1936年由Lowsley提出,認為在留置尿管期間,膀胱處於空虛狀態,無功能活動,喚醒膀胱功能,減少拔管後尿瀦留的發生。

在我們的《基礎護理學》留置尿管患者的護理中提出,訓練膀胱反射功能,可採用間歇性夾管方式。夾閉導尿管,每3 ~4h開放1次,使膀胱定時充盈和排空,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而這一操作在臨床廣泛使用,比如夾管3小時,開放10分鐘。

這一操作真的可以減少尿瀦留的發生嗎?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

胡曉昀等研究將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夾閉尿管,鍛鍊膀胱功能和直接拔除尿管。結果顯示,拔管前夾閉尿管並沒有縮短正常膀胱功能恢復時間。

宮頸癌術後長期留置尿管患者的研究顯示:宮頸癌根治術術後長期導尿的患者在拔管前進行夾閉尿管並不改變再次留置尿管的風險,且可能增加拔管後24h的膀胱殘餘尿,拔管前夾閉尿管並無訓練膀胱功能的作用。

Moon等的研究表明,在留置導尿30天以上的腦卒中患者中,拔管前間歇夾閉尿管對改善膀胱功能沒有任何效果。

2014年中國《留置尿管護理指南》明確提出,拔管前無需夾閉尿管。

圖文無關

導尿管拔管前夾閉尿管的做法在臨床上廣泛實施,然而該做法缺乏可靠的證據支持,而且有研究認為,拔管前夾閉導尿管可能帶來相應的風險,比如膀胱過度充盈、尿道不適以及其他一些併發症。

 夾閉尿管存在安全隱患:由於術後補液,機體產尿速度較快,並且因個體差異而產尿速度不一,夾閉尿管易造成患者膀胱過度充盈。

 增加尿道不適與漏尿的發生率:目前有研究表明,尿道不適、漏尿的發生與尿液引流不暢有關,夾閉尿管時間過長,當膀胱容量達到一定量時,出現尿液從尿管周圍溢出或有尿瀦留,尿道口鬆弛的老年患者尤其明顯。

 臨床困惑:由於目前沒有充分的相關研究證據支持,臨床中同時存在夾閉尿管與不夾閉尿管兩種方法,導致醫護、醫患及護患之間的合作和信任存在隱患。

 增加工作量:護士需就夾閉尿管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宣教,指導其進行間歇夾閉尿管,監督,多次詢問有無自覺尿意,有無及時開放導尿管,同時患者照顧者的負擔也加重。

 掩蓋病情變化:夾閉尿管,導致膀胱過度充盈,收縮功能障礙,不利於膀胱功能的恢復,而且可能無法隨時觀察患者尿液的質和量,以及及時發現少尿等情況,進行干預和處理。

臨床上也時有發生尿管夾閉,忘記打開,導致尿瀦留,引起病人脹痛難忍,輾轉不安,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引發糾紛。導尿管拔除排尿困難怎麼辦?

尿管拔出後,小便困難疼痛屬於正常情況,給心理疏導,慢慢引導就可以了。

1 吹口哨,一般不太嚴重的都可以恢復。

2 打開水龍頭放水,聽流水聲,通過聽覺刺激大腦皮質從而達到排尿的效果。

3 按摩和熱敷,熱敷可以使肌肉鬆弛,促進排尿,也可以輕輕按壓小腹膀胱協助排尿。

4 消除心理壓力,提供一個隱蔽的環境,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指導患者採取蹲位或坐位排尿。

因此,拔除尿管前夾閉尿管,有利也有弊。也有大量研究表明,膀胱充盈時是拔除導尿管的最佳時機,膀胱充盈時拔管比膀胱空虛和患者無尿意時隨機拔管優越,其排尿過程順利,基本不需誘導,排尿量也不受影響。個人認為,對於短期留置尿管患者(<7天),可以不必夾閉尿管,直接拔出。脊髓損傷患者最常見的就是膀胱功能障礙,夾閉尿管,按時按需排尿,以恢復膀胱功能。

大家在臨床上還在夾閉尿管嗎?

參考文獻

[1] 胡曉昀等.術後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夾閉尿管必要性的研究.中華護理雜誌.2013.48(3).269-270

[2] 何英第,王琳,王富蘭等.拔管前夾閉尿管在宮頸癌術後長期留置尿管患者中的作用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16.32(10).757-759

[3] Moon HJ, Chun MH, Lee SJ, et al. The usefulness of bladder reconditioning

before indwelling urethral catheter removal from stroke patients [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2, 91(8): 681- 688. DOI: 10.1097/PHM.

0b013e31825a0a1b.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