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的農產品流通依賴於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傳統流通鏈條,在地頭收購環節主要依賴於農村經紀人,這種流通方式的好處是農民可以實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貨現金交易,合同履約風險小,而且農民不需要考慮農產品如何進行產後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問題。但是這種流通方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最典型的問題是農民缺乏對於農產品的定價能力,農產品賣什麼價格,基本上是農村經紀人說了算,更進一步而言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導致農民更多時候是追求數量型增長的生產導向,以及更加追求農產品的外觀形狀、個體大小、表皮色澤等外在的東西,相對忽略內在品質的提升。同時,由於農民單一主體生產的小規模性,同一片區的農民在同一時間段內向農村經紀人交售農產品時數量有限(尤其是果蔬領域),這些很多農民交售的農產品往往混裝在同一貨車,不僅使分級分選變得難以實現,更使得質量追溯變得非常艱難,加大了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潛在隱患。
成立農民合作社的一個核心初衷就是為能夠擺脫傳統農民對農村經紀人的依賴,實現聯合起來闖市場,提高銷售價格和經營利潤空間。應該說過去十幾年裡,很多合作社也較好扮演了這個功能角色。但近十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中產階級人群的數量持續增長,城鄉市場消費升級的態勢愈發明顯。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農產品流通端保鮮、加工和冷鏈儲運技術能力的持續升級,愈來愈多的進口農產品加速進入中國市場,比如泰國的榴槤、菲律賓的香蕉、智利的車厘子、紐西蘭的獼猴桃、加拿大的龍蝦,北歐的三文魚、墨西哥的牛油果等產品更是成為國內市場上的爆款產品。更加需要引起農業領域關注的是,由於生鮮市場的消費升級和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近年來生鮮行業吸引了一批精英人才和社會資本進入,並由此催生了生鮮電商、水果連鎖超市、新零售、社區團購等一批嶄新的業態。這些新的流通業態,一方面更加接近城鎮中高端消費者,其向上游採購優質農產品的潛力巨大;另一方面由於商業經營績效的客觀要求,他們也對農產品供應商提出了更加高規格的產品供給要求。此種流通端和市場端的變革趨勢,不可避免地衝擊到了國內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讓國內農業生產經營者悲喜交加。
可喜的是,很多產品品質優越、經營能力強的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可以充分享受到消費升級帶來的市場紅利,讓合作社及其成員農戶享受到更多的生產經營利潤。而悲的是,更多的合作社由於缺乏優質產品、優秀人才和優良的產業鏈拓展延伸能力,這些合作社的農產品在國內外其他同類優質產品的衝擊下舉步維艱,看不到優質優價的希望。這類傳統的合作社在缺乏土地、資金、人才以及信息等要素的綜合統籌能力的情況下,正面臨核心創始成員逐漸老去,中青年人才後繼無人,以及所生產農產品只能繼續依賴於批發市場和農村經紀人的無奈。而從整體上看,在傳統農民無法快速退出農業領域、中青年專業化人才進入相對遲緩,農村土地資源無法快速集中、統一生產作業的背景下,在合作社中傳統農民生產經營素質技能無法快速有效提升的情況下,中國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將在未來的相當長時間內,面臨中高端消費市場更多被國外大中型農企及其優質農產品掌控的局面。而中國的農產品將面臨在中低端市場扎堆,在局部區域和時間段的供過於求的發展態勢。為此,特別需要政府部門更加重視農民之間、尤其是合作社之間的聯合與合作,需要進一步圍繞主導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化程度和品牌化經營能力,真正的踐行好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的發展思路。這方面合作社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中國目前的農業產業發展態勢下,光靠農民合作社還遠遠不夠。中國農業產業的強勢崛起需要行業協會、農業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圍繞產業鏈進行更加合理協調的業務布局和任務分工。
作者:邵科 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
基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環境嵌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及其優化研究」 (編號:14CJY042)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201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