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講平仄是不是好詩?

2019-09-25     梧桐樹邊羽


平仄韻腳都屬於聲韻學,我們大致搞清楚聲韻學的發展,就知道從什麼時候平仄格律成型,並以此規範出格律詩的創作,進而成為詩詞通順的一個衡量標準。

聲韻學並非從《詩經》開始,那個時候的創作大多是隨心所欲,只需要吟唱最終落到韻上,對詩句內的字詞使用並沒有要求,通順表意即可。從先秦到漢、魏晉的古詩古風質樸、古拙,一是由於文字本身發展的不完備,也和音韻沒有講究有關。

曹植開創了文字修飾的先河,文辭優美雕琢,在詩歌創作上氣骨高舉,詞彩華茂,情深雅正,卓爾不群。曹植不但在文辭修飾上占盡天下靈氣,在聲韻學方面也是鼻祖。東漢時期佛教流入中原。但是佛教給大家唱誦佛經,用的是印度的梵文和曲調。經文翻譯成中文之後,就會荒腔走板。就好像咱們現在把歐美流行歌曲翻成中文,如果不重新填詞,直接就那麼唱,肯定是節奏和韻腳都不對了。

曹植潛心研究佛典,為了便於吟唱,他用自己的文采翻譯佛經,以配合印度原來的音調。在這過程中,他發現了漢字發音的一些規律,創造了「梵唄」,於是對漢字的聲調發音研究發端,這就是中國聲韻學的開端。

曹植所創造的文辭修飾流派和聲韻學追隨者眾,文人們都開始重視文字的華美以及朗讀吟哦時的腔調,詩的創作開始走向工巧之路。加上魏晉之後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國教。聲韻學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很多韻書和研究者。

如周頤《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王斌《四聲論>,以及其後的張諒《四聲韻林》,劉善經《四聲指歸》、夏候詠《四聲韻林》。這些研究者們各有側重,但是將漢字讀音劃分為四聲可以說是共同的認知。

這其中,沈約是個大詩人。他就把聲韻和作詩聯繫起來,用聲韻的規律,來造成詩句誦讀和配樂的和諧、鏗鏘。沈約的《四聲譜》提出了四聲為「平、上、去、入」。把這四聲的字,間隔使用在詩句里,就形成了抑揚頓挫的上口節奏感。

南北朝時期著名詩人庾信、鮑照、謝靈運、謝朓都是聲韻四聲作詩的支持者。民間興起,而南朝的宮廷注重享樂,對這種美化詩歌音樂性的方法也是支持的,上行下效,以四聲韻入詩便成為主流。

詩歌發展到唐朝,通過初唐文人對六朝齊梁體的抨擊,詩風歸正積極昂揚,題材豐富多樣,宮廷詩人在四聲韻、對仗、黏連、這些規則上,創造了格律體規範。近體詩(格律體)成型。

當時的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韻相對於格律詩來說還是複雜,於是在武則天欽定下主持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本書就直接把四聲韻針對格律詩簡化為平仄,把四聲中的「平」和「上去入」聲分為平仄兩部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

所以,平仄本身就是針對格律詩而產生的。在格律詩產生前,大家守的是四聲韻,不會考慮「平仄」這個不存在的概念。而在聲韻學誕生之前的詩人,寫詩更無從遵守這些東西。但是這些規律是從詩歌中總結而來,所以只要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詩句,都是無意識地在遵守漢字的音調韻律的。

所以,古人作詩並不一定遵守平仄的,即使在近體格律詩規則的宋元明清,直到今天,我們寫詩也不一定要遵從平仄格律。寫現代詩的話連長短、押韻都可以隨意,只要精確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和志向,打動了讀者就是好詩。

即便我們創作舊體詩,不遵守平仄格律問題也不大,只是要保障句子通順清朗,適合吟誦就好。只要不標明「五律」、「七律」這種格律詩特有的名稱,別人也不會計較是否和平仄。畢竟古詩中的古體詩根本就沒有平仄要求。

平仄格律是一套幫助我們創作近體詩的音律工具,我們不寫近體詩,可以不用理會,但是我們如果自稱近體詩,又不遵守格律,那就是個笑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gxDaW0BJleJMoPMaUI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