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扶貧幹部陳全亨在水南鎮對口村委會辦公樓里找了一間小房子,鋪蓋一放,安了一個簡陋的「家」,一住就將近四年。今天讓我們的記者帶你走進對口村,聽聽高要的扶貧故事。
水南鎮對口村距離高要城區約60公里,是該鎮人口最多、最分散、扶貧任務最重的村。
貧困戶楊木苟是其中一名已經脫貧的貧困戶,今天他正在晾曬從村民手中收購回來的桂皮,準備晾乾後賣個好價錢。他去年在駐村扶貧幹部陳全亨的幫助下拿到了5萬元扶貧貸款,做起了桂皮收購的生意。去年他靠賣桂皮,純收益達到了14000多元。
扶貧真的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果扶貧沒有那麼到位,我就真的很頭痛,可能我們還住在那間爛泥房。沒有扶貧項目,沒有扶貧的關心補助,自己的生活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水平,又蓋房子又做起桂皮生意。
現在新房子已經蓋好,生活得到了改善,楊木苟更有幹勁了。以前僅靠家裡幾畝薄田難以維持生計,連兒子的學費也湊不上,扶貧幹部的到來點燃了楊木苟脫貧致富的希望。
(阿亨)經常過來慰問,問下桂皮價格,外麵價錢多少啊,今年開完桂打算怎麼做,有時也關心地問我,是否去外面找工作。
2016年6月,高要區紀委幹部陳全亨帶著扶貧政策來到了這條小山村,當時村裡沒有手機信號,部分村民沒有自來水,道路破損嚴重村民出行困難,而且村民說的是客家話,溝通又有問題.......,艱巨的扶貧任務擺在陳全亨面前。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陳全亨索性把「家」安在了村委會的辦公樓里。
這裡就是陳全亨在對口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可以看到這邊僅有一台電腦和一台印表機,這邊則是放滿整理好的扶貧資料。那我們再往裡面走,看看他居住的環境是怎樣的。這個房間大概只有5、6平方米,是非常小的,這個小床也是他來這裡開展扶貧工作的時候置辦的,為了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他是把家安在了這裡。
這裡離南岸城區大概60公里,每天來回奔走,就會少了很多工作時間,而且農戶經常晚上才回到家,也只有晚上才能見到他們,和他們聊天,開展工作,所以要求晚上都住在這裡,去開展工作。
陳全亨在這裡的一千多個日夜裡,他的足跡踏遍了對口村每一條自然村、每一戶貧困戶,與村民溝通也不成問題了。他幫助貧困戶落實資金,發展光伏發電項目。他讓11名貧困戶子女的教育和貧困戶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得到保障,解決村裡面的困難。提起陳全亨,對口村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
他扶貧工作包括,進行了18間的危房改造,建設了2個信號塔 ,1條道路, 1項水利工程,幫扶單位為村民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王鏡元、王海林兩兄弟是二級精神殘疾,全靠哥哥王火娣照顧,但王火娣還有三個小孩在上學,生活的艱難程度超乎了陳全亨的意料。在陳全亨的幫助下,王鏡元、王海林從低保戶轉為特困戶,解決了生活問題,按照政策也申請了危房改造。
扶貧真的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感謝扶貧幹部幫忙,日子好過很多 ,否則小孩子上學很困難,現在生活過得很好。
現在,水南鎮對口村27戶貧困戶54人已經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兩不愁三保障」全部落實,但陳全亨依然還堅守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看到27戶的貧困戶生活的改變,覺得我們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是勝利的喜悅。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我們會繼續堅持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去完成脫貧攻堅的工作任務。對口村27戶 54人已經全部達到脫貧標準,但我們會力度不減,政策不變,工作隊伍不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UYpGXEBnkjnB-0zH7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