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煤炭工業70年

2019-10-02     礦冶園

跨越70年,我國煤炭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世界第一煤炭大國,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做出了巨大貢獻。回首過往,煤炭工業歷經興衰起伏,數代煤炭人奮鬥不息,譜寫了一曲因境而變、可持續發展的精彩華章。

恢復與初步發展時期(1949-1977年)

煤炭是關係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基礎。70年前的舊中國,由於長期戰亂,煤炭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新中國成立之初煤炭產量只有0.32億噸。

新中國成立後,為滿足國民經濟增長對煤炭的需求,我國充分利用計劃經濟優勢,集中力量搞建設,從1950年到1957年,先後組建了煤田地質勘探、煤礦設計、建井施工等專業隊伍,投入大量資金及人力,為煤礦建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到1957年末,煤炭工業共完成基建投資35.55億元,恢復礦井38處,新 建礦井194處,改擴建礦井103處,建成投產礦井205處,合計產能達1.76億噸。

1956年,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煤炭工業系統地質、基建、生產等單位的先進生產者代表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對我國煤炭工業產生了嚴重衝擊,出現了經營紊亂,片面追求產量,亂采亂掘等不利情況。為滿足當時"全民大辦鋼鐵"的需要,提出了"全民大辦煤 礦",並實行"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的方針,全國小煤礦數量快速增加到 10萬多個,煤炭產量由1958年的2.7億噸快速增長到1960年的3.97億噸。但由於違背煤礦建設程序和超能力生產,煤炭產量大起大落,1961年全國煤炭產量迅速下降到2.77億噸。

1958年兗州煤田唐村煤礦建礦初期,男職工推磨車提煤(新華社發)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煤礦工業發展也受到極大幹擾。在"立足戰爭,爭取時間建設戰略後方"的思想指導下,先後開展了"大三線"建設、"扭轉北煤南運"建設和"江南9省"煤炭建設。三次煤炭建設的大轉移,推廣"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和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投產"的"四邊三當年"的做法。這一冒進指導思想導致煤炭產量下降,供應不足,供需矛盾加劇,並一度出現1972年1974年全國煤炭產量停滯不前,滿足不了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局面。

為解決這一問題,1975年1月,國家重新組建煤炭工業部後,樹立了煤炭戰線"十面紅旗"單位,通過加強江南、雲貴、華北、東北、蒙東、兩淮和中南等煤田勘探和開發建設,優化了煤炭生產布局,全國煤炭產量平均增長3000萬t/a。1976年,全國煤炭產量達到了4.84億噸,1977年達到5.5億噸,與1949年的3000萬噸相比,增加了將近16倍,為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轉型發展期(1978-2001年)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煤炭工業隨之進入了轉型發展時期。這一期間,煤炭體制從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初步的市場經濟體制。

1978年,經鄧小平同志特批,我國引進100套大型綜采機械化設備和100套綜掘機械化設備,提高了綜合機械化採煤水平。1979年-1980年,煤炭工業開始了全面調整和整頓,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掘進,發展了採掘機械化,完備了礦區和礦井的生產配套工程、安全技術措施工程和生活福利措施。

八十年代的寧夏煤炭工業

1982年,煤炭工業部提出生產、基建並重的指導方針,實施"穩住東部、戰略西移"的布局,重建資源勘探、設計和施工專業隊伍,加強了新礦區建設。1985年,全國煤炭產量達8.7億t/a,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煤炭生產大國。

同年,國務院批准了煤炭工業部提出的全國統配煤礦投入產出總承包方案,標誌著煤炭工業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七五"後期,國家實行"有水快流"的能源政策,鼓勵國有、地方和個體私營煤礦一起上,建成了潞安、晉城、邢台、兗州、大同、鐵法等14個現代化礦務局和潞安王莊、石圪節煤礦和兗州礦務局興隆莊煤礦及邢台礦務局東龐煤礦等107個現代化礦井,到1990年全國煤炭產量達到10.79億噸,改變了多年煤炭供應緊張的局面。

1988年兗州煤田唐村煤礦員工在全國掘進上崗競賽中(新華社發)

1992年7月,國家取消了計劃外煤價限制,放開指導性計劃煤炭及定向煤、超產煤的價格限制,出口煤、協作煤、集資煤全部實行市場調節。1994年7月,統一的煤炭計劃價格取消,除電煤實行政府指導價外,其他煤炭全部由企業根據市場需要自主定價。煤炭價格的進一步開放,使得煤炭企業參與市場的程度更為深入,價格的調節作用進一步增強,對激勵煤炭企業積極生產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

1995年,煤炭工業開始企業化改制試點,兗州、邢台、鄭州、盤江、平頂山礦務局以及平朔煤礦等被列入100個試點單位,我國煤炭企業開始了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探索,為現代化煤炭企業的建立、為煤炭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化創造了條件。

平朔煤礦

1998年,為幫助煤炭企業徹底市場化,國務院改革了煤炭管理體制,下放原煤炭部直屬的國有重點煤礦,推進政企分開。同時,開始加快煤炭行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相繼實施關井壓產、減人提效、改革改制以及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為優化煤炭產業結構,對非法開採、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予以關閉。至2001年,全國煤礦數量由1998年的8萬多個減少到2.2萬個左右,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煤炭供大於求的矛盾。自2001年下半年起,煤炭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超常發展期(2002-2011年)

我國煤炭工業這一時期進入超常發展階段,這十年被稱為煤炭"黃金十年"。十年間,我國煤炭生產和供應保障水平大大提高。首先,原煤產量由2003年的13.8億噸增長到2011年的35.2億噸,十年內原煤年產量增加了21.4億噸,年均增長9.8%。其次,我國在世界煤炭生產中的比重也逐年升高。2006年我國煤炭產量占世界煤炭產量的39.4%,2011年則達到了48.3%。與此同時,2003年以來,我國煤炭產量年均遞增約2億噸,占世界煤炭增量的80%以上。

十年來,我國煤炭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首先,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十年來,我國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初步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完全成本在內的煤價形成機制,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的煤炭交易方式改革穩步推進。其次,投資主體多元化。十年來,煤炭行業投資主體由政府擴展到政府、社會和企業。

我國還形成了以《煤炭法》和《礦產資源法》為主體的煤炭法律法規體系。2005年6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07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煤炭產業政策》,關於煤炭價格、稅收、資源有償使用、市場准入等宏觀行業政策逐步完善。煤炭工業科技創新能力、裝備製造能力、生產技術水平、生產率及科學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

結構優化期(2012-至今)

2012年,我國煤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全國煤炭產量36.6億噸,比上年增長4%左右。以2012年為節點,我國煤炭行業結束了"黃金十年",陷入長達四年多時間的低谷。2013年及之後,全國煤炭企業均出現銷售困難、成本持續增加、資產負債率上升的情況。

2016年2月,煤炭行業啟動化解過剩產能行動,改善行業生存困境。2016年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2.9億噸,2017年煤炭退出產能達2.5億噸,2018年退出煤炭落後產能2.7億噸,"十三五"煤炭去產能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隨著煤炭去產能穩步推進,煤炭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2016年底,國家發布《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提出重點建設神東、晉北、晉中、晉西等14個煤炭基地,並劃定了162個國家規劃煤炭礦區。

目前,我國已建成了神東、黃隴、寧東、新疆等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的94%左右;建成了陝北、大同、平朔、蒙東等一批億噸級礦區。煤炭生產重心繼續向晉陝蒙新等資源稟賦好、競爭能力強的地區集中。2018年,內蒙古、山西、陝西、新疆、貴州、山東、河南、安徽等8個億噸級省區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31.2億噸,占全國的88.1%。

我國煤炭開採裝備水平也不斷提高,2014年4月,國內首個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在陝煤化集團所屬的黃陵礦業公司一號煤礦正式運行,填補了我國煤礦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無人開採的空白。如今,我國已走在世界煤炭"無人化"技術研究的前列。

不僅如此,我國煤炭工業通過兼并重組、參股控股、戰略合作、資產聯營等多種形式,推動煤炭企業與下游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相融合。煤為基礎,煤電、煤鋼、焦化、建材、儲運、金融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新技術、新模式推動了新能源、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礦區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等多元產業的協調發展。此外,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進程不斷加快。

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煤炭工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蓬勃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B1Zi20BMH2_cNUgT2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