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福州 | 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2021-01-05     福州新聞網

原標題:聽福州 | 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

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線面之於福州人,像是一根線,牽起福州人的一生。

王元鍇 攝

大年初一、過生日、娶親、出嫁、坐月子、遠方親友來訪、家人遠行出門……福州人吃碗線面,加兩個與福州話「壓亂」諧音的鴨蛋,寓意萬事順利、平安健康

親朋好友家中添丁,或者有老人過壽時,福州人便拎個紅袋子,裡面裝上用紅線綑紮好的線面和鴨蛋,上門慶賀為其祝福。

福州人煮線面,也有講究。一碗地道的福州線面,在於「泡」。煮線面之前,要先燉好一鍋高湯。雞、鴨、上排、羊肉……都是福州人最愛的線面「伴侶」。

有了高湯,線面就可以下鍋了。將線面投入沸水中,再沸時撈起。最後,將線面泡入高湯中,淋點老酒,一碗溫暖的線面大功告成。

然而,看似簡單的線面,製作起來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費力氣。

林雙偉 攝

相傳九天玄女為了給王母娘娘賀壽,煞費苦心準備禮物,最後精製了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

於是,福州的制面人也就拜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並在家中供奉神像。神像旁一般懸有對聯,上聯是「金梭玉帛」,下聯是「牽絲如縷」,橫批是「巧奪天工」。這個傳說,也從一方面體現了線面的製作難度。

閩侯縣文化館供圖

傳統的福州線面製作考究,技藝精湛。線面需選用上等麵粉為原料,佐以食鹽、生油、薯粉等,掌握陰晴、氣溫、風力等,經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麵、晾曬等多道工序,歷經10多個小時製作而成。

閩侯縣文化館供圖

線面漫長的製作過程,考驗的是制面人的體力、經驗和默契。制好的線面絲細如髮,潔白若銀,具有「易煮快熟,久煮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牙」的特點。

廖雲嵐 攝

福州後嶼鎮鼓二、鼓三村,以及閩侯關源里,曾是福州地區手工製作線面最集中的地方。鼎盛時期,家家戶戶都是制面好手,訂單應接不暇。能訂上這兒的線面,在老福州人口中成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林雙偉 攝

隨著時間流走、城市變遷,手工制面人變得越來越少。唯一不變的,是福州人對線面的熱愛,仍一代代地傳承,從未動搖。

陳建國 攝

這一碗線面,是家的味道,鄉的情愫。

這一次,我們一起細品線面的滋味,期待下一次,繼續領略福州風物的魅力。

本期主播蔥茗

聲音能夠傳遞的

不僅有快樂、溫情

還有白晝與夜幕下

這個城市的秘密

hi~

這裡有一則重要通知~

聽福州「尋找計劃」

已經啟動啦!

尋找故事、尋找聲音、尋找美圖

戳下圖立即參與

我們一起

讓所有人聽見不一樣的福州

尋找計劃

另外,除了微信

大家現在可以在喜馬拉雅

收聽我們的節目啦啦啦啦

喜馬拉雅

加入【聽福州聽友群】

一起聊聊福州的城市記憶

群內還將不定期發放福利

期待你的加入

文字:劉夢霆

圖片:福州新聞圖片社

後期:陳臻宇(實習)

設計:馬沄欽

編輯:王婧

監製:申哲

製片人:劉必泳

總策劃:林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iw103YBjUShLqujHB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