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卑情結」,心理學:自卑不一定是壞事,但需要超越自卑

2019-12-25   鐵甲紅媽

「人生來就自卑,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源動力」,這句話是由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通俗點講就是,人作為高級動物,和其他一些動物從出生這一起點上就存在有差別,其他的動物絕大多數從出生後就能夠完成行走以及獨自覓食的行為,而作為人的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會存在有自卑,而且必須要有父母、長輩的愛護呵護才能夠得以成長,因此我們會感覺到自己不如他人,所以也就形成了最初的自卑。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他從出生開始身體就要比其他人弱,在他幼年時曾經得過佝僂病,直到4歲才學會了走路的技能,而5歲那年差點因為肺炎而命喪於此。

有關於對早些年的記憶,都是在生病與被治療,也因此他在書中寫道:「我所能回憶起來的最早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他上躥下跳,來去自如,然而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

阿德勒在他所著的書《超越自卑》中提出了一個概念——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所指的是當一個人在面對他自身無法去適當應對的問題時,他會認為自己無法去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而且如果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時就會引起他們的自卑感來,這時所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

那麼當一個孩子處於自卑時,他會表現出那些行為?

在《超越自卑》這本書中,有一個動物園的案例,三個孩子第一次來到動物園,當他們都站在裝有獅子的籠子的面前時所表現出來的也都不同。

第一個孩子躲到了他媽媽的身後且全身發抖說:「媽媽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呆呆地站在了原地,但他的臉色卻很蒼白。

並且聲音顫抖的說道:「我一點都不怕。」而第三個孩子則是用他的眼睛盯著獅子問媽媽:「我能不能朝它吐口水?」其實他們三個都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在獅子面前自己的弱小,而他們也都分別用不同的方式來說出了自己的感覺。

沒有人會願意讓自己長期處於自卑之中,因此三個孩子都在使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緩解內心中的緊張與恐懼,而他們唯一能夠去做的,就是去想辦法通過改變目前的現狀來對自己所面對的困境緩解。所以,當一個人長期處於自卑中時,他們會想要去努力擺脫自卑。

自卑感可能會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所表現出的行為中,都可能會存在有自卑的身影,而自卑感則很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去找到孩子平時表現中可能會有自卑的地方,以便能夠及時去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

比例:當孩子對於自身的外表不滿意時、當他們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時、當他們無法融入到群體中時、當他們在他人面前容易緊張時、當他們不敢於嘗試新鮮事物時、當他們不敢去表達並給人距離感時、當他們不主動並對自身有負面評價時、當他們內心脆弱、敏感愛哭等都很有可能是由於自卑。

恐懼,也同樣是自卑的一種表現,甚至要更加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法國作家杜伽爾在他所著的書《蒂博一家》中說:「永遠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事物,就是童年的回憶。」

我們通過阿德勒書中的三個孩子可以得知,恐懼其實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而在我們的一生中,所要經歷的很多事都會讓我們心存恐懼,例如電視、電影中的某些情節、父母吵架、我們自身受到恐嚇打罵、被同伴孤立等等。

孩子們由於他們不懂得要如何去面對以及排解種種的恐懼,如果此時家長沒能去及時的幫助孩子將恐懼盡情排解、釋放,它很容易會在孩子的內心中生根發芽,最終孩子們要麼會去尋求一些更強大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如加入黑社會行列;要麼完全被恐懼所控制,變得軟弱無能、失去自我。

除恐懼外,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的因素有很多

有果就必然會有因,孩子會存在有自卑的心理,其背後也有著各種原因,例如當孩子的身體存在有缺陷時,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卑;當他們所處的家庭環境有負面的氛圍時;當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時;當父母去去接納孩子時;當負面缺乏對孩子的認可以及鼓勵時....這些都是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卑的原因所在。

在兒童心理學中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大的錯誤是去對還未成年的孩子進行各種的負面評價,且輕易斷言他們不會改變;而往往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給孩子帶來改變,反而會去讓孩子對負面評價加以強化,讓負面更負面。與之相反的是,對於孩子的一些負面行為我們需要去使用鼓勵的態度,以此來幫助孩子朝著正面的方向發展。

就像詩人維吉爾所說:「我能,是因為我相信。」

凡事皆有兩面性,自卑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它同時也是孩子能夠得以成功的源動力

我們前文已經說過,每個人都會存在有自卑,就算是再成功的人,他也一樣會存在有自卑,也正是由於種種的自卑,才得以激發他們能夠做到如此成功。

例如新東方創始人、教育界的大佬俞敏洪就是如此。在俞敏洪還小的時候,由於出生於貧下中農的家庭之中,當時的政策是在這樣的家庭中只能有一個上高中的名額,而這個名額卻給了姐姐,無奈自己只讀到了初中就回家幫忙干農活。幾年後他也想要考大學,第一次毫無疑問的落榜了,英語只有33分的成績。

對此俞敏洪並沒有灰心,他邊幫家裡幹活邊準備著第二年的高考,結果第二年已然沒有考上,英語的成績有了進步,這次考了55分的成績。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到此也就放棄了,但俞敏洪並沒有,他這次回來後依舊準備著下一次的高考,第三次終於通過了高考,而且他所考上的還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這一次他以英語93分的成績進入到了北大的西語系。然而即便是考進了北大,俞敏洪也並沒有像他人眼中所謂的天之驕子一樣一帆風順,他說他在北大工作生活的時間有7年,因此他也自卑了7年。

所以我們由此可以得知,孩子會存在有自卑,也並不一定就是壞事,家長需要學會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點問題。孩子之所以會自卑,恰恰證明是他們想讓自己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有關兒童心理學說:自卑並非一定是壞事,它反而能夠讓人們變得努力進取,能激發人們對問題的積極意識,但如果此時得到的是打壓而不是鼓勵的話,則會加劇孩子自卑的程度。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去幫助孩子能夠超越自卑呢?

消除恐懼:家長要學會去將負面的轉化為正面的,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負面信息上,轉移到正面信息上,給予孩子更多的具有正能量的東西。英國作家伯克曾說:「沒有一種情感能像恐懼那樣有效的使精神喪失一切行動與推理的能力。」所以,如果孩子出現了某種恐懼心理,家長一定要及時去幫助孩子將恐懼給化解掉。

阿德勒說:「人生的意義在於:合作、貢獻、對讓人感興趣。」

學會合作:能夠開啟孩子的自信。合作是作為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技能,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離不開相互之間的合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們要懂得去給孩子灌輸合作的概念,要引導孩子去參與到合作之中,例如可以在自己做家務時讓孩子幫忙打打下手、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計劃等。

學會貢獻:能夠讓孩子進行自我賦能。能夠為他人做出貢獻,是一個能夠很好地體現出自我價值的方式。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去為他人做貢獻,那麼他將很難體會到自我價值感,從而無法對自我內在的自信得以發展。但與之同時,在他的內心中又充滿了對於能夠成功的渴望。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讓孩子來幫忙洗車、選購商品等等。

對他人感興趣:是能夠得以飛得更高更遠的翅膀。有句話這樣講:「溝通的效果要取決於對方的回應。」換句話說就是,與他人溝通的效果如何,主要的不是取決於你都說了些什麼,並不是你說好就一定好,而是要取決於對方對你說的話所做出的回應以及反映。所以家長更要學會去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讓孩子懂得去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問題。

每一個孩子生來就存在有自卑,這不是個例,而是所有人都會存在的問題。自卑並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如果家長能夠正確的去對孩子加以引導,那麼孩子們也將會從自卑的心理走向卓越走向成功,會讓自卑變為成功的源動力。所以對於孩子的自卑,我們作為家長要學會去正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