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真正的「羊肉泡饃」並不在西安?

2019-06-15     壹路吃

將近十年前我第一次去西安時,就深深的迷戀上了羊肉泡饃。可惜那次的時間有限,還有很多食物根本沒來得及吃。六年後再度造訪西安,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吃了清雅水盆羊肉、馬洪小炒泡饃,簡直是驚艷的二次方,才知道原來西安還有這麼多關於羊肉泡的美味「變種」,只不過在遊客圈中的名氣沒有那麼大罷了。

後來,我稀里糊塗的開始寫美食,對於食物感興趣的點也發生了變化,從最開始的「什麼好吃?」到現在更好奇「為什麼吃?」。一較真兒才發現,自以為了解的羊肉泡饃遠比想像中有故事的多,確切地說,它是不是真正的「泡饃」都還是個問題。

嫌你囉嗦不看版

我們說的「泡饃」實際上是「煮饃」,

水盆羊肉才是真正的「泡饃」,

Emmmm,確實有點「繞」…

水盆羊肉:我才是真正的「羊肉泡」

幾年前,第一次吃水盆羊肉的我著實有點困惑:這不就是羊肉和湯多一點、碗大一點的羊肉泡饃嗎?對於一個外地人來說,唯一的區別似乎就是饃的出場順序有點不同。

羊肉泡饃,來源:匯圖網

羊肉泡饃用的「飥飥饃」,最早由阿拉伯人的大餅「Turml」音譯而來,用九分死面加一分發麵烙成,質地偏硬且帶著韌勁。上桌的時候還是生饃,不能直接吃,要先將饃掰成拇指大小的塊,再由後廚經大火猛煮進行二次加工——這種由食客與廚師合作的烹飪方式,放到世界飲食文化的範疇來看都不多見,也是我覺得吃泡饃最有意思的地方。

跟上圖一比就能看出來二者畫風的不同,水盆羊肉重湯,羊肉泡重饃

而吃水盆羊肉的程序要相對簡單一些。羊肉連大碗帶湯端上桌,湯寬而清。一碗水盆配兩個月牙餅(一種發麵的饃),一個撕成小塊泡進湯里吃(注意,這裡是撕,不是掰,可以體會一下兩者質感的不同);另一個用筷子剖開,夾進羊肉和小菜。一餅可以兩吃。

配水盆吃的月牙餅,用「撕」的而不是「掰」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關鍵問題其實並不是饃的出場順序,而是烹飪方式。真正將饃「泡」著吃的是水盆羊肉,而被大家稱作羊肉「泡」饃的那個,更貼近於羊肉「煮」饃。

其實,「煮饃」這個稱呼在西安其他以饃為主的食物中也有使用,比如「三鮮煮饃」,工序和羊肉泡相似,但要有特定的配料才能稱之為「三鮮」;按照這個思路,「小炒泡饃」和「葫蘆頭泡饃」也屬於煮饃的一種。

葫蘆頭,老杆兒應該能看出來這是哪家吧,哈哈

「羊肉+饃」這種吃法的起源非常早。蘇軾在西府做官時就寫過「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羊羹」指的就是羊肉泡饃,但這並不是此類食物最早的叫法。最早的還是水盆羊肉,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

看得出來,水盆羊肉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很多本地人認為,這才是陝西真正意義上的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到底出自哪裡?

說起水盆羊肉,就讓人想起了年初的《舌尖3》,其中引發爭議最大的一集就是西安回民街的水盆羊肉,節目裡頗有點以此為水盆界標杆的意思。

這一集為啥最受人詬病?

因為水盆羊肉起源於西安東邊的渭南,是一種漢民發明的美食,跟回坊扯不上太大的關係,以渭南下轄的蒲城、澄城和大荔縣一帶為最佳。連度娘都說了,這裡才是水盆羊肉的發祥地,也難怪東府人民看了《舌尖3》氣得想掀桌子。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水盆羊肉在當地的叫法就是「羊肉泡」。當地人吃水盆羊肉會說:走,咥羊肉泡去!所以,水盆羊肉只不過是羊肉泡的另一種稱呼而已。

聽一個澄城的朋友說,90年代,縣裡才出現了西安那種羊肉泡饃,直到現在,當地人都是以「煮饃」來稱呼這個外來的兄弟,而水盆羊肉一直穩坐「羊肉泡」的名號,二者絕對不會混為一談。

水盆羊肉是真正的「羊肉泡」。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東府的羊肉泡里,羊肉才是最大的主角(而不是饃),論任性吃肉,東府人豈非略勝一籌。(這也是《舌尖3》里說水盆只放3片肉惹來嘲笑的原因)和西安羊肉泡能當一日三餐也不一樣,東府的「羊肉泡」是絕對的早點,最晚過了中午十二點基本上就見不到了,就算有,當地人也會以「成色和味道不行了」為由,拒絕賞光。

西安的朋友曾這麼給我解釋過羊肉泡和水盆羊肉的區別:羊肉泡是回民美食,吃的是饃的筋道,而水盆羊肉起源於漢民,吃的是肉和湯的鮮美。我認為解釋的也很到位了。

下次來西安,除了要去回坊嘗嘗本地的羊肉泡,也別忘了吃一碗水盆羊肉,大口喝湯、痛快吃肉,這才是關中人心目中那碗真正的羊肉泡饃。

文 | 西夏

原創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eY6DmwBmyVoG_1ZJY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