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酷的「自傳體」謝幕

2019-08-29     極客電影

2008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的電影《老爺車》上映,他信誓旦旦道:「這大概就是我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了」。

那年,他78歲

《老爺車》經典動作

自那以後,伊斯特伍德抱著「與時間賽跑」的態度,相繼執導了《胡佛》《美國狙擊手》《薩利機長》等多部電影長片。

2018年,「敬業的老牛仔」又一次食言了。

這位耄耋老者帶著自己主演的《騾子》,重新回到觀眾面前。

這一年,他88歲了。

電影《騾子》劇照


大家心知肚明,這很可能將是我們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老爺子了——他選擇了一部近乎「自傳式」的電影,完成了自己的謝幕。

對於中國影迷來說,最大的幸運莫過於能在影院一睹老牛仔的最後榮光:

本周一,《騾子》在中國電影院線登陸。


獨行俠回家

「騾子」指代那些為販毒集團運毒品的司機,所以電影的港版翻譯借了個諧音——《「毒」行俠》

這個翻譯不僅準確巧妙,也致敬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代表作《獨行俠》系列。

《毒行俠》與《獨行俠》,後者是我們熟悉的「鏢客三部曲」

不過《騾子》中的「獨行俠」追求的不是信馬由韁的鏢客生活,而是將一輩子都奉獻給工作。

主角厄爾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沒成為一個「騾子」前,他擁有自己的事業——種黃花菜。


單從工作狂這個特徵來說,厄爾簡直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翻版。

從1955年至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幾乎一刻都沒離開他的電影事業,就像電影中厄爾為他的花兒傾注畢生心血一樣。

有得必有失,當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到達偏執的地步,人就會成為「家庭絕緣體」

主角厄爾成功「避開」了女兒所有的重要時刻,就連女兒出嫁,老頭也在參加「黃花菜頒獎典禮」。

片中女兒的扮演者,是導演的女兒艾莉森·伊斯特伍德


工作與家庭孰輕孰重,厄爾好像不用權衡,因為他永遠會選擇工作。

這讓我不禁去想,一生忠於電影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又錯過了多少次家人的重要時刻,經歷過多少次工作與家庭的抉擇?

厄爾真的完全輕視親情嗎?也不是。

參加黃花菜比賽時,他看到鄰桌的一家人舉辦婚禮,想到了自己的女兒此時也在結婚。表情中透著愧疚,寫著「矛盾」二字。


自從他錯過婚禮女兒後,女兒12年沒和他說過一句話,妻子徹底失望。

當一個人一無所有時,至少還有家人;但對厄爾來說,他的親情早已過了保質期。


嘗到了親人的冷漠後,厄爾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錯。

可是對一個快90的老人來說,對家人的虧欠已經無力償還,就在這時厄爾得到了一個彌補的機會——一份特殊的運輸工作找上了他


起初他不知道自己成了「騾子」,但開開車就能獲得大筆收入,運什麼東西根本無所謂。

厄爾用他的第一筆外快,兌現了為外孫女操辦婚禮的承諾,聽著孩子的致謝、眾人讚許,厄爾收穫了家人帶給他的成就感。


儘管他做了一件彌補家人的事,但他內心的矛盾卻還沒消失。

在外孫女的婚禮上他告訴妻子:「我愛花,它們每一朵都獨一無二,值得我花那麼多精力和時間。」

妻子反駁道:「你的家人也值得你花精力和時間」。

他當然可以敷衍妻子一句「你說的對」,但他卻沉默了。這道選擇題他給不出答案。


隨著他運毒次數越來越多,危險正也在步步緊逼,厄爾覺察到自己隨時可能再也見不到家人(被販毒集團殺掉,或被警察逮捕)。

所以面對忘記結婚紀念日的DEA探員自嘲地說:「沒人比我更能忘記各種紀念日了。」

隨後他告訴這個年輕人、或者說告誡自己:「工作很重要,但家庭要放在首位。」


故事的最後,厄爾領悟了最重要的道理:花兒美麗、獨特,短暫的生命周期值得傾注心血,但家人同樣不會永遠等著他。

妻子病危,於是他不顧毒販的死亡威脅,在「工作」與家人之間,終於選擇了後者。

妻子本來沒指望厄爾能出現,但他終於在妻子床邊吐露了自己的愧疚和歉意,而妻子其實一直深愛著他。


厄爾如呵護花兒一般守著妻子,陪她度過了僅剩的時光;12年沒理他的女兒,也原諒了混蛋的父親,與他和解。

厄爾押上生命作為賭注,總算喚回了漸行漸遠的家人。

厄爾的行動,何嘗不是在喚醒自己呢


銀幕之外,在《騾子》拍攝期間,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接納了自己的私生女Laurie Murray。

2018年Laurie Murray與父親一起出席了《騾子》的首映禮,媒體和粉絲這才發現這個秘密。

Laurie Murray與父親、兄弟姐妹們合影

我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無疑像電影中的厄爾一樣,年近九旬開始努力反思、糾正年輕時犯下的錯誤。

他讓自己的女兒飾演片中的女兒,會不會也是想用電影與家人來一次「和解」呢?

靠電影去宣示、靠行動去彌補。這樣看,《騾子》也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誠實的「自傳式」作品了。

那對於芸芸眾生來說,我們該為家人做點什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電影中也給出了建議。

你無需擁有財富與名利,只需在那些該出現的時刻陪在家人身邊就好。


工作,至死方休


厄爾的確悟出了家庭的重要性,但不幸的是,他對工作的熱愛更深……

在包辦了外孫女的婚禮後,厄爾本可以就此收手不再運毒,但看到被沒收的「黃花菜」農場時,他動搖了。

如果可以靠犯罪挽救岌岌可危的家庭關係,憑什麼不能拯救自己鍾愛的事業呢?

賣掉舊車,換上酷炫的新皮卡,「黃花菜事業」促使他重新踏上運毒之路。


為了接濟無法維護的退伍老兵俱樂部,厄爾再次犯罪賺錢讓老兵們重聚。

當戰友們向他致謝,聚光燈打在他身上時,他臉上的笑容我們在頒獎典禮和外孫女的婚禮也曾看到過。


意識到運毒可以像種黃花菜一樣能收穫無與倫比的成就,厄爾乾脆把「騾子」當做另一份事業。

既然是事業,哪怕是當騾子,厄爾也要像種黃花菜一樣成為圈子裡的佼佼者。

除了厄爾,整個「騾子圈」一次運送上百磅的古柯鹼。顯然他把「工作狂屬性」帶進了新工作中。

年近90歲又怎樣?老騾子的奮鬥,至死方休。

如此強大的事業心,甚至讓他得到了販毒集團老大的傾慕,親自接見了集團的「中流砥柱」。


老頭子也沒忘記踐行「work hard,play harder」的宗旨,工作途中品嘗各地美食、四處獵艷,既把錢賺了,又玩高興了。

當然還收穫了他一生都視若珍寶的東西——認可與尊重。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厄爾對販毒這事沒有絲毫負罪感,因為這是值得奮鬥的事業。

吃著餅乾開著車,唱著他那個年代的流行歌


這份事業確實好———只是違法!厄爾終就難逃法網,被DEA抓了個現行。

法庭上的厄爾最後爺們兒了一把:

作為一個弱勢群體(老人),他本來有機會脫罪,但「弱」的是身體,不是精神。敢作敢當的牛仔精神不會隨歲月逝去,厄爾坦然認罪


最最巧合的是,入獄後的厄爾又回歸了他畢生鍾愛的事業——種黃花菜。

面對這些獨一無二的花兒,厄爾眼中滿是幸福的寵溺;仿佛能看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坐在監視器後,露出同樣的笑容。

也許這就是找到熱愛的工作,並為之奮鬥至死的幸福吧!

這也太幸運了吧!


時代差異和種族問題

在這個主旨明確的故事中,導演不忘借著「老古董」厄爾,把很多社會現象「夾帶」進電影里。

這其中最明顯的,是厄爾這個非常「不極客」的老頭無時無刻不在吐槽年輕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這種吐槽的背後,恰恰是他面對時代差異時的無所適從。


包括厄爾引以為傲的黃花菜事業,也被他看不上眼的「網際網路」搞黃了;

《騾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酷的「自傳體」謝幕

打臉現場


此外厄爾會稱呼女同性戀「dykes」,管墨西哥人叫「beaner」,面對黑人居然直呼「Negro」;

不是因為他有歧視心理,是他沒意識到這麼稱呼是歧視。

罵了人還這麼開心


Negro這個詞與Nigger、Nigga完全不同,很早之前這個詞並不含冒犯的意思,甚至連黑人初抵美國時也自稱為Negro。

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黑檀》一類的著名黑人出版物將文章中的Negro替換為black後,Negro漸漸被棄用。

《騾子》就是靠這種時代變遷造成的認知偏差,體現了厄爾與這個時代的脫節

如果沒有網際網路的「攪局」、沒有與時代的脫軌,厄爾也許就不會走上歧途,這種世代差異帶來的無力感,是把他推向犯罪道路的一股暗勁兒。

但是電影中的人對於種族問題,並非都像厄爾那麼「無心」:

警長看到墨西哥人來到小鎮就認為他們圖謀不軌(確實不是好人),反觀厄爾當著警長面打開裝著毒品的後備箱對方看都不看。

連警犬察覺到厄爾後備箱的異樣,就因為他是白人,警察絲毫不起疑心,還以為是自己的狗狗在鬧情緒。

一個被DEA攔下的墨西哥人,情緒異常緊張,稱這次經歷為「人生最危險的5分鐘」。

導演就是在用一個個影像表現「後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

不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本人並不喜歡「政治正確」,他覺得這讓人們過於嚴肅,喪失了應有的幽默感。

所以在他的電影中,面對種族問題他不怕「踩雷」,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思考與表達,就像《騾子》里那樣百無禁忌。

《老爺車》劇照

或許在他心裡,尊重不等於矯枉過正。相比那些小冒犯的稱呼詞,扎在骨子裡的歧視才是真該剔除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個「壞心眼」:他總喜歡拋出難題卻不喜歡給出答案,尤其到他人生的「後半輩子」。

比如工作與家庭怎麼協調?

這兩樣東西似乎都值得我們傾注一切,厄爾花了一輩子才選好。但在什麼情況下該怎麼選擇,沒有標準答案,主角也只是「恰好」選了其中一個。

老古董和年輕人到底誰的生活方式更好?

厄爾厭惡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這些新事物,可是科技確實讓生活更加便捷,就連他運毒聯繫毒販都得仰仗智慧型手機。

但是「科技生活」也的確讓現代人加速「退化」,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還有電影中冷不丁出現的種族歧視詞彙,真的不可饒恕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沒說他對待種族的態度就是對的,他只是提供了「政治正確」之外的另一種方式。

優秀的電影總喜歡把思考空間留給觀眾,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可無法否認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貫徹一生的電影匠人精神,依舊擋不住歲月的侵蝕:

2008年《老爺車》里他雖顯老態,但是身材挺拔意氣風發;

十年後的《騾子》,他已體態佝僂皮膚鬆弛,英姿不再。說實話,看著心疼。

對比《老爺車》(左)與《騾子》(右)里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可就像他在本片中表達的——用什麼也換不來時間,無論此生他還有多少遺憾未能彌補,只希望他對自己最後的謝幕滿意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e7_3GwBJleJMoPMsQ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