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北宋中期文壇領袖曾拜謁襄城潁考叔墓‖老家許昌
文‖竇永革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四月,蘇軾兄弟在其父蘇洵帶領下,赴汴京應試,從崤山沿崤道進入中原。
崤道是宋代關中和西京洛陽的陸上交通要道。《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崤有二陵,其南陵為夏後皋之墓地;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蘇軾三人行至二陵,馬匹累死,只好改乘驢子至澠池。這是蘇軾進入中原的第一站。
沿澠池東至河南府(今河南洛陽)150公里,進入許洛古道,蘇軾穿汝州的郟城、襄城、許州,五月到達汴京開封。是年九月,蘇軾順利通過舉人考試。
嘉祐二年(1057)正月,宋仁宗任命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歐陽修、國子監直講梅堯臣負責編排詳定等具體事務,舉行禮部考試,蘇軾兄弟同科及第。同時,其父蘇洵將自所作22篇文論呈獻歐陽修。「書既出,而公卿士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於世。眉山去西南數千里之外,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
就在這年的四月八日,蘇軾母親程氏卒,父子三人赴喪返川。嘉祐四年(1059)十月,服除離川回京,舟行至荊州。次年正月初五從荊州出發,渡漢水至襄陽,沿襄汴古道踏入中原,經鄧州、唐州、葉縣、郟城至襄城,拜謁了潁考叔墓和潁考叔廟。
潁考叔,春秋鄭國鄭莊公的潁谷封人。據《左傳》載:「潁考叔,純孝也,愛及母,施及莊公。」三蘇實地察看了鄭莊公置其母「姜氏於城潁」的蓮花寨和莊公母子「黃泉相見」的古道殘坎。
觸景生情,由蘇軾執筆寫下了《潁大夫廟》詩一首:
人情難強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爭曲直,苦語費搖撼。
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殘。
荒祠傍古冢,古遂有殘坎。
千年惟茅焦,世亦貴其膽。
不解此微言,脫衣徒勇敢。
這首詩讚頌了潁考叔的聰慧機敏,抒發了作者以史為鑑、崇尚智慧與膽略的情懷。著名學者紀昀評價這首詩曰:「純用諫王從諷之意,語特明透,直抒仁政治國的政治主張。」
蘇軾在這首詩中讚頌的潁考叔,是「掘地見母」事件的策劃者。鄭莊公與弟弟共叔段反目,軍事鬥爭取得勝利後,他將偏心的母親軟禁於城潁,發誓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不久他就後悔了,但重話在先,抹不開面子。
潁考叔是城潁的負責人,在國君的家庭矛盾中左右為難,聽說鄭莊公有意妥協,忙借獻禮的名義套話。
宴會時,他將肉食擱在一邊不吃。莊公問原因,他說:「小人有母,沒有嘗過王宮食物,請允許我帶給她。」
莊公嘆道:「你有母親可以孝敬,我卻不能。」
潁考叔揣著明白裝糊塗:「太后在我那兒住著,接回來不就行了?」聽了莊公的煩惱,潁考叔出了個主意,通過開挖一條深及泉水的地道,母子得以相見,結果皆大歡喜。
《左傳》評價道:「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蘇軾在這首詩中搬出了另一位勸孝名人茅焦,並比較了兩人的勸說技巧。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亂後,將母親遷出咸陽,下令稱:「敢諫者死。」茅焦站了出來,「解衣立井幹之上」,數落秦王:「秦方以天下為事,而有遷母之名,恐諸侯由此背離!」茅蕉不惜死,脫了衣服也只是為了壯膽。蘇軾欣賞的是潁考叔,既會曉之以理,又會動之以情。
蘇軾離開襄城,經許州、尉氏,於二月十五日到達京師開封。後經吏部「銓選」,授河南福昌縣(今河南宜陽)主簿。
時仁宗下詔制舉,制舉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而舉行的特殊考試。經歐陽修推薦,蘇軾和蘇轍參加了秘閣考試。
考試時,蘇軾作《王者不制夷狄論》等六論,「文義燦然,時以為佳」。八月二十五日,仁宗在御政殿試,所舉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蘇軾作《御試製科策》一篇,入三等。宋朝開國一百多年來,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吳育和蘇軾兩人。
仁宗在讀蘇軾兄弟的制策後,高興地說:「朕為子孫得兩宰相矣。」從此,蘇軾文章「遂擅天下,學者多從講問,以其文為師法」。殿試後,蘇軾授大理評書籤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節度判官。是年十一月離京赴任,十二月十四日到鳳翔府簽判任,從此開始了從政的生涯。
2018年7月6日
【作者簡介】竇永革,男,漢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縣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理事、襄城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襄城縣詩詞學會秘書長、襄城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業餘創作20多年,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散見於全國各類報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靈》,部分作品被轉載收錄、獲獎評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來自「老家許昌」原創圖片庫,圖片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b-pIW8BMH2_cNUgSI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