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我的同學是個高校青椒,他最近辭職了

2019-05-27     翻譯教學與研究

本文來源:募格科聘

轉自:慕格學術

我的博士同學徐陽終於從高校里QUIT了,作為曾在一個寢室里共同度過多年時光的老同學,我對他十分熟悉。博士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聯繫變得沒有那麼頻繁,但是同學之間情誼仍然長存,我和他就業選擇的相似,使得彼此都有感同身受的困惑與掙扎。

畢業時,他謀到了長三角魔都某個211高校的教職,算是當年在同學們當中工作找得比較好的。當然,這和他的能力相匹配,因為他研一開始就在我們實驗室充當主力軍,讀博後更是硬核實力大爆發,SCI論文發了N篇,由於英語水平異常優秀,經常在我院乃至我校舉辦的各類國際學術交流會上擔任翻譯或主持人。

我想,以他的實力在一線城市裡還算入流的高校應該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果然入職後,憑他的能力,發表了幾篇有分量的SCI論文,而且一直頭腦靈活的他也在經濟發達的魔都開有自己的公司。但在不久前,我在同學群里獲悉他居然剛剛辭職。

某天,同學微信群里有如下對話:

某業界大牛自2002以來論文引用數變化——工業4.0技術發展至今,似乎prof們很難使上勁了,多需要的是企業家或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學者。

B:論文是論文,產業是產業,文章少了也有可能就去做產業了。

說得也有幾分道理。

@B 搞工業4.0的嗎?

B:對。智能製造,工業4.0。

馬上就是自由職業者了,歡迎各位大牛騷擾。

@B 原來另謀高就了。

B:是啊,呵呵。

B就是徐陽,這傢伙居然從高校里辭去教職,不當孩子王了。

於是,仗著當年和他的深厚感情,我開了個小窗口和他私聊。

筆者:你學校工作不搞了?當年能進X大教書可不容易咧,費老鼻子勁了。

徐陽:呵呵,是的,不搞了。

筆者:為啥?你一心一意搞公司的事了?看穿了也好。評了副高所有的加起來也就1個月多2000塊而已。

徐陽:副高也不好評啊,我離職前還是講師職稱。

筆者:是的。

徐陽:而且現在科研經費管得非常嚴,除了填的勞務費部分,都很難花。

筆者:對,壓力也大。出來也好。

徐陽:一年7,8萬的薪資哪裡不能賺。

筆者:學校是工資低的。

徐陽:一年的工資買不起市區一平米的房子。

筆者:學校收入確實太低了。我以為你們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比我們中部地區好點。你的話很打擊人吶!看來,不是區域性的問題,就是高校青椒們的普遍性問題。

徐陽:呵呵,是的。我要在魔都買房,一個月十萬都不嫌多。不買房的話一個月一萬塊日子可以很滋潤。當然經濟只是一方面原因,以我的個性當高校教師感覺太受約束了。

筆者:看個人。你的情況比較特殊。

徐陽:呵呵,我的情況你很清楚啊,在外面有兼職搞公司。學校里直接管我的小頭目一個月還沒我賺得多,但是指揮起人來一點不含糊。

筆者:那是。

徐陽:我的心理落差也比較大。在公司我基本就是一把手,在學校給別人做孫子。

筆者:你牛的!佩服!

徐陽:我的公司運行很好!在學校是給別人干,沒勁。

筆者:教師嘛,就是要講奉獻,當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

徐陽:給這麼點工資,憑什麼要人奉獻。

筆者:所以體制內現在越來越留不住人,以後據說連編制也沒有,拿什麼吸引人進高校教書。

徐陽:我搞搞公司,一年至少能賺幾年學校的薪資。

筆者:你這是好事啊!羨慕嫉妒。不過你不是可以一邊在高校待著,一邊開公司搞項目,進可攻退可守。

徐陽:青教,學術食物鏈的最底層,要上課,要科研,學校也不可能閒著的,不要太天真!

筆者:我明白了!是你當老師妨礙你發展公司。當初你還想一邊公司,一邊高校?

徐陽:沒精力搞學校的事情了。公司太忙了。

筆者:你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在高校里看不到希望。收入也罷,心理也罷,只是給自己找閃人的理由。

徐陽:是的。實在找不到理由再留高校了。

筆者:我記得你不是一入校就發過幾篇還不錯的論文的。為什麼職稱沒有晉級。

除陽:是的,我有三篇SCI。可能是我們這個行業,英語要求不是很苛刻。編輯、審稿人對語言要求並不特別高,也沒因為英語不好拒稿的情況。主要就是書寫主謂一致、用詞問題。你經常寫的那些SCI論文寫作的小文基本對我沒用。三篇SCI基本都自己改了3遍英語,投完過了1個月大修以後accept。我第三篇SCI就一個人獨著,用Grammly一段段過了一遍就行了。

筆者:老徐牛的。所以我奇怪,我都副高了,你居然還是講師。

徐陽:呵呵,給我的學校內聘副教授的待遇,但職稱還是講師。怪自己咯,論文條件夠了,基金項目抓得不狠。算了,閃都閃了,說這些有什麼用。

筆者:老徐加油,我看好你咧。

和徐同學結束談話後,我思考了良久,徐陽由體制內至體制外,我知道體制內是深深幾許的庭院,而體制外是波瀾開闔的江湖,願他多珍重。

而我們談論的那些問題直接可以回想到當初博士畢業時找工作的那些意願和規劃,如果再追溯讀博時以及讀博前的人生規劃,也許又是一番安排。

可以說博士畢業去高校是博士就業的主要意願和主要流向。但是,並不是人人都合適去高校就業,特別是在當前高校人事制度正面臨大的改革背景下。

去高校就業頭幾年要面臨極大的挑戰,首先應該考慮是待遇問題,高校普通教師的待遇主要是依照職稱來定的,而職稱主要就是拼論文和項目。

那麼這就引申到了第二個問題,壓力。

在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請即可獲得講師職稱,而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是博士畢業的第一大檻。講師晉升為副教授需要進行人員申報,這個申報資格的獲得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即入職後發表的論文(一般以入職單位為第一作者名稱)及項目(需要課題結題證書,並且在項目中名字排名)。

高校一般還有針對以教學為主的教師的工作業績及學術水平條件,論文和項目的要求有所區別。

以筆者在職稱晉升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有限知識,剖析一下高校教師的職稱級別構成及青椒頭幾年在高校中的主要任務,部分學校有的條件可能略有差別。

高校教師的職稱級別構成:正高職稱教授包括一至四級,副高職稱副教授包括五至七級;中級講師職稱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職稱助教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

正高職稱教、授副高職稱副教授與中級講師職每個大級別的提升都需要各項條件都滿足,主要條件為入職年限,教學和科研方面的。一般來說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經過考核表明能勝任講師職責,自受聘為教師之日起認定其講師任職資格,即博士受聘應為中級講師的職稱;而具有博士學位,受聘講師職務2年以上的人員即可進行晉升副教授。

作為剛畢業不久的博士,在高校工作的頭幾年,最關心的就是講師申請副高這一職稱晉升階段,即八級到七級或九級越級到七級。

對於一流高校,講師晉升副高職稱條件要求比較高,因此科研的論文和項目壓力還是比較大的;而對於不入流的高校,講師晉升副高職稱條件要求相對不那麼苛刻,但存在的副一個問題是這類高校的副高名額比較少,如果講師多,競爭副教授也不會小。

那麼應該說在高校里前幾年,青椒們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從第二個問題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頂住壓力,職稱晉升失敗(有多年晉升職稱無望的同學戲稱「終身老講(師)又如何?」),那麼待遇肯定是上不去;如果頂住壓力,職稱晉升成功,那麼待遇肯定會提高,但是,不會提高很多。

以筆者為例,單看職稱對應的崗位工資,中級職稱最高八級的講師和高級職稱最低七級的副教授就差也就幾百塊錢,薪級工資和崗位工資一樣都是有對應的固定標準,兩級職稱雖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而原設定能夠拉開收入的績效工資也逐漸出現類似情況,因為沒有系統成熟的理論指導及規範考量實現高校戰略目標的多級轉化,目前各大高校基本大多都採用同一比例的優秀分配,實際上是對學院之間、教師之間工作差異的忽略,通俗一點說就是變相地吃大鍋飯,影響到不少教學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就像前文提到的,就算中級晉升到副高,一個月可能也就增加近2000元而已,而且2000元的說法也是四捨五入的結果。編外正高職稱對於普通教師而已是未來幾年考慮的事情,此文暫不討論。徐陽辭去高校教職就是該問題的一個凸顯的實例。

總之一句話,就是高校工資待遇不高。沒有其他門路僅靠工資的青椒們,通過自身努力晉升了職稱可以提高待遇,只可惜提高得並不太多。

即使是這樣,每年仍然有相當數量的畢業博士選擇進入高校就業,無論是出於對教學或學術的熱愛,還是對職業自豪感,亦或把象牙塔的高校作為自己的避風港,其間的每個人都對作為自己的判斷或所謂。所謂The one trying to wear the crown must withstand/bear the weight.

目前,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很多博士在畢業後夢想結束996或者7117的生活確實就是一種夢想!

獲得博士學位的青椒們在入職高校頭幾年的三板斧十分重要,而且可能比讀博時壓力更大。當然,準備佛系的可以忽略上面這二句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O3fFWwBmyVoG_1ZKW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