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梅川祖孫三代的忠誠之歌

2019-05-30     廣濟印象

家風是一種經過歷史積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是文化傳承的基因。一個家庭的家風,決定了一家人的做事態度和處世準則。



梅川鎮桑梓園社區退役老兵童煥祥,1933年出生,9歲時讀過私塾。1952年,年僅19歲的他,響應祖國號召應徵入伍,1952年10月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二二一九部隊進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戰場上他英勇作戰,屢獲戰功,1955年在戰場上火線入黨,1956年被當上班長,並多次向其頒發抗美援朝功勳章、紀念章獎。

1957年退伍,退伍後被組織安排到當地土地部門工作。1965年又安排在當地梅川公社東風一大隊、梅川街道居委會任支部書記,直到2006年退休。




在地方工作期間,他都兢兢業業,做到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年年一直被縣鄉鎮援予優秀共產黨員,模範幹部。並出席了中共武穴市第五次黨代會,市第四次總商會。

革命家庭,赤子家風」。老兵童煥祥以身作則,樹起了「忠誠、崇德、孝廉、節儉」的家風,堪稱幹部家風建設的楷模。老兵童煥祥告誡子女:要聽黨話,跟黨走,自強自立,勤儉持家,百善孝為先……



這些教子箴言牢牢記在子女們的心上,次女童菊紅說,這些話自己受用了一輩子。她還對筆者說父親有兩件事是她終身難忘:一件事是她的奶奶在七十年代,八十二歲時因病臥床不起,從年初到八月份都是父親日夜陪伴護理,喂藥送飯,端屎端尿,那時條件有限,換下的髒衣都是父親拿到家門口水塘的清洗,又怕鄰居看見不好意思,就穿上雨鞋跑到水塘角邊洗。



第二件事就是童菊紅的姑姑,也就是老兵童煥祥的姐姐童荷英,一生生活坎坷,無子無女,到了歲數大了,極為淒涼;她父親毅然將其接回家,周到安排這位老人的起居,那時儘管自己家孩子多,生活不富裕,但總是想著法子,好吃好喝的供養,平時工作忙,就叮囑妻子、兒女照顧,直至九十多歲安詳故去。

良好的言傳身教,使次女童菊紅及兄弟姊妹傳承著父親的百善孝為先的家風,童菊紅現在也當奶奶了,還要在社區上班,每逢雙休日不是到兄弟家幫忙照顧侄孫侄女,就是回父母家漿衣洗曬…。

除童菊紅大姐遠在廣州平時回家較少外,她的兄弟在工作之餘,毎天總要抽空回家幾次,看看年老的父母雙親和做些家務。

老兵童煥祥從2006年退休後,也是個閒不住的人,他和老伴都年過花甲,原來還種田,近幾年身體不大好,就種一塊菜園,毎當新菜上市,自己吃不了多少,就送到在居住在梅川街上的兩個兒子和次女家及鄰居。



老兵童煥祥一生生育有4個子女,四代同堂。大兒子童建紅,1965年出生,一直懷抱著與父親一樣的夢想,長大以後志願當一名軍人去報效祖國,1981年高中畢業後,他報名參軍入伍,在福建福州軍區司令部防化營服役,在部隊期間他刻苦奮練,多次受到表彰,為部隊防化事業作出了貢獻,1984年退役後,被安排到武穴市農機公司工作,30多年來,多次被公司評為先進工作者。



大兒子童建紅

二兒子童建軍的次子童冬敏在爺爺和大伯的影響下,志向軍營,2015年6月,他放棄考大學的機遇,高中畢業報名參軍,2015年9月,剛滿18歲的他,身穿迷彩服走進了大軍營,在秦皇島65集團軍服役。



二兒子童建軍的次子童冬敏參軍照


在部隊4年間,他遵紀守法,勤奮學習,第二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士官,第三年考上軍校,至現在一直在蘭州部隊軍校深造。



童冬敏放哨照

從這祖孫三代的忠誠之歌中,可以看出一個軍人家庭特有的責任與擔當。無論是戰爭時期的堅守,還是在各自崗位上的奮戰,抑或是面對改革服從大局的境界,都讓我們看到了軍人家風對一個家庭、對軍人群體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作用力。



一家三代軍人

家風,並不是一種擺設,而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為人處世的準則,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家家和睦,那麼我們的囯家就會更加繁榮昌盛。

消息來源:武穴人 作者:王志新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WqDWwBmyVoG_1ZaPaf.html




雨後小山村

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