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哭泣,父母不應「置之不理」,讓孩子的內心缺乏關愛和溫暖

2020-03-09     教育思享

前幾天,在小區廣場散步的時候,看到有幾個帶著孩子散步的父母們。其中一個孩子不知道什麼原因,一直在哭泣。眼看著孩子的奶奶想要去安撫孩子,讓孩子不要哭泣了,但是卻被孩子的父母阻止了,孩子哭了有幾分鐘吧,然後不哭了,這時候大人才去看孩子為啥哭。

這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用的就是對孩子置之不理的「哭聲免疫法」,想要以此讓孩子更加獨立。殊不知,這種教育方法,同樣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1.造成孩子長大後的性格缺陷

通過「哭聲免疫法」訓練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性格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嚴重的還有患有精神抑鬱的,最終釀成慘劇。

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會讓孩子無理取鬧大爆發,甚至對父母拳打腳踢,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面對一點危險都沒有的事物,卻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裡。

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剛離開母親的身體,接觸到這個外在的世界,孩子除了吃就是睡,大腦和心理都處於萌芽的階段。而且孩子不會說話,哭就算是孩子對於這個世界接觸後作出的反應。這個時候孩子還處於認知不清的階段,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從母親體內出來後,需要有個過渡慢慢讓孩子從自我為中心,到認識到自身與母體的分離,這個時候媽媽是帶領孩子走向「分清你我」這個階段,重要的領路人。

孩子哭泣的時候,孩子的認知也開始思考,哭是孩子對自身需求和願望的表達方式。這個時候孩子分不清時間觀念,母親應該及時去撫慰孩子,如果延遲或者不管孩子,孩子的心理就會感覺世界崩塌。這個時候孩子感受到這個外在世界的惡意,只想封閉自己,甚至想要回到母親的身體里去。

就這樣,孩子心理世界的崩塌,感受不到父母帶來的溫暖,孩子封閉自己,可能發展成自閉症,或者孩子內心沒有感受到家庭最初那種溫暖的愛,導致孩子性格中埋下了抑鬱和自卑的種子。

2.親子關係的惡化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因為哭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感受不到父母的撫慰,也就是父母的溫暖和關愛。孩子可能潛意識裡面,認為父母根本不愛自己,父母也不算是內心認同的親近的人。可能孩子在長大的時候,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並不會很融洽,可能在父母老的時候也會對父母不夠關心,過問很少。

歸根到底,孩子的內心就是缺失了父母的關愛和溫暖。

所以,孩子哭,很簡單,依母親的本能,去撫慰他。任何違背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當然,這也是心理醫生有飯吃的基礎。為了避免你的孩子將來花大量時間和金錢看心理醫生,為了避免未來的慘劇發生,為了避免孩子未來過得不幸福,盡情地親密育兒吧!無論他的"正面"行為,如微笑,還是"負面"行為,如哭鬧,都能得到及時而溫暖的回應,他會感覺自己的雙腳紮根大地,踏實而心安。

給他,人性中的父母之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s6Xu3ABjYh_GJGVhp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