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疆,從全面認識新疆的維吾爾族開始

2019-07-31     網上新疆

網上新疆精心搜集整理了新疆維吾爾族的全面信息,今天開始帶您了解新疆的各個民族。

維吾爾族(維吾爾語:ئۇيغۇر,英語:Uygur),民族語言為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分為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澠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維吾爾族總人口數為10069346人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一般認為為「團結」、「聯合」、「協助」之意。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漢文文獻對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4世紀文獻中稱為「袁紇」。6世紀末、7世紀初文獻中稱為「韋紇」。788年以前文獻中稱為「回紇」。788年以後至13世紀70年代則稱為「回鶻」。13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稱為「畏兀兒」。17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則稱為「回部」、「纏回」。

1935年開始稱「維吾爾」,並一直沿用至今

民族族源

維吾爾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丁靈」、「丁令」)。也有人認為,維吾爾族的先世與匈奴有血緣關係。

公元前3世紀,「丁零」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邊緣,以狩獵和畜牧為生,相繼受草原上的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奴役。 4世紀以後,「丁零」又被稱為「鐵勒」、「鐵歷」、「赤勒」或「敕勒」,分布於西起伏爾加河,東至興安嶺的東西萬餘里的歐亞北方大草原上。由於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活動於貝加爾湖一帶的被稱為東部鐵勒,其中的「袁紇」部,在5世紀時成為「高車」諸部之首,也就是7世紀時「鐵勒」諸部中的「韋紇」。

5世紀中葉,在準噶爾盆地東部出現了一個以阿史那氏為核心的鐵勒部落,被稱為「突厥」。552年,阿史那氏建立了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和準噶爾盆地的突厥汗國,使其他一些鐵勒部落成為它的屬部。突厥貴族殘酷的統治激起了各鐵勒部落的反抗。為了與突厥貴族相抗衡,「韋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東部鐵勒中較大的九個部落結成地域性的「回紇」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簡稱「九姓」。

統一九姓鐵勒各部的第一代可汗是骨力裴羅。744年(天寶三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回紇汗國的疆域包括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興安嶺以西和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草原地區。諸部落原有的名稱從此基本消失,統稱「回紇」。就在這一年,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回紇汗國成為唐朝的屬國。此後,歷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回紇與唐朝一直保持友好和從屬關係,並兩次出兵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788年(唐貞元四年),回紇可汗頓莫賀上書唐朝,取「迴旋輕捷如鶻」之意,改回紇為「回鶻」

信仰

歷史上,維吾爾族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

10世紀末,喀拉汗王朝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到了公元15世紀時,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地區逐漸占據統治地位。

伊斯蘭教有不同的教派,維吾爾族大多數人信仰遜尼派的教法學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義的蘇菲派,在新疆稱為依禪派。此外,還有少部分人信仰瓦哈比派。遜尼派自稱正統派,是伊斯蘭教教徒最多的派別,他們篤信胡達和胡達的使者穆罕默德,崇奉《古蘭經》。

禮拜寺是遜尼派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飲食

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以麵食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對較少。主食的種類很多,最常吃的有饢、抓飯、包子、拉麵等。,是用小麥面或玉米面製成的,在特製的火坑內烤熟,為形狀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圓形餅。

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是用大米、羊肉、羊油、食油、胡蘿蔔燜成的一種飯食,味道鮮美。

蒸包子,維吾爾語稱「曼它」;烤包子,維吾爾語稱「撒木薩」,用面做皮,用羊肉丁、羊油拌少許洋蔥做餡,皮薄肉多。

另外有拉麵、炒麵、湯麵、「納仁面」等。名菜有烤全羊、清燉羊肉、烤肉等。

維吾爾族嚴格禁止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

在南疆部分地區還禁食馬肉(北疆牧區或農牧區則無此限制)。

一般未念經宰殺的牲畜和家禽也禁食。

維吾爾族喜歡飲茶

服飾

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

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鍊等。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髮辮,以長發為美。頭上別有各式各樣的頭飾,也有將雙辮盤成髮髻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傳統的服裝和服飾之外,在城市普遍流行穿時裝 [1] 。

建築

維吾爾族傳統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為「外間」、

建築

「餐室」、「後室」三種基本平面組合形式。

各地區大都以一種形式為主,但同一形式在具體布局上也有較大差別。

浩瀚的沙漠、劇烈的風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態環境,使維吾爾族非常注重對環境的改造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往往開闢有果園花圃、白楊、葡萄棚。

維吾爾族重視房屋的裝飾,呈現出多樣化的裝飾手段。不過,每個家庭牆壁上都掛有壁毯,土坑上都鋪有地毯,這是其共同的特點。

禮節

維吾爾族人路遇尊長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見要握手,婦女相見要互相擁抱,貼一下右臉,都以「撒拉木」問安,最後,雙手撫膝躬身道別。晚輩要先向長輩施禮,現在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

維吾爾族普遍認為賓客盈門是令人羨慕的事。通常客人如果同時到來,要分男女長幼進門,上炕入座,最尊貴及最年長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間主人特意鋪的褥子上。飯前飯後主人都會提著洗手壺為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沖洗三遍,客人不得將水亂甩。主人先給每人斟一碗茶水,雙手敬上,然後在客人面前鋪開一張餐布,擺上各種點心、瓜果及美食,有條件的還要宰羊款待來賓,讓客人盡情享用。有時主人會彈起都塔爾、熱瓦甫等民族樂器,以歌舞助興。用餐結束時,在年長者的帶領下,要念「都瓦」祈禱。如果天晚了,主人總要熱情挽留,拿出最好的被褥給客人用。客人臨走時,主人總要送出大門以外,目送客人遠去 [1] 。

語言文字

  • 語言

現代維吾爾語是維吾爾民族的共同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歷史上,維吾爾語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古突厥語階段(7-13世紀),察合台語階段(14-18世紀),近代和現代維吾爾語階段(19世紀至今)。

現代維吾爾語在中國共分為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標準語以中心方言為基礎,以伊犁—烏魯木齊語音為標準音。維吾爾語與同語族的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等親屬語言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自己獨具的特點。

  • 文字

維吾爾族使用文字的歷史十分悠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採用不同的字母系統書寫自己的語言,文字名稱也不相同。

8世紀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政權的回紇人曾用突厥如尼文。9世紀至15世紀之間,今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以及蔥嶺西的回鶻人都曾使用過以粟特字母為基礎的回鶻文,但各地區使用的時間長短不同,東部的回鶻佛教徒使用的時間最長。

蔥嶺西回鶻和葛邏祿等部建立的喀拉汗王朝自10世紀信奉伊斯蘭教後,改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稱為王朝突厥文。這種文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不斷擴大使用範圍,在15世紀基本取代了回鶻文,成為維吾爾族和新疆、中亞一帶突厥語諸族通用的文字。由於起初主要使用在原察合台汗國的領地,故稱為察合台文。

現行的維吾爾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為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經過不斷改進和補充,迄今已成為維吾爾族全民通用的文字。1960年,曾進行過拉丁化的文字改革,但由於全面改用新文字的條件尚不成熟,故1982年9月起停止使用新文字 [1] 。

文學

維吾爾民間文學體裁形式多樣,有民間故事、寓言、笑話、諺語等。

  • 民間故事

  • 民間故事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故事內容往往是統治者殘酷盤剝勞動人民,而勞動人民利用智慧,巧妙地揭發和挫敗統治者的陰謀詭計,如《桑樹蔭影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等。還有鼓舞勞動熱情,抒發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教育後代,以及描寫愛情生活的故事,如民間故事《三條遺囑》是教育人民要團結互助,戰勝困難,從而獲得幸福的故事;《兩個懶漢》是教育人們要熱愛勞動,不圖安逸享受的故事;《聰明的其滿汗》、《農家姑娘》、《鍾情機智的女人》是對維吾爾族婦女們勤勞和高尚品德的熱情讚揚和歌頌。
  • 古典文學

維吾爾古典文學以《烏古斯可汗傳》、《福樂智慧》、《突厥語大辭典》、《真理的入門》和《五部長詩集》最為著名。

《烏古斯可汗傳》,又稱《烏古斯可汗傳說》,是在古代維吾爾族人民中廣為流傳的一部民間英雄史詩。其內容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古代維吾爾族古老的神話、傳說;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烏古斯可汗征戰的歷史。它用民間史詩特有的寫法敘述了許多歷史故事,再現了維吾爾族先民社會生活的原始風貌,對於研究古代維吾爾族的歷史、文學和語言具有重要的價值。

《福樂智慧》是玉素樸·哈斯·哈吉甫獻給當時喀拉汗王朝的君主不格拉汗的。用突厥文寫成,直譯應為「給予幸福的知識」。闡述詩人經邦治國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體現了詩人倡導的行為準則和人生理想。詩歌總結了維吾爾族草原遊牧文化,詩人公開宣稱「以秦國聖哲的至理微言寫成」,既繼承了漢族文化,又接受了阿拉伯、波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從而開創了維吾爾文學的新時代,這部輝煌巨著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哲理性、優雅的藝術性和多種文化的兼容性,影響大、流傳廣。目前,《福樂智慧》在國內有維文、漢文版本,在國外已有俄文、英文、德文、土耳其文、烏茲別克文、哈薩克文、吉爾吉斯文等多種全譯本和日文、烏克蘭文等節譯本。

音樂

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從體裁上可分為木卡姆、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器樂、說唱音樂、宗教音樂等,繼承了疏勒樂、于闐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的的優良傳統。

  •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一種包括歌曲、器樂曲和舞蹈在內的古典大曲形式,有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三種類型,由民間音樂家們在習俗節日、喜慶婚禮和娛樂晚會上表演。16世紀傑出的維吾爾族女音樂家阿曼尼沙搜集整理各地流行的木卡姆,將其編為十二套歌舞大曲,使木卡姆形式趨於定型。2005年,「十二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樂器

維吾爾族民族樂器有彈撥、吹奏和打擊樂器等數十種之多。

「獨他爾」和「熱瓦甫」是最常用的獨奏和合奏樂器,音色清亮、柔和。

「達甫」是用手指敲擊的羊皮鼓,鼓邊木框鑲有許多活動的小鐵環。隨著鼓聲鏗鏘作響,多用於舞蹈伴奏

節日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曆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

肉孜節又叫「開齋節」,因為它在封齋一個月後舉行,一般要過3天。

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肉孜節過後70天舉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隻羊。

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春分時節,相當於公曆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萊甫」 [1] 。

婚姻

維吾爾族過去曾盛行包辦婚姻,現在自由戀愛較為普遍。婚前,男方必須向女方交財禮。

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會舉行婚宴,招待各自的親戚、好友同事,有的會請阿訇念『尼卡』。婚禮有迎接新娘儀式、揭蓋頭儀式、新郎與新娘為自己婚禮所舉行的慶賀儀式等。

宴席完了之後,要舉行「麥西來甫」。在這期間,人們會歡歌雀躍,氣氛非常熱烈。在跳舞的過程中,有一對男女會有目的地上來跳舞,男的故意揭開新娘的面紗,女的再蓋上,直到重複三遍時,新娘站起來,向賓客們深深地鞠一躬,而賓客們用掌聲表示這一儀式的結束 [1] 。

喪葬

維吾爾族遵照伊斯蘭教規,實行土葬,主張速葬。在超渡亡靈的伊斯蘭教儀式「納瑪孜」結束後,用抬屍床將屍體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長方形,也有圓形的。墳地周圍砌圍牆,不許牲畜進入,不許取土挖土。

維吾爾族在死者當日、3日、7日、40日和周年時進行祭奠活動,維吾爾語稱作「乃孜爾」。在所有的祭奠活動中,7日、40日與周年都比較隆重,要宴請親屬、朋友、鄉親與同事做「杜瓦」(祈禱),請阿訇誦經。祭奠中的飯食主要是抓飯等。

按照傳統習俗,凡來參加「乃孜爾」的男子必須頭戴帽子,女子頭戴圍巾

了解新疆,從了解新疆文化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gxCX2wBUcHTFCnfyo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