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開「人間仙境」——蓬萊閣神秘風水的面紗

2019-05-15     國哥說風水

蓬萊閣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是一處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結晶的古建群。蓬萊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佑六年(1061年),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1、建築風水格局:

蓬萊閣在蓬萊市區 西北的丹崖山上,1982年與蓬萊水城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面積有32800平方米。它由蓬萊閣、天后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自宋嘉裕年間起,歷代都進行了擴建重修。

整個建築陡峭險峻,氣勢雄偉,朱碧輝映,風光壯麗。是山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2、神秘的傳說:

秦始皇訪仙救藥的歷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而古來即有"仙境"之稱。

世傳蓬萊、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處。其言恍惚詭異,多出方士之說,難於取信。

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萊,豈非秦漢之君東遊以追其跡,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萊不得見,而空名其邑曰蓬萊?使後傳以為惑。

據方士三山之說,大抵草木鳥獸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宮室偉大,氣序和平之狀,餐其草木,則可以長生不死。

長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脫於無何有之鄉。際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說者有矣。嘉佑辛丑,治邦逾年,而歲事不愆,風雨時若,春蓄秋獲,五穀登成,民皆安堵。因思海德潤澤為大,而神之有祠俾,遂新其廟,即其舊以構此閣,將為州人遊覽之所。層崖千仞,重溟萬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霽河橫銀,陰靈生月,煙浮霧橫,碧山遠列,沙渾潮落,白鷺交舞,游魚浮上,釣歌和應。仰而望之,身企鵬翔;俯而瞰之,足躡鰲背。

聽覽之間,恍不知神仙之蓬萊也,乃人世之蓬萊也。上德遠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於仁壽之域,此治世之蓬萊也。後因名其閣曰蓬萊,蓋志一時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萊也。這裡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凌空"、"漁梁歌釣"二景的最佳觀景處。仙閣凌空:蓬萊閣高踞丹崖極頂,其下斷崖峭壁,倒掛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霧飄來,層層裹纏山腰,畫棟雕粱,直欲乘風飛去。

遊人居身閣上,但覺腳下雲煙浮動,有天無地,一派空靈。前人詩云:"嵯峨丹閣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萬里夜看日賜穀日,一簾晴卷海天霞。"漁梁歌釣:蓬萊閣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錶,如翹如躍,名曰漁梁。時有三五老翁垂釣其上,得魚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樂極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韻,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詩云:"舴艋乘風掛揖輕,虯龍蟄穴浪花平。一聲欸乃千山靜,萬里滄浪試濯纓。"

3、歷史風水文化

蓬萊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佑六年(1061年)坐落于丹崖極頂,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遊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

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

位於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

蓬萊蓬萊閣道教名勝。在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城北一公里處的丹崖山巔。

創建於宋嘉佑六年(1061年),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巡撫李戴於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主持進行擴建,使其大具規模,後又得以多次修繕,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閣高15米,雙層木結構,重檐八角,四周環以朱赤明廊,供人極目遠眺,閣上名人匾額楹聯眾多,猶以清代大書法家鐵保書的"蓬萊閣"巨匾著稱。

閣下面臨大海,建築凌空,海霧四季飄繞,素有"仙境"之稱。

史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為尋求仙藥先後來此,傳說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東海去求仙丹,著名的"八仙過海"神話故事傳亦在此,自古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歷來是道教煉士修真之境,閣之附近現存留歷代文人雅士觀海述景題刻二百餘處;登臨閣廊,舉目遠望,長山列島時隱時顯,東北海疆碧波連天,春夏之際,海市蜃樓時時光臨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

閣南有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龍王宮等道教宮觀建築,均依丹崖山勢而築,層層而上,高低錯落,與閣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達18900餘平方米;閣東有,東南建觀瀾亭,為觀賞東海日出之所,西側海市亭,因為觀望海市蜃樓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面無窗,亭北臨海處築有短垣遮護,亭外海風狂嘯,亭內卻燃燭不滅,故又名避風亭,亭內牆壁上嵌有袁可立《觀海市》詩石刻九方。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牆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琅滿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

蓬萊閣前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雲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盪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雀藏珠宮",袁可立的"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 參差遠邇,橋樑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寫照。

4、環境風水概貌

蓬萊閣下,有一座蓬萊水城。水城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筑起,為我國現存古代海軍基地之一,又名備倭城,原為宋代邊防水寨"刀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依山勢構築城牆,引海水入內,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

蓬萊水城周長約1.8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整個城池只有南北兩門,北門叫水門,門上建有柵閘,以控制船隻出入;南門為振陽門,與陸地相連,供車馬行人出入。

北門設有兩座炮台,分列東西,控制附近海面。

水城進可攻,退可守,實為一嚴密的海上防護體系,在我國海港建築史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主體建築蓬萊閣為雙層歇山並繞以迴廊,上懸清書法家鐵保手書的金字匾額,給人 以渾厚凝重之中不失明媚亮麗的感覺。

登閣環顧,神山秀水盡收眼底。由於得天獨厚的 地理環境,這裡不僅一年四季景色有異,就連一日之間也變幻無窮,清晨,在觀瀾亭看 紅日初升,霞光萬道,蔚為壯觀;黃昏,漫步閣下賞晚潮萬頃,富有詩情畫意。世傳蓬萊有十處仙景。

"海市蜃樓"為一奇觀,每年春夏,夏秋之交,空晴海靜之日,時有海 市出現,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山巒,或奇峰突起,或瓊樓迭現,時分時聚,縹緲難測,不 由人不心醉神迷。千百年來,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雖然大飽眼福的人不過十 之一二,卻留存了觀海述景的題刻二百餘石。近代愛國將領馮玉祥也為此題寫了"碧海丹心"四個道勁有力的鮮紅大字。虛幻的瓊樓玉宇為古老的"蓬萊仙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故陳運和詩稱"蓬萊閣 是一部不朽的神話著作"。如今,整修一新的古閣 又煥發出炫目的光彩,以嶄新的姿態迎接著遊人,激發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素有仙境之稱的蓬萊,傳說蓬萊、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漢武求仙訪藥之處。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的神州傳說,便源於此,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憑藉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飄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美麗傳說。

因為蓬萊閣的神奇景象和宏偉規模,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枚舉。蓬萊閣現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明末設巡撫於登萊,曾出過袁可立等十四位登萊巡撫,登萊隨成重鎮,規模達到極盛。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在我們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崑崙神話系統發源於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方以後,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形成了蓬萊神話系統。

蓬萊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後來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到這裡,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

5、歷史名人

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清末名將宋慶

宋慶(1820-1902),字祝三,蓬萊市南王街道辦事處泊子宋家村人,清末將領。

晚清名醫張伯龍:

張伯龍,清光緒時太醫院御醫,原名張士讓,蓬萊城裡人。

一代梟雄吳佩孚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蓬萊城裡人。北洋軍閥首領。

愛國將領于學忠

于學忠(1890-1964),字孝侯,蓬萊市小門家鎮於家莊村人。國民黨愛國將領。

教育家楊振聲

楊振聲(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筆名希聲,蓬萊市水城村人。現代著名教育家、作家。

著名作家楊朔

楊朔(1910-1968),原名楊毓(王+晉),字瑩叔,蓬萊城裡人。當代著名作家。

戰鬥英雄夏侯蘇民

夏侯蘇民(1919-1946),原名張培禮,蓬萊市大辛店鎮夏侯村(原名興村)人。膠東戰鬥英雄。

儒將慕湘

慕湘(1916-1988),原名慕顯松,又名慕松君、渤霖、白琳、白松;蓬萊城裡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同盟會員孫丹林

孫丹林(1886-1971),字漢塵,蓬萊城裡人。

墨子學家欒調甫

欒調甫(1889-1972),蓬萊城裡人。少時從師學習國文和英文,成績卓著。

早期革命家於眉

於眉(1914-1980),原名於經海,蓬萊市劉家溝鎮安香於家村人。蓬萊人民抗日武裝起義主要領導人,中共蓬萊縣委第一任書記。

抗日英雄汪雅臣

汪雅臣(1911-1941),別名王景龍,蓬萊市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eNuCmwBmyVoG_1Zps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