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朝代更迭大都因為皇帝懶散怠政,昏庸無能或者荒唐無度造成的,然而大清是個例外,幾乎每個皇帝都很勤政,也都想富國強兵,大清的衰敗始於道光帝,其實在嘉慶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有人問了,嘉慶皇帝賜死和珅很賢明,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為何沒有挽救大清衰敗命運呢?
嘉慶之後的皇帝也是很努力的,道光皇帝號稱史上最節儉的皇帝,連口豬肉也捨不得吃,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就是道光帝力主實行的;咸豐帝也不是一個昏君,也為富國強兵做出不懈的努力,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奕欣、張之洞所發動的洋務運動沒有同治皇帝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光緒皇帝的百日維新,讓大清看到了變法圖強的曙光,也看到了君主立憲制的希望……就如閻崇年所說的大清無昏君、無暴君。
我們來看看乾隆死後,給嘉慶留下一個什麼攤子,他剛上來,四川、湖北、陝西等地農民義軍集中爆發,東南沿海義軍,白蓮教、北方天理教等風起雲湧,乾隆時期所掩蓋的矛盾都在這個時期井噴,嘉慶皇帝疲於應對,光湖北爆發農民義軍,大清為花費了2億兩白銀軍費,導致國庫虧空,錢糧漕運的積弊,造成國庫收入銳減,
乾隆在位時期,六下江南花費巨大,所謂的「十大武功」造成連年用兵,軍費開支用去了國庫大部分。人口急劇膨脹,基層根基腐化,本來很尖銳的人地矛盾,由於土地兼并嚴重,大量的失業農民成為起義軍的主要來源,這也是雍正無法解決的問題;乾隆晚年時期就把「康乾盛世」的紅利透支殆盡,能力平庸的嘉慶,一個人改變不了制度,更改變不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慣性阻力。
我們再來看看和珅,和珅身兼十大重職,會說五種語言,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貢獻的;雖然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但是和珅的錢也都是皇帝的錢,況且和珅所貪的錢,都是物品換算摺合的,房屋商鋪都是按市價摺合的,這些東西只有紙面上的價值,本身真金白銀並沒有多少,遠不像書上誇張的那樣,頂十幾年的國庫收入。
和珅的那點錢,對於當時的大清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乾隆時期所掩蓋或者壓制的矛盾,都在嘉慶時期集中爆發,這個倒霉的皇帝,又治腐又整軍,那邊還要平農民起義;嘉慶能力本來就平庸,有種小馬拉大車的感覺,只能勤能補拙,嘔心瀝血最後跟雍正皇帝一樣累倒在朝政中,不得不說,在皇帝當中,嘉慶跟雍正一樣都能評上勞模。
嘉慶時期,正是西方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飛躍發展時期,西方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嘉慶皇帝在經濟上還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繼承傳統有餘,創新進取不足,徹底斷絕了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大清在第一次超車道上被西方超過,這也只能怪嘉慶運氣不好。
總之,嘉慶嘉慶不遺餘力地振興大清,但空有雄心抱負,空有扭轉帝國頹敗的豪情,他最大的失誤就是墨守成規,閉關鎖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大好良機;所謂一步錯,步步跟不上,這也為大清的命運埋下了伏筆。他沒有膽量和謀略,能力不足,更沒有革新的勇氣,雖然為國殫心竭力,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無法改變大清江河日下的歷史潮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RIlvnQBd8y1i3sJbj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