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從古到今,我們強調 「和」的重要性,人因 「和」而合,家因 「和」而興,國因 「和」而強。 何謂「和」?當清晨的海在初升的紅日下泛起波光,打魚人的船與它是 「和」;當夜晚的竹林在微風中沙沙作響,閣樓上吹笛人與它是 「和」;當黃昏的大漠中響起駝鈴聲聲,身穿白袍的旅人與它是 「和」。「和」是一種剛剛好,寧靜安詳的氣氛。
「和」是社會的理想境界,而這種理想境界需要人來達到。大多數普通人雖能深知 「和」的重要,但卻難以達到 「和」 的境界。「和」並非做和事佬,也不是不講原則。「君子和而不同。」有些人只喜歡與他人爭鬥,卻不願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有些人一味迎合對方,而不去堅持自己的正確思想,這都不是 「和」。是君子,應做到不與他人無理爭執,從善如流;同時, 也不隨波逐流,而堅持有所追求。「無乖戾之心,無阿比之意」 即為義者,義者必以 「和」為先, 「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大贏家。
「和」無論對個人還是集體,都有利無弊。戰國時藺相如被封上卿,廉頗不服還要羞辱他。藺相如為了國家,不上朝,最終廉頗負荊請罪,達成 「和」,二人一起輔佐趙王治國。這個著名的 「將相和」故事為我們展示了藺相如的博大胸襟和君子之度。說明, 「和」就必須有 「後退一步」的容讓心胸。謙讓的品質既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又可以解決許多矛盾,「讓他三尺又何妨」讓出了一條 「六尺巷」。包容體現一個人的格局,而生氣計較又何嘗不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 「發而皆中節」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之「和」。我想,作為凡人,我們或許很難做到 「喜怒不形於色」,但當我們適當宣洩而有所節制時,就能做到 「和」。我們追求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當須先追求自己心中的平和,營造自己家中的興和。當我們每個人都將 「和」化於心時,社會就離 「大同」又進了一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做君子,做求和者,做義者,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