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關去了哪裡

2019-10-04     和合呵禾

老子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一生著有《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神話傳說

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老子的母親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就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洗衣到了中午又熱又渴,他母親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李氏懷了身孕。

據傳老子的母親懷孕八十年,方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髮,白白的大鬍子,因此給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會走路,他來到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下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後來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老子受牽連而辭舊職騎著一頭青牛往西走,他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

當老子走到函谷關時總兵尹喜有一天早上「望雲氣」,看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有一團浩蕩八千里的紫氣正從東方飄來。他知道有得道的高人將至,於是趕緊做好準備迎接。不多時老子騎青牛來到函谷關,尹喜很高興,立即拜老子為師,虛心向他學道。

老子臨行前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這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老子出關後,《史記》言,「莫知所終」。於是,老子出關後的去向也成了歷史謎團,古來學者眾說不一:

教化胡人說。《後漢書·襄楷傳》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是說老子到西邊教化胡人,後來成了佛。老子講柔能克剛,出關騎的是性格溫馴的青牛而非以速度著稱的烈馬。胡人是游牧民族,剛烈好戰,老子出關或許就是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去教化胡人,只是在西部沒有找到任何痕跡證明此說。

臨洮成仙說。此說認為老子晚年在甘肅臨洮修身養性,閉門煉丹,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成仙。當然,成仙純屬無稽之談,居住倒是很有可能。欒川隱居說。這種說法認為老子出關後,沒有西去,而是調整方向,經盧氏,到了風景秀美的欒川隱居了,所以才有了老君山。今天的老君山上有殘碑為證,為了紀念老子,此處還有老君河和老君廟等。

與西去說相反,《莊子》、《韓非子》、《禮記》等古書記載離開周室後,老子並未西去,而是東去回老家(今河南鹿邑)隱居。很多人認可這種說法,因為炎黃子孫看重的是落葉歸根,而且史料中有「孔子問禮」的記載,老子故鄉與孔子故鄉相隔不遠,這為孔子問禮提供了相對便利的交通。不過,現實中沒有切實的證據驗證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DUhmm0BMH2_cNUg4y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