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已經講了祛濕的第一步,如何判斷身體有濕氣,之前還介紹過常見的祛濕誤區和祛濕方法,如果忘記了可以去公眾號找出文章複習一遍。今天,我接著給大家講祛濕的第二步,如何辯別濕氣的類型。
石壽棠先生在<醫原·濕氣論篇>曰:「蓋聞坤土主濕,濕土寄旺四季,而春夏為甚,季夏為尤甚」,意思是濕土一年四季都很旺盛,春夏尤其,季夏最甚。石老的本意是指自然界的潮濕之氣,年年存在,四季均有,春夏兩季濕氣尤為明顯,而長夏濕氣更為肆虐。
陰曆五月,一年中陽氣最旺的一個月,暑熱、濕氣也越來越重,就像蒸桑拿,又潮濕又悶熱,容易有濕熱之毒;但我們身體內部反而是虛弱的。《傷寒論》里記載:「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這個月人體陽氣向外走,體內臟腑的陽氣反而變虛了,尤其是脾胃,特別現代人在空調冷氣的環境內容易受寒氣侵襲,寒與濕並,合而發病。
"濕」本為自然界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一,但當其太過或適逢人體正虛不能很好適應,則可以致病,此時這種使人發病的濕氣就成為'濕邪'了,若人體避之不及或護理不當就容易罹患濕病。濕邪對身體的影響緩慢漸進,不易覺察,傷害卻巨大。尤其南方沿海城市,環境潮濕,濕邪更多。所以,夏季祛濕非常重要。
01
濕的類型:寒濕與濕熱
經常聽到有人說濕氣重,想盡各種辦法祛濕,效果卻不是很理想,甚至越祛越濕。這是因為沒有辨證祛濕,只知道有濕氣,卻不知道濕熱和寒熱的區別。不同的濕氣,祛濕方法不同,沒有對症祛濕,只會越祛越濕。
吳鞠通在《溫病調辨》里講的很清楚:「濕之入中焦,有寒濕,有熱濕,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
從性質來看,人體的濕簡單地分為寒濕與濕熱。從濕邪喜歡和其它邪氣一起致病這個特點來看,濕和熱一起就是濕熱,和寒一起就是寒濕。濕的形成,有從外部傳來的,也有脾胃失運,濕從內生。因此,想有效祛濕,要先學會判斷濕氣的類型。
寒濕
寒與濕,都為陰邪,所以寒濕更易傷陽氣,阻滯氣機。中醫認為寒濕包括外感寒濕和內生寒濕兩個方面。外感寒濕邪氣,氣血運行受阻,以關節、筋骨疼痛為常見症的證候;內生寒濕,寒濕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而寒濕內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瀉,或浮腫為常見症的證候。(中醫將寒濕發生的原因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外界環境造成,一般將風濕關節炎、關節痛等歸於外因。其二是自身陽氣不足導致,如腎陽虛、脾陽虛等,將畏寒怕冷、腹痛腹瀉、浮腫歸於此類原因。)
濕熱
濕與熱結合為濕熱,阻滯人體水液及氣機的運行,主要臨床表現為:易於長痘, 油光面垢, 機體呈偏黃膚色, 唇紅, 口苦、口乾, 齦齒偏黃, 舌質紅、苔黃膩。嶺南區域的氣候偏熱、且濕重, 人體更容易受到濕邪的侵犯。濕熱體質的形成也與許多生活習性先關,如夏天長期置身於空調房內, 喜食冷飲冰鎮飲料, 偏嗜油膩、甘厚之品, 而且機體活動不足或欠缺,隨著時間推移及狀況變化, 此類人群的濕熱體質很可能演變為一系列疾患,如肥胖、腹瀉、暑濕、帶狀皰疹、痢疾、婦科疾病、黃疸、肝炎、感染性疾病等。因此,人們應充分重視自己的體質並及時調整。
02
如何辨別寒濕與濕熱?
想祛濕卻不知道自己是寒濕還是濕熱,如何判斷自己到底是濕熱與寒濕呢?可以從5個方面著手。
寒濕
《溫病條辨》曰:「寒濕者,濕與寒水之氣相搏也,蓋濕水同類,其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陰時為霜雪,在江河為水,在土中為濕,體本一源,易於相合,最損人之陽氣。」
寒濕困脾證。寒濕內盛,中陽受困。寒濕主要由兩個原因引起:從外而言,居住的地方潮濕,冒雨涉水,久臥濕地;從內而言,飲食生冷、瓜果水飲、酒食乳酪之品。脾為濕土,同氣相求,易受濕邪侵犯。濕邪重濁停滯,其性屬陰,最易損傷陽氣,陰寒內生,寒濕相合,困擾於脾,而成寒濕困脾證。
寒濕的表現主要有:
√ 舌頭:舌體胖大,有齒痕,這齒痕就像裙子的邊一樣。舌體的顏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著一層水汽。
√ 小便:尿液清長沒有什麼味道,如水一樣。
√ 大便:寒濕導致的腹瀉程度緩慢,肚子總覺得不舒服,一緊張就想上廁所,一吃油膩食品也想上廁所,尤其在夏天表現得更加明顯,一天要上好幾次廁所。每次都是一點點,不成形,很稀薄,中醫叫便溏。所有的慢性腹瀉都是脾胃虛寒造成的。
√ 體味:寒濕體質的人汗出膚冷,身上基本上沒有啥味道。
√ 帶下:白帶量少清淅如水。
寒濕的人伴有陽虛,陰盛陽衰,會怕冷,怕吹風,怕吃涼東西。寒濕內阻,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導致淤血經絡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濕體質的人會覺得全身哪都疼。
濕熱
《溫病條辨》曰:「熱濕者,在天時長夏之際,盛熱蒸動濕氣流行也;在人身濕郁;本身陽氣久而生熱也,兼損人之陰液。」
濕熱中阻證。濕熱內蘊中焦,脾胃納運功能失職,其致病因素大多是由外感濕熱之邪;或濕邪不解,郁而化熱,濕熱合邪,蘊結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熱,辣而質濕,再加上喜歡吃含有脂肪的食物,從而易醞釀濕熱而損傷脾胃。
濕熱的表現主要有:
√ 舌頭:舌頭顏色是紅的,舌頭比寒濕的人要稍瘦,舌苔黃厚。
√ 小便:小便會發黃,味道很重。
√ 大便:濕熱導致的腹瀉又急又猛,所謂暴迫下注,里急後重,上完廁所肛門有灼熱的感覺。
√ 體味:濕熱體質的人體味很重,狐臭、腋臭、腳臭等,都經常出現。
√ 帶下:白帶多色黃味重。
濕熱的人,因為濕所以運化不了,因為內熱所以吃一點滋補厚膩的東西就會上火、口臭、口瘡、長痘。
03
不同類型如何祛濕?
知道了濕氣有寒濕和濕熱的區別,接下來就是怎麼祛濕了。不同類型的濕氣需要不同的療法,我推薦寒濕的人採用溫寒化濕的療法,濕熱的人用清熱祛濕的療法。
寒濕人群
‖ 食療方
生薑砂仁茶
材料:砂仁3克,陳皮3克,生薑5克。
做法:生薑、陳皮溫水煮開後砂仁,水煎代茶飲,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功效:溫化寒濕。
適合人群:寒濕人群。
注意事項——這四類的人不宜吃薑:
便秘人群:便秘多屬於腸熱,此時如果過食生薑,也會加重症狀。
口臭:中醫認為口臭多是由胃熱所致,生薑性溫,胃熱的人吃會加重原有的胃熱,甚至引起牙痛、頭痛、痔瘡出血等症狀。
陰虛體質的人:陰虛燥熱體質,表現為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愛喝水,而姜性辛溫,陰虛的人吃薑會加重陰虛的症狀。
內熱較重者:如果是熱性病症,食用生薑時一定要配伍寒涼藥物中和生薑的熱性。
濕熱人群
‖ 食療方
馬齒莧土茯苓綠豆湯
材料:新鮮馬齒莧200克,土茯苓30克,綠豆50克。(1人份)
做法:把新鮮馬齒莧,洗凈,一同加入土茯苓、綠豆燉至熟爛,煎湯服食。
功效:治療痢疾,腸炎,腹痛便濃血等病痛,有清熱、利濕、解毒的作用。
馬齒筧是一種藥用價值比較高的野菜,長壽草和馬芹菜都是它的別稱。
作用:清熱解毒、散血消腫。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能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等。一般多單味大劑量使用,且由於其來源廣泛,採摘方便,多新鮮入藥,療效頗佳。如用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可以用新鮮馬齒莧約200克,煎水當茶,時時飲用。也可以清水沖洗乾淨之後,絞汁服用。因為有效成分得以最大程度保留,所以起效迅速。
祛濕止帶。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適用於濕熱下注、帶下色黃、黏稠味臭、小便短黃、口渴口苦、舌紅苔黃、脈滑者。《食療本草》:言本品能「煮粥止痢及疳痢。」《本草正義》說「馬齒莧……治女人赤白帶下,則此症多由濕熱凝滯,寒滑以利導之,而濕熱可泄,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帶。」
活學活用
關於陰虛內熱,以下哪個答案是錯誤的?
A.形體瘦弱
B.唇乾少飲
C.手足煩熱
D.舌質胖大
我們將在下期公布答案,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分享你的苦惱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