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古名「涪城」、「綿州」,自漢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1913年改綿州為綿陽縣,取「綿山南面之城」意。
綿陽,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西接綿竹市,它還是人文初祖黃帝的元妃——嫘祖的故鄉(這裡存在爭議:一說今河南省西平縣,一說今四川省鹽亭縣)。
綿陽旅遊資源多樣,自然景觀:仙海湖旅遊度假風景區、洞天公園、南山公園、西山公園、南湖公園、漁父村公園等;人文景觀:中國四大名樓之越王樓、李杜祠、蔣琬墓、西蜀子云亭、富樂堂……。
綿陽的主要菜系是川菜,但是在川菜風行於大江南北的現在,川菜已經算不上是綿陽的特色了,更有特色的還得說綿陽的小吃,綿陽有名的小吃有:梓潼酥餅、梓潼片粉、菜豆花、席涼粉、罐罐湯、疋二黃、罐罐雞、余媽媽鍋魁等。
紅酥
紅酥,民間俗稱「干盤子」。具有酥脆鮮香、入口化渣的特點,是安州特色小吃之一,被譽為川西北一絕。紅酥製作相傳源自唐代,發展至乾隆四十九年,清代著名的「巴蜀才子」李調元將親自配製的一種「肉餡呈紅色,外邊呈黃色,黃中透紅」的食品命名為「紅酥」。清末民國年間,在民間逢年過節、逢酒遇席都要擺上「干盤子」之一紅酥,與「十大碗」相配,成為很有特色的傳統佳肴。
冷沾沾
冷沾沾中的菜品包含葷和素,素的有:豆皮、豆卷、萵筍、海帶、花菜等蔬菜,葷菜有:豬皮、鵪鶉蛋、豬肝等,旁邊還放置麻辣和清湯兩種蘸碟,根據食客喜歡可以選擇不同的味道。
江油肥腸
紅燒肥腸是綿陽市江油市的一道漢族傳統美食。新鮮的肥腸,加上花椒、干辣椒、八角、蒜等天然香料燒制而成。色澤黃亮,味道香醇,下飯喝酒爽口開胃。據說只有江油的紅燒肥腸才叫「江油肥腸」,離開了江油的水土,那就根本不能叫江油肥腸。
鹽亭母豬殼
鹽亭母豬殼是綿陽市鹽亭縣的特產。「母豬殼」雅名「鱖魚」,其肉質細嫩,無腥氣,味鮮,營養勝食鱉魚,烏龜,是綿陽地方水產和特色美食的代表。90年代起便流行於整個綿州,可謂家喻戶曉的綿陽美食特色。鹽亭母豬殼可紅燒、可清蒸,其肉質豐厚堅實,肉多刺少,白嫩柔韌;其味麻辣醇正,香濃可口;地方風味濃郁,做工精湛,堪稱經典。
綿陽米粉
綿陽米粉是綿陽獨特的小吃,有牛肉米粉、肥腸米粉、海帶雞湯米粉等,還要加上四川的泡菜、香菜、蔥花等。
梓潼酥餅
梓潼酥餅又名「薄脆子」,和梓潼片粉、鑲碗一起被稱為「梓潼三絕」。據史料記載:漢代司馬相如(字長卿)與卓文君客居梓潼長卿山司馬石室時,常以酥餅伴酒吟詩,有「金樽美酒香酥餅,相如彈琴醉文君」的詩句流傳至今。唐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亂到蜀,來到梓潼上亭鋪,當地以酥餅貢奉,玄宗皇帝品嘗後,讚不絕口。從此,梓潼酥餅被列為朝廷貢品,故又稱「貢餅」。
北川羌紅咂酒
北川羌紅咂酒是綿陽市北川縣的特產。北川羌紅咂酒秉承羌族傳統釀酒古法,吸收現代釀酒技藝,經嚴格用料,古法釀造,長期儲存,精心勾調而成。
據說,「羌紅」即羌族的「哈達",「咂酒」是羌族地區最古老的一種釀造酒,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罈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是羌民族地區待客的最佳用酒。
最後,介紹一則關於綿陽的傳說故事:「仙魚橋」的傳說。
傳說,一個秀才趕考時走到芙蓉溪邊,沒有橋也沒有船,正不知怎麼辦的時候,看見河邊水草中一條鯉魚被盤住,遊動不了,秀才拔掉水草,把鯉魚放到水面寬闊處,鯉魚遊走時還回頭看了秀才兩眼。當天晚上秀才夢見鯉魚對他說:你是一個好人,中了功名後就在你救我的地方修個橋吧。後來秀才果然金榜題名,做了父母官後就修了「仙魚橋」。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