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太空領域任務組 日本希望在天外「小步快跑」

2020-04-21     東莞時間網

視覺中國供圖

在各國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投向了太空領域,太空蘊含的巨大潛力日益凸顯。在日本看來,太空是謀求「軍事正常化」的隱蔽之徑。近日,據外媒報道,日本將於本月在航空自衛隊內設立太空領域任務組,專門負責保護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衛星。事實上,年初就有媒體報道,日本政府正準備將「航空自衛隊」更名為「航空宇宙自衛隊」,意在明確「宇宙空間」也是防衛領域的一部分。

日本是亞洲傳統太空強國,早在1970年,日本就發射了第一顆國產人造衛星,在運載火箭、深空探測方面具有亞洲一流、世界領先水平,在深空探測領域更是擁有多個「亞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紀錄。近年來,日本太空軍事的發展逐漸由「和平利用」向「防衛運用」轉變,「非軍事」原則不斷突破,太空政策多次「鬆綁」。

為建設太空能力,日本在戰略、制度和政策三個方面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首先,從戰略上看,日本進軍太空,絕非心血來潮,而是基於自身發展及現實的需要。日本認為,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當然要在太空有所作為,太空軍在政治和軍事領域具有特殊影響力,是國家實力的象徵。這兩年,日本太空科技發展非常迅速,大有趕超中美俄的勢頭。日本太空能力建設的戰略意圖主要體現在增強美日同盟關係、強化亞太地區主導地位和促進自衛隊海外用兵三個方面。

其次,在制度建設上,日本在太空發展「鬆綁」的道路上先後成立了兩個重要的內閤府機構:一個是2012年7月設立的宇宙政策委員會,後改組為宇宙開發戰略推進事務局;另一個是2015年設立的宇宙開發戰略總部。這兩個機構的建立,有效地加快了日本太空能力的發展步伐。

第三,從政策基礎看,安倍政府還公布了《宇宙基本計劃》以及《宇宙活動法》等有關在太空領域內開展行動以及保障太空安全的法律,這些法律為自衛隊引進早期預警衛星,偵測彈道飛彈發射,完善飛彈防禦系統掃清了障礙。

總的來看,日本的太空能力建設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

一是提升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空間態勢感知能力是指對太空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分類,確定其性質和其他重要參數的能力。這一點對於應對未來可能在太空爆發的衝突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完善的太空態勢感知能力,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對方向己方太空飛行器發動攻擊的先兆,或者在己方太空飛行器在被攻擊後以最短的時間確定究竟是事故還是敵方有意而為之,以便採取應對或反制措施。另據日媒報道,自2023年起,自衛隊將和美軍太空態勢感知(SSA)系統連接起來,實時共享他國衛星等的相關信息。

二是增強天基能力,包括情報、監視、偵察、通信及定位。日本在2018年末修訂的《防衛計劃大綱》中提出,要重點關注「太空和網絡防禦等新領域」。構建太空監視體系,將大大彌補日本太空監視能力的不足,同時,有利於構建一個自衛隊部隊之間情報共享的網絡,完善現有預警體系,形成一個遠、中、近及太空、高空、中空、低空相結合的綜合監視體系。在2020年4月開始的新財年,日本防衛省將申請大約5.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500億元)的預算,以加強日本的天基力量建設。

三是打造太空優勢,包括通過電磁手段干擾敵方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系統的能力。目前,日本防衛省已發射了2顆自己的X波段通信衛星,以增強自衛隊的指揮和控制能力。首相安倍晉三也公開表示,航空自衛隊在未來可能會轉變成為自衛隊空天軍。安倍強調,談論日本建立空天軍並不是幻想。

儘管日本這些舉動引發了外界持續關注,但從目前情況看,即將成立的太空領域任務組的規模並不大,將有20名工作人員致力於讓太空領域任務組具有太空探索的初步能力。此外,日本的太空能力發展也存在諸多的限制因素。

一是日本雖然財力雄厚,技術過關,但沒有美國的點頭默許,其太空計劃只能成為一紙空談。美國之所以成立太空軍,就是為了保持自身的太空優勢,拉開與別國的差距,從而鞏固其霸權利益。所以,日本進軍太空需要在美國的默許與指導下才能實施,一旦與美國的初衷相悖,美國必然會拿出有力手段敲打日本。二是在現有日本憲法框架下,太空領域建設在哪些方面投入,在法律和行動要求上的定義仍然十分模糊。比如在干擾敵方C4I系統等方面的防禦性措施可能會引發爭議。最後,如何確定自衛隊太空安全能力的研發投入比例也是個大難題。只要日本的國防預算仍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1%,那麼防衛省在確定優先發展事項及資金投入時就會面臨兩難境地。

但可以預見,隨著日本在經歷了太空事業從民間到官方,從科學、民事領域向安全領域擴展的演變之後,日本目前已躋身世界太空強國之列。不斷調整的太空體制、不遺餘力的技術探索將始終是影響日本太空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並將對未來日本太空事業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作者 孫曄飛 系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_lpmnEBiuFnsJQVT7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