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加拿大,你需要知道的

2019-10-09     加拿大立思辰留學

留學加拿大吸引了很多中國學子,究竟成為加拿大留學生有何好處呢?去加拿大留學為什麼越來越吃香?留學加拿大需要了解哪些常識信息?今天立思辰留學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留學加拿大教育厲害的是整個體系,世界前50所名校排名經常可以看到加拿大院校。加拿大教育性價比最高,學費遠低於其他熱門國家,有時候只是美國學費的一半。

1.無語言雙錄取的大學越來越少,限制了學生衝擊名校

加拿大留學很多人嚮往,但有些同學語言能力不達標,就會收到一份學校錄取+一份語言課的錄取通知,要求通過語言考試再去讀本科。

現在加拿大可以接受無語言要求雙錄取的大學越來越少,需要學生提供WES/CDGDC認證高中成績/會考成績/高考成績的學校則逐年增加,這兩點限制了部分學術背景不足的加拿大留學生申請人衝擊名校。

2.留學生將成為入籍加拿大最容易群體

為什麼去加拿大留學?為了吸引優秀人才,加拿大政府規定:在加拿大畢業之後,能夠獲得2-3年工作簽證,擁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就可以申請加拿大移民。

相比英國澳洲的本科三年,碩士一年,博士三年起,加拿大屬於北美教學體系,更適合中國學生進行高中與大學的無縫銜接,學位也是全世界都認可。

3.學術專業

這些大學能夠提供很多加拿大留學專業課程,從美術、生物到商科、天文學、工程學和醫學等方面,先不說專業具體怎麼樣,加拿大的學位是世界都認可的,跟其他大英國協國家和美國的都是一樣的。

加拿大沒有國家教育部或者是正式的國家授權系統,各省和地區管理不同級別的教育事業包括大學在內。不過能成為AUCC加拿大大專校院協會的會員,就相當於獲得正式的認證。

4.大學的規模和特點

去加拿大留學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style。想要在大型的、研究密集型的市中心校區學習,選擇有蒙特婁、多倫多和溫哥華,如果想要在小規模的學校學習文學藝術或者專注本科,選擇有新斯科舍省的Mount Allison或者安大略省的Trent University,這些地方的同學們經常是要住校的。有的大學就僅僅專注於商科、工程或者藝術,其他的學校則設置了廣泛的本科、研究生和職業型專業。

5.語言和課程選擇

加拿大有英語教學機構也有法語教學機構,但是也有幾個大學是雙語教學的,像渥太華大學就是其中之一。辦理加拿大留學一般學校都可以選擇全日制、非全日制、合作教育、遠程學習、繼續教育、交換生項目和國外留學項目來學習。

6.學生服務和項目

加拿大大學也給學生提供很多方面的服務和支持,包括:

大一學生項目(新生周、讀書方法研習班、諮詢)

學術上和校園的服務(書店、職業規劃中心、學業導師等)

經濟幫助(入學獎學金和補助金等)

交換生項目(部分課程是在國外完成的)

學生們可以直接去職業、人際關係或者學術顧問那裡尋求幫助,無論是醫療健康方面還是解決宿舍問題都可以。

很多大學還有為情況特殊的同學提供特別的服務,像單親家庭、身體有缺陷的同學、認知能力上有問題的同學、原住民同學、做兼職的同學、同性戀同學、成人同學、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同學。

7.大學是社區文化的一部分

大學在當地社區有很重要的作用,舉辦演唱會和各種表演,日托中心、運動和健康器械、聽課、圖書館、校園廣播、藝術中心等等。

8.工作-也是你為什麼到加拿大大學學習的原因

不論學什麼專業,在哪學的都是為了將來有一個很好的工作吧,對加拿大人來說,高等教育是通向事業成功的一個金鑰匙,因為獲得了新的技能,工作前景更好和工資更高。主要就是說,人才市場越來越偏向於青睞那些高學歷的人,而且也會付出相應的酬勞。

準備在加拿大留學多長時間,什麼時候加拿大留學申請。接下來為大家解答加拿大留學申請時間。

初中學生去加拿大讀高中,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主要有兩種不同。因此,想在加拿大學習的學生應該比較和選擇申請加拿大高中的類別。

加拿大留學後,加拿大的大學和學院每年的開學日期是9月、1月和5月,有些學校只招收9月的學生。碩士學位通常從7月到9月開始,有些課程在5月開始。

1.應用周期

從提交申請材料到錄取需要1到2個月的時間,一些著名的學校需要更長的時間。平均申請時間為3-4個月,高中生為1-2個月,碩士生為4-6個月。

2.加拿大留學申請時間

加拿大留學申請最好時間是高三的上半段。最遲一年級第一學期。由於三所高中開始申請重點學校不需要高考成績,進入好學校的機率較大,但必須有雅思成績。

此外,加拿大一般可以在一年前開始了解和準備資金,因為資金需要12個月的來源說明。需要注意的是,簽證辦公室需要12個月的來源聲明,而不是12個月的存款。

如經費來源清楚,可至少提前六個月提出申請。此外,一些著名的學校有非常早的申請截止日期,所以你需要儘早準備。建議家長至少提前12-18個月開始計劃子女的留學計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WQYtm0BMH2_cNUgaE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