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面料,沒有一件是布做的

2019-07-01     康石石

提到面料,大多數人只能想到棉麻絲絹,甚至國內面料專業的同學也常常局限在圖案設計、平面紋樣、肌理製造或者高定的刺繡釘珠等工藝。

但國外面料設計的範圍其實已經非常廣闊:它是surface disign,是對一切物品表面的設計,既可以是平面紋樣,也可以是立體裝置;可以是高級定製的精細工藝,也可以是表面肌理的純藝創作。

在國外藝術院校,面料設計與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中央聖馬丁開設 Material Futures、 Bio-Design 從生物和科技的角度



皇藝Textile專業下設了Mix-Media和TextileSoft System探討新的


面料設計作為一個融合了設計美感和材料多重發展方向探索的學科,必須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入各種科技元素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因此國外面料設計專業的也在主動或被動地向著以科技創新拓展面料設計邊界的方向發展。

那麼,同學們在作品集創作中該如何利用科技展現自己對這種前沿設計方向的探索與認同呢?今天的文章中,康石石將介紹雷射鐳射切割、3D列印、生物種植等5種最新科技在面料設計中的使用方法,幫助同學們豐富作品集的展現形式的同時,更希望同學們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來解決可持續、社會倫理等實際問題,在作品集中探索麵料設計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 雷射鐳射切割


雷射鐳射切割技術在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中已被廣泛運用,在近年逐漸成為一種常用的的紡織品設計工藝。

鐳射切割是將布料平整鋪放在鐳射台上,雷射束照射在布料表面,當雷射溫度足夠高時,光束可以刻蝕織物纖維將紗線燒斷,從而實現切割、鏤空雕花等效果。鐳射切割能夠輕鬆實現相對複雜的結構和圖形,且切割出來的形狀圓滑平整,告別了手工切割的粗糙感。



同學們在作品集創作中也可以嘗試雷射鐳射切割技術,讓面料紋樣更有設計新意,並通過新技術的使用向考官展示自己對面料前沿發展方向的關注。

漢藝18屆學員C同學 獲切爾西 面料設計MAoffer



2 3D列印


3D列印可以說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從飾品、武器、服飾到建築等幾乎無所不能,與傳統紡織工藝相比,3D列印有著顯著的優勢:

  • 能夠按照設計隨心所欲地生產,真正實現了個性化
  • 一次成型、製造快速、省去了傳統工藝的多道工序
  • 採用量增法而非傳統的量減法,節省原料,基本上沒有廢棄物產生


隨著3D列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紡織新材料的不斷研發,配合3D人體測量、CAD等技術,未來將實現自動化的「單量單裁」。未來客戶可以在家或在任何地方列印自己所需的紡織產品。


通過3D列印,同學們可以任意提取需要的設計元素,將這些元素幾何形象化,並將這些形象打散重組,創造出無限可能。你甚至可以將美妙的音樂轉化為服裝,或者將看不見的微生物結構轉變為服裝面料……



在作品集創作過程中,同學們也可以在項目創作過程中運用3D列印,向考官展示自己對服裝面料邊界的探索,更直觀地展示自己的設計理念。

漢藝18屆學員C同學 獲切爾西 面料設計MAoffer


漢藝18屆學員Z同學 獲RCA、切爾西、南安普頓 面料設計MA offer



3 生物種植


生物種植也是現在紡織品設計師們在研究的熱門課題。

生物種植基本上分為三大研究方向:對生物廢料進行可持續種植再生;針對動物保護等倫理問題進行替代品的種植研究;將種植材料發展為可重複利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新型紡織品。


Irene-Marie Seelig 把蘑菇製作成新型的人造皮革,用來解決為了得到皮草而對動物進行殘忍迫害的倫理問題


Suzanne Lee從紅茶菌中種出透明、可塑性極強的服裝面料,可自動形成接縫,減少破損和丟棄


從2015年開始,HM集團開設全球變革大獎,獎金包括100萬歐元和長達一年的系統性指導,旨在推動時尚行業向循環可持續方向轉型。2018年獲勝的五組選手正在進行為期一年的創新項目孵化,同學們可以從這些研究方向中找到自己的面料設計靈感。

  • 農作物成衣——用糧食作物收割後的剩餘物製作可持續生物紡織面料;



  • 再生服裝——通過分離棉花和聚酯纖維混紡並將其轉化為新的紡織纖維,以實現時裝的循環;



  • 藻類服裝——將藻類轉化成有益皮膚的生物纖維和環保染料;



  • 智能縫紉——可分解的縫線讓修補和回收輕而易舉;



  • 菌類時尚——使用可分解的菌菇根製作定製服裝。



4 廢物再利用


對廢棄材料進行二次處理,通過高科技手段進行加工再造得到新型紡織品也是在面料設計中經常使用的手段。


據估計,英國每年廢棄的紡織品達到100萬噸,其中50%原本可以回收處理。纖維的回收和再利用能夠帶來空前的環境利益,可以幫助減少垃圾、原始資源浪費和過度污染,也符合國外設計圈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對於追求低碳和社會責任的時尚品牌而言,再生纖維的使用更是家常便飯。譬如現在紡織技術已經很成熟的竹纖維和粘膠纖維通常是以廢棄的木材、棉短絨、竹材、甘蔗渣、蘆葦等為原料。現代紡織品設計同樣也在積極研發各種新型紡織面料,去解決塑料污染、紡織資源浪費等社會問題。

生物種植造就的創新面料代表著新可持續發展方向,同學們在作品集創作中也可以從身邊日常生活著手。如L同學通過對家裡廚餘垃圾的再處理,展示了對新型面料的探索和對環境問題的關心,而這兩點,恰恰體現了國外藝術名校最看重的創新能力和社會關懷能力。


漢藝18屆學員L同學 獲中央聖馬丁 生物設計 MA offer


5 現實科技互動


現實科技互動設計探討的是紡織品材質和工藝之外的元素,通過高科技給服裝面料增添新的設計和功能。

荷蘭藝術家Pinar&Viola在阿姆斯特丹時裝周中通過VR技術打造了一場全息影像時裝秀,由一名真人模特展示了他們設計出的虛擬服飾。




用這些新興的科學技術進行跨界設計,有助於我們看清設計發展的方向和前進的空間。從互動性的裝置到智能的功能性需求,這些設計的表達方向不僅僅只針對於紡織品設計,同樣是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向。

同學們在作品集創作中同樣可以使用投影儀等身邊常見的媒介為服裝設計打造出交互性與科技感。

漢藝18屆學員 chew同學 獲倫時、金斯頓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女裝設計(MA)offer


以上,是面料設計未來發展趨勢中最新的幾種材料和技術,同學們可以靈活運用於服裝設計以及一切需要表面設計的作品集創作中,讓自己的作品更多地體現對面料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考探索,以及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深切的關懷。

當然,所有的技術都是依附於設計理念而存在的,沒有思想的炫技最多算一名成功手工匠人。打動國外藝術名校考官,除了高精尖的科技,更要靠嚴密的設計邏輯和創新的設計思路,而這些,需要同學們日積月累,從作品集選題、調研開始就時刻訓練自己。

更多藝術留學專業信息及作品集創作疑問,可微信關注康石石公眾號:kang-shi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IFXs2wBvvf6VcSZZ3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