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大稱重要的放射、病理、檢驗是如何三方斷案,撥雲見日的?

2019-08-14   呼吸界



編前語

這是位因咳嗽、咳痰求醫的患者,一年間,抗感染、抗結核等治療手段逐一嘗試,但患者症狀仍在短暫好轉後迅速反覆,相關輔助檢查都沒有明確特殊提示!診治陷入困局……肺部陰影難道是肺癌?溶骨性破壞灶難道是骨轉移?

最終,輔助科室的分析起了哪些關鍵性作用?被觀眾們連連「膜拜」的經驗之談是什麼?為何大家都在苦口婆心地強調是「多學科溝通」使得診治柳暗花明?


患者女性,41歲,2014年6月2日入院。

主訴

反覆咳嗽、咳痰1年余,腰痛9月。

病史

1年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呈陣發性單聲咳,咳黃粘痰,量少,伴活動後氣促。有咽痛、聲嘶,右踝部片狀皮疹,外院抗感染(具體不詳)治療後好轉。9個月前再次出現咳嗽,發熱,熱峰40℃,間斷頭痛,伴腰痛,胸部CT提示右下肺內基底段小結節影,行「胸腔鏡下右下肺結節切除術+胸膜粘連烙斷術」,術後病理:炎性假瘤,並予抗感染治療(具體不詳),上述症狀稍有好轉。2個月前上述症狀復發,外院予「克林黴素+頭孢曲松+氟康唑」治療,症狀未明顯緩解。考慮「肺結核」可能性大,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乙胺丁醇」抗結核治療,發熱、咳嗽緩解,但腰痛同前。現為進一步診治,門診擬「肺部陰影查因」收入我科。

既往史

否認高血壓、糖尿病、肝炎病史。

手術史

2013年9月6日行「胸腔鏡下右下肺結節切除術+胸膜粘連烙斷術」

個人史

否認吸煙和嗜酒史,否認過敏和輸血史。

婚育史

已婚已育,配偶及子女體健。

家族史

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查體

體溫36.8℃,脈搏9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壓 130/86mmHg,SpO2(吸空氣)98%。輕度貧血貌,營養中等,唇甲無紫紺。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氣管居中。呼吸平順,胸廓無畸形,觸診語顫正常,雙肺叩診清音,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羅音。心界不大,心率90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存在。雙下肢無浮腫。第3-9胸椎和第1-4腰椎有壓痛和叩擊痛。

病例特點

中年女性,慢性病程。以「反覆咳嗽、咳痰1年余 ,腰痛9月」為主訴,查體可見輕度貧血貌,第3-9胸椎和第1-4腰椎有壓痛和叩擊痛。影像學提示肺部多發陰影以及骨質破壞,考慮轉移性病變。病理組織學提示肺炎性假瘤。外院抗感染治療欠佳,抗結核治療曾好轉。

入院診斷

肺部陰影查因:肺癌?

輔助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 10.63×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 76.6 %,紅細胞 3.37×10^12/L,血紅蛋白 81 g/L,血小板334×10^9/L

2、尿、大便常規無異常

3、降鈣素原檢測:0.26ng/mL、血沉 140 mm/h

4、生化、肝、腎功能、肺腫瘤指標、真菌檢查無異常

5、結核相關檢查:三次TB-DNA、 結核桿菌抗體測定、γ-干擾素釋放試驗:陰性;結核感染T細胞:A孔 6個;B孔 6個

6、IgG4 37mg/dl;P-ANCA、C-ANCA:陰性

7、抗核小體抗體 、抗SS-A抗體 、抗SS-B抗體 、抗Sc1-70抗體,抗Sm抗體,抗著絲點B蛋白抗體,抗Jo-1抗體,抗nRNP/Sm抗體,抗核糖核蛋白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抗雙鏈 DNA 抗體 均為陰性

8、胸部CT檢查:

9、全身Pet-CT檢查

10、

診療思路

患者反覆發熱、肺部病變、骨質破壞並修復,肺活檢病理肉芽腫性炎症,伴有壞死,診斷定位在可以引起壞死的肉芽腫性炎症的感染性疾病,考慮可能是特殊病原菌,包括:奴卡菌、馬爾尼菲藍狀菌、毛黴菌、非結核分枝桿菌等。

行「左肺上葉穿刺活檢術+VATS左胸粘連松解+左肺上葉楔形切除」,術中由微生物室醫師進行對標本取樣處理。在肺組織直接研磨塗片發現抗酸桿菌,組織培養見鳥結核分枝桿菌。

最後診斷

播散性非結核桿菌病(鳥分枝桿菌累及肺、骨)

直播現場,專家對標本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

現場點評

曾慶思教授

影像學檢查是呼吸與危重症學員的基本功,PCCM學員應該具備良好的閱片能力。患者雙肺紋理增著,左上肺前段縱隔旁見一團塊狀影,約4×4cm,呈現不均勻強化,可見毛刺征和斑片狀模糊影,左舌葉可見大結節密度影,大小約2.6×2.2cm。右下肺背段、後基底段斑片狀模糊影。有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部分融合。兩側肋骨、胸椎、左側肩胛骨可見骨質破壞。對比外院PET-CT,原來破壞的骨質大部分修復,新出現很多溶骨性破壞灶。綜上所述,首先考慮診斷腫瘤併骨轉移,但也不排除特殊病原菌感染。

顧瑩瑩教授

支氣管鏡經取材質量好,患者送檢組織支氣管管壁增厚,纖維組織增生,淋巴細胞浸潤,肺泡腔內可見少量泡沫細胞,肺泡上皮立方化生,考慮支氣管慢性炎症伴間質性肺炎。複診外院組織病理學玻片,可見多個多核巨細胞,伴有壞死,組織改變為肺肉芽腫性炎症。病理科醫生應多與臨床醫生及時溝通,提醒特殊病原菌感染的可能性。

管婧老師

患者多次結核、真菌和腫瘤相關檢查均陰性,多次左上肺肺組織活檢和培養均無特異結果。最後肺組織直接研磨塗片發現抗酸桿菌,再進行組織培養可見鳥結核分枝桿菌。因此,多學科團隊聯合利用學科互補優勢,建立更為科學、便捷的多學科診療體系,共同評估、診斷、決策、干預和解決疑難問題,共享經驗,以提高醫學診療水平。

葉楓教授

1、NTM發病率高,應該引起臨床醫生關注;2、患者發熱、肺部多部位多形性占位伴有溶骨性破壞和修復,應該考慮慢性感染性病變,包括:分枝桿菌病、馬爾尼菲藍狀菌病、奴卡菌病、放線菌病等特殊病原菌病;3、病理對感染性疾病診斷非常重要,但對於感染性疾病,更應該重視無菌性培養;4、NTM常發生於結構性肺部疾病的基礎上,對於無結構性肺部疾病患者,還應注意患者免疫功能;5、應嚴格把握NTM患者手術的適應症;6、PCCM學員要多關注學科新的發展和專業術語的合理運用。

張挪富教授

1、應重視外院的臨床資料檢查,如影像學、病理;2、PCCM學員注意抓住細節,掌握疾病診斷與鑑別診斷;3、PCCM學員要重視學習影像基本功,提高臨床技能。4、臨床醫生要注重臨床標本病原學的檢查,重視標本的質量。

李時悅教授

這是很值得學習的病例,1、診療過程注重臨床特點,抓住患者發熱、肺部占位以及骨質破壞與修復的特點,在有關輔助檢查沒有明確特殊提示的情況下,沿著臨床特點抓住特殊病原菌的可能性;2、臨床醫生應該注意多學科溝通,例如組織病理可見泡沫細胞、巨噬細胞;3、應重視PCCM學員的全方位培養,如影像學、病理學、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