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上海這條城市道路會「呼吸」能「喝水」,奧秘在這裡

2019-11-21     上海工地

上海南匯新城雲鵑路(C港-臨港北路)道路改建工程位於南匯新城雲鵑路南黃日港路到臨港大道南路,總長度為1.91公里,由隧道股份路橋集團承建。工程內容為道路改造工程、管廊土建主體工程、內部安裝工程以及BIM配合服務工作及因管廊新建而影響的道路路面結構翻新。

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道路

推進生態宜居建設

雲鵑路所在的臨港地區是上海首個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地區。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收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模式。

透水鋪裝

雲鵑路主線為雙向兩車道,兩側設置有機非隔離帶、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其中人行道採用透水鋪裝,地表水通過橫向盲管排至雨水收集口,雨水能迅速滲入地表,讓大自然消化掉這些水分,這樣排入地下雨水管網的雨水量少了,積水問題自然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雨水花園

非機動車道及機動車道的雨水則排至機非隔離帶,通過雨水花園過濾後匯入雨水收集口,並最終排至雨水市政管網。雨水花園發揮源頭蓄存作用,部分雨水在這些設施中停留並得到凈化,從而減輕強降雨造成的河水渾濁。

植草溝、旱溪

發揮傳輸作用,增加雨水排放通道,將道路雨水引入道路外人工濕地,避免雨水滯留在道路內。

種種措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建成「城市海綿體」,通過大海綿,小海綿,將水從道路上轉移、吸收、匯聚。13號颱風「玲玲」入境期間,雲鵑路順利通過了考驗,道路全線未出現一處積水路段。

將裝配式技術運用到綜合管廊

實現綠色、智慧建造

雲鵑路綜合管廊主體共設兩倉,分別為綜合倉與燃氣倉,兩倉將電力管線、燃氣管、信息管線以及污水管等工程管線在地下集於一體,可以實現對管線的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及管理,將有效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各類管線的維修、擴容造成的「拉鏈路」和空中「蜘蛛網」的問題。

其中,管廊結構標準段及異形段採用預製拼裝技術及現澆工藝相結合的施工方式,將裝配式技術融入城市建設,在確保管廊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實現綠色環保施工,並加快了施工進度,項目共預製99環預製管廊累計節約工期近3個月。

雲鵑路綜合管廊對於臨港地區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實現了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的有機結合,對提升城市總體形象,創造城市和諧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通過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並超前預留了未來管線空間,可以滿足城市的長遠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uLdjW4BMH2_cNUg6v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