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禪寺為何改名報恩寺,報的又是誰的恩?

2019-12-23     黃猛銅仁報道


壽縣報恩寺坐落在城內東北隅,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報恩寺,始建於唐代。東禪寺有寓意日出東方之意,為何要改名為報恩寺呢,這一切還得從一條蛇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還是一個毛頭小子的孫叔敖在一個私塾里念書。一天早晨上學,他在路上看見一隻紅冠大公雞,正在叨一條幼蛇,幼蛇看上去已奄奄一息。天性善良的孫叔敖快步走上前去救下了這條小蛇,由於不敢讓家裡大人知道,每日只能把此蛇放在書包里。上學的的時候從家裡廚房裡偷點東西給此蛇吃,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幼蛇越來越大,書包已經快裝不下,家裡也沒那麼多富餘的食物供給它,於是孫叔敖對蛇說「你我緣分已盡,我已無力供養你,你還是到山間到田野里吧」說罷,就把蛇放了,此蛇很是戀戀不捨,但也深知,自己會慢慢變大,恩人無力養活自己,含淚走了。

轉眼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毛頭小子孫叔敖此時已經是楚國的宰相了,出身農家的他,深知造福一方百姓就是最好的治國,讓百姓有衣穿有飯吃。此刻他在的地方安豐(今壽縣安豐鎮),常年乾旱,沒有雨水進行灌溉農田。孫叔敖上報楚莊王,耗盡家財,帶領百姓歷經千辛萬苦,開挖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塘「天下第一塘」安豐塘。



蓄水的塘建成了,可是老天爺不下雨還是沒有水用,急的孫叔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就在此時,下面有個謀士出了一計,可從安豐塘西北側開挖一條大型水渠,把當時六安的龍穴山的水引到安豐塘,即降低了龍穴山雨季饋堤的風險,又能解決安豐塘連年無水可用的尷尬局面。孫叔敖想這個方法倒是挺好,可是百姓們因為建安豐塘已經疲憊不堪,加上連年乾旱,孫叔敖實在不想再去勞累百姓,可是不勞累就沒有水。孫叔敖為此一病不起。



百姓看到孫叔敖病倒,紛紛跑去寺廟情願包郵宰相早日康復,此事被孫叔敖當年救下的那條小蛇知道了。此時的小蛇已不是當年需要孫照顧的小病蛇了,這條小蛇如今已得道成了正果,其尾修煉得威力無比。夜晚它來到丞相府,爬近孫叔敖, 託夢給他說:「我是你救活的那條小蛇,如今特來幫您解決難題。」說完就不見了。

小蛇來到安豐塘上游,將尾巴像把刀子似地深深插入地下,昂著首,緩緩地向南方游去。所過之處,地上現出一條寬寬的、深深的渠道。安豐塘西北上端地帶都是黃土地,沒費多大的勁,小蛇便開通了河道,所以這段塘河至今還是筆直筆直;可一過西北端,靠近龍穴山位置,是先丘陵,後小山,再後高山頑石,小蛇游迤過去,直冒火星,尾巴被磨得撕心裂肺得痛。它也知道,自己的道行都在尾巴上,尾巴如果磨禿了,自己也就是一條普通的小蛇了,但為了報答孫叔敖相救之恩,為了使當地民眾免受旱災,也只好豁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人們起床後驚訝地發現,一條塘河橫亘在安豐塘南端,湍急的河水滔滔而來,不一時,安豐塘內便蓄滿了水。這時的小蛇已經磨禿了尾巴,疲憊地趴在地上。孫叔敖很感激它,便又將它捧起來帶回家裡飼養,並稱之為「家蛇」。就這樣,在人們的保護下,「家蛇」與人們住在一起,一代一代地繁衍至今。

人們把小蛇爬的河稱之為老塘河,老塘河至今造福。又把當時最大的寺廟東禪寺改名報恩寺,教誨後人知恩圖報,和諧共處。(說怪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drFMG8BMH2_cNUg6AMl.html












朱 熹 教 子

2020-04-19






唐朝十大名相

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