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變」改革看茶陵官溪: "空殼村"變"樣板村

2020-03-30   株洲發布


俯瞰官溪村魚塘,宛如一串珍珠項鍊。 周紅雲 供圖

3月24日中午,茶陵舲舫鄉官溪村魚塘收穫了今年第一批「四大家魚」,老漁民周解生在塘壩上忙著與村民收網。「現在疫情好轉,城鎮上飯店營業了,希望魚能賣個好價錢!」他笑呵呵地說。陽光將他的臉映紅,顯得格外有活力。

「捕了幾十年魚,一生都困在漁船上,這些年洣水的魚越來越少,累死累活也攢不了幾個錢。現在,在家門口上班,負責看管魚塘,每月工資3000多元,日子好過得很。」周解生說。

「提起篙子水滴滴,放下篙子沒米恰,有女不嫁官陂洲,一世夫妻半世休。」昔日的官溪村,祖輩靠捕漁、水運為生,生活漂泊不定。2018年,官溪村悄然變化,這得益於村裡實行的「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2015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群眾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正在官溪村落地生根、發芽、壯大。如今的官溪村,作為湖南首個「三變」改革試點,成為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一個樣板

行業衰落,催生「三變」

「煙波錦江遊船弋,萬綠茵中嘆紅石」是官溪村的寫照。「我們村緊靠洣水,耕地僅1386畝,2009年修建官溪電站,村裡500多畝耕地被淹,目前人均不足三分田,一方耕地難養活一方人。」村黨總支書記周紅雲說。

由於耕地稀少,捕魚、水運成為官溪人賴以生存的行業。村民周運紅從小跟船,一家人吃住在船上,到2019年,他擁有兩艘大鐵船和3艘輔助船,漁網850公斤,還帶出了8個徒弟,被譽為「船老大」。

但捕魚行業正走向衰落,2019年官溪村的漁民不足30人。「這些年水裡的魚越來越少,不少河段修了電站,捕魚沒以前方便。」周運紅說,從2020年起,洣水流域禁捕,他更不希望兒子走「老路」。

由於水運發達,上游緊挨著桃坑鄉,不少官溪人在外經營木材、竹架板生意。

近年來,裝配式建築的崛起,新型建築材料、環保材料湧現,不少傳統建築材料被淘汰,木材市場不景氣。「現在工地不用竹架板了,腳手架都是鋼筋搭的,生意越來越差。」一直在長沙經營木材生意的周這雲說,這些年一直有一個念頭在腦海浮現,「外面打拚不下去,就回家創業。」

2018年2月,株洲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官溪村納入首批試點。這一消息,給10多位在外打拚的官溪人宛如注入了「興奮劑」。在鄉黨委和政府支持下,村支兩委帶領村民,走訪考察長沙、岳陽、湘潭等地,並召集老鄉商討改革思路,學習中其中一本《塘約道路》書,似乎讓他們找到了發展方向——實行「三變」改革。

「官溪村閒置、荒廢資源多,若通過『三變』改革,喚醒農村的『沉睡資源』,就能打造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舲舫鄉黨委書記劉雪平說,改革之初,官溪村聘請專家,設計方案,描繪路線圖,成立官溪洣水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資產、土地、勞務、房屋、置業5個股份制合作社。

隨著官溪洣水公司的成立,官溪這個資源匱乏村迎來了新生。

因地制宜,做活水文章

今年3月初,隨著復工復產號角的吹響,8輛挖土機開進官溪村橋背壠耕地段,改河道、挖魚塘,忙得熱火朝天。在去年建成的50多口魚塘旁的工棚里,村民值守看管魚苗。

雖然耕地少,但官溪村水資源豐富,水域面積達2000多畝,適合發展種養業。

村民李社仔,常常來到橋背壠,看看正在施工的魚塘。他指著一片剛修好的池塘告訴記者,這塊地以前是他家的。「我家10口人,總共才2.7畝地,基本荒廢,早就盼著流轉土地。」他說,流轉土地不僅有租金,還能集體入股享受分紅,村民無不支持。

讓閒置資源「活」起來,是官溪人共同的願望。「三變」改革啟動之初,官溪村僅用兩周就完成了清產核資,將村裡閒置的土地、山林、草地、灘涂、水域、房屋等資源整合起來,共清理出集體總資產765.8萬元,統一流轉到村集體經濟組織。

農村發展產業,離不開能人帶頭。周金雲、周這雲等在外經商的能人帶領638戶村民共同籌資1200萬元,成立官溪洣水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資源入股。公司成立後,把目光瞄準水產養殖。目前已建立四大家魚養殖示範區280畝,特種魚養殖示範區400畝,龍蝦養殖示範區200畝。

昔日的「捕魚村」蛻變成「養魚村」。56歲的周秋明,祖輩三代都是漁民。去年,洣水流域全面禁捕後,他的漁船被拆卸,漁網被收繳,可被官溪洣水公司聘用後,日子過得更好了。「在公司打工。祖傳的手藝沒丟,飯碗更穩了。」他說。

「你現在不僅是務工者,還是公司股東,是老闆!」周紅雲在一旁笑著說,魚塘旁笑聲一片。

靠著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村民變成股東。這兩年,養殖基地實現利潤293.8萬元,共分紅269.8萬元;14個村民被公司聘用,月均工資達3500元;公司臨時性用工近300人,日均工資80元,村民務工收入近200萬元。村集體收入實現零的突破,兩年達23.5萬元。

立足長遠,產業闊步行

走在官溪村橋背壠養魚基地,一眼望去,50多口池塘排成一線,從空中俯瞰如同一串珍珠項鍊。雖然基地已成規模,但一些設施亟待完善:兩旁的進水、排水溝雖開挖好,但未用水泥硬化。魚塘大堤,道路泥濘,上面雜草叢生。

「寧願不分紅,也要把錢用在刀刃上,儘快把養魚基地建好。」老村支書周忠超道出了村民們的心聲。

當前,2條共8公里的產業環村路實現通車;近2公里的村主幹道重新硬化,4條通組公路已拉通,魚外銷出村不再難……官溪村搞起了黃鴨叫、鱸魚、鴨嘴鱘以及中華倒刺䰾四大特種魚養殖。

羅才武在魚塘中觀察魚情。 (陳洲平 攝)

今年36歲的羅才武是官溪村從江西請來的養殖專家,看著養魚基地一步步成長壯大,他格外有成就感。「去年我們主推黃鴨叫和四大家魚,賺了156萬元,雖然銷量可觀,但關鍵是市場行情好。」

「要想抵禦市場風險,就得靠特色養殖占領市場。」羅才武告訴記者,洣水茶陵段是中華倒刺䰾的保護區。目前,官溪村正在打造中華倒刺䰾魚苗基地,現有成魚1000多尾,魚苗1萬餘尾。

「這種魚可培養成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基地一旦建成,將輻射帶動周邊鄉村養殖業發展。」茶陵縣農村經濟管理服務站站長彭曉寧信心滿滿地說。

3月1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要求今年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力爭覆蓋面擴至所有涉農縣(市、區)。當前,我市正紮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工作,全面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由『空殼村』變為『樣板村』,官溪經驗將給茶陵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鑑。」茶陵縣副縣長楊定桃告訴記者。

【採訪手記】

因地制宜,改革才能行穩致遠

官溪村鄉村規劃的前瞻性,產業發展的好態勢以及人居環境的改善……這個全省「三變」改革試點村的欣喜變化,令前來採訪的記者感慨良多。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個大課題,怎麼改,全國沒有固定模式,許多地方還在摸索。以往的改革,有的地方大破大立,否定過去,阻力不小,效果不佳;有的地方雷聲大,雨點小;有的地方,全盤照抄外地經驗,沒有結合本地實際,這樣的改革能走多遠,很難說。但也有不少地方通過傳承創新,凝心聚力,腳踏實地,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官溪村的「三變」改革正是如此,審時度勢定方案,因地制宜謀發展,村民們積極參與建言獻策,改革效果看得見,群眾有信心,成功便有了基礎。

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必須因地制宜。戰爭年代,毛澤東主席曾告誡人們,不要機械地照搬外國模式,提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結合,革命才取得勝利。改革開放之初,要不要改,怎麼改,國內有過激烈爭論。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設立經濟特區,允許先行先試,因地制宜實施改革措施,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成就。

3月初,中央吹響了全面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集結號。上周,我市召開了全市農村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落實上級精神。官溪村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較好的借鑑。一年之計在於春,心動不如行動,希望大家儘快行動起來,根據各村實情,揚長避短,因地制宜推進改革。這樣,改革之路定能行穩致遠。(文/尹二榮)

來源/株洲日報 記者/尹二榮 陳洲平 通訊員/陳啟浪 羅蔚之

編輯/黃盼

投稿郵箱:610255300@qq.com

新聞熱線:18173385049(李記者)、15343331570(唐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布」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