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歷史上,巴基斯坦並不是我國最親密的國家,而是阿爾巴尼亞。這是一個歐洲國家,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在上世紀50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蘇聯站在同一陣營。新中國成立之初,阿爾巴尼亞是第一批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出於政治原因和階級感情,我國應阿爾巴尼亞請求,餓著肚子幫助它們搞建設。
中蘇關係破裂後,中阿關係進一步拉近,阿方政府多次幫助我國在國際上與蘇聯進行鬥爭。1961年,蘇阿關係破裂,中國成為阿爾巴尼亞的唯一援助國。當時我國並不富裕,60年代初期還發生了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從1960年到1972年,我國對阿爾巴尼亞進行了全方位援助,從重工業到軍事裝備應有盡有,最大的援助是幫助阿爾巴尼亞建立了一支相當強大的空軍。
60年代,阿爾巴尼亞被南斯拉夫頻頻入侵領空,於是我國向其無償援助了大量戰機,包括殲-5、殲-6、殲-7戰鬥機,殲教-5、殲教-6教練機、轟-5輕型轟炸機、運-5運輸機、直-5直升機等,總數多達200餘架,加上蘇聯之前援助的米格-21戰機,阿爾巴尼亞的空軍力量十分可觀。搞到大量飛機後,阿爾巴尼亞連夜動員起來,在北部地區修建了賈德爾空軍基地,其中有一個可容納50架飛機的地下洞庫,飛機著陸後可直接進庫隱藏。
中阿關係破裂後,我國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軍事援助。阿方空軍失去了飛機零備件供應,許多飛機因失修而停飛。12架殲-7中,一架因技術原因墜毀,一架被飛鳥撞擊墜毀,剩下的10架殲-7一直服役到了2004年,目前全部封存在賈德爾空軍基地的地下洞庫中。剩下的飛機也因備件不足和燃油缺乏,從80年代起就停放在賈德爾空軍基地地下洞庫中,已喪失作戰能力。
蘇聯解體後,東歐形勢發生巨變,蘇俄實力徹底退出了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於2009年加入北約,再也不需要保留一支獨立空軍了。阿方曾打算把這批飛機送給美國軍方,以供其研究中俄戰機技術,但被美方謝絕。前幾年,阿爾巴尼亞舉行拍賣會,公開拍賣中蘇老式戰機,起拍價最低8572美元,引起了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