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這些部位再不驅寒保暖就晚了

2019-12-08     江都新聞

12月7日將迎來冬季的第三個節氣

大雪

此時養生的要點應在「藏」字上下功夫。大雪節氣後強冷空氣更加頻繁,氣溫大大降低,更該「聚氣」,為不抗凍部位做好保暖工作。那麼究竟哪些部位怕冷,要格外注意保暖呢?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韓曉明主任提醒各位保暖有幾個重要部位。

雙腳:寒從腳底起,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許多身體器官的經脈穴位都起源於腳,而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往往供應不足,容易導致腳部冰涼。最好每天用40度左右溫水泡腳,每次15-20分鐘,也可以在溫水中加些紅花、艾葉,並配合按摩腳部湧泉穴,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常座在辦公室不經常運動的人,泡腳效果比較明顯。孕婦泡腳只需用清水即可。

腿部:冷從腿上生,「老寒腿」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很多80後的朋友也有這個毛病。冬天穿得很厚,可總是覺得腿部暖和不起來,這時就一定要注意腿部的保暖,避免落下膝蓋痛、骨質疏鬆等毛病。韓主任提醒大家,穿得厚≠穿得暖,尤其老年人冬季骨頭格外脆弱,是骨質疏鬆的高發期,穿得厚重容易跌倒,可選擇保暖加絨輕盈的寬鬆褲子。

頭部:頭部為諸陽之會,血管豐富、血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陽氣散失,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不適症狀。因此建議大家依據環境調攝,注意頭部保暖,外出時選擇深色線織加絨帽子,最好兩側邊能遮護耳朵,前面能下拉近眉毛。同時,儘量用溫水洗臉,避免戴棉質不透氣口罩,易因缺氧導致渾身乏力,頭腦昏沉。

頸部:頸部是人體的要害部位,頸部受涼會出現感冒、發燒等症狀,還會使頸椎間隙變窄,壓迫神經、血管,增加頸椎病、中風的發病危險,中老年人、抽煙者、血虛體質的人更易發生。因此,在氣候寒冷的冬季外出,可以圍圍巾、戴脖套、穿立領棉衣,但切忌把脖子和嘴巴一起捂著,避免圍巾纖維脫落隨著呼吸進入體內,引發疾病。

腹部:中醫講「背為陽,腹為陰」,腹部為陰則陽氣少,更易受寒邪侵襲,故最怕受涼。受涼後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胃痛、腹瀉等症狀,還有些女性不注意腹部的保護,形成「盆腔淤血綜合症」,是很多女性站久了腰酸肚子下墜、痛經、疲勞的主要原因。因此,腹部保暖尤為必要,可通過按摩腹部、熱水袋、中藥熱敷等方式驅寒。

腰部:腰為腎之府,一旦腰覺得冷了,它就會鬧情緒,出現腰膝酸軟、月經紊亂、痛經等症狀,對於老年人、有腰肌勞損史、司機來說,要格外注重對腰部的保暖。除了藉助戴腰圍增加保暖外,還可以使用暖寶寶貼、熱敷等方式。

除了以上提到的聚氣驅寒方式,還可以通過日常飲食和適量運動提高體內抗寒能力。韓主任建議,飲食上可以調理飲食口味,微微偏重為宜,或多食用顏色偏「黃」、偏「黑」的食物來溫補養腎,比如烏雞、羊肉、蘿蔔、橙子等食物。同時,冬季不宜做劇烈運動,以微微發熱為宜,比如太極、八段錦、散步、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注意運動時間不宜太早,早睡晚起比較符合自然的作息規律。

大雪節氣,養生注意四點

藏:重點保護呼吸道

大雪節氣的特點是乾燥,空氣濕度很低。冬季乾燥,加之暖氣較熱,呼吸道成了最易發病的「重災區」。建議儘量增加室內濕度,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濕潤。如果室內空氣太干,可在暖氣搭一條濕毛巾,或使用加濕器。一般來說,冬天室內的濕度在30%至60%之間是比較合適的「度」。這樣的濕度下,人體總體感覺良好。

補:食補不可補之太偏

在補養上,雖是進補的大好時節,但也要適度,不可補之太偏,應辨證施補。蘿蔔、白菜等乃是常用的日用之蔬;豬肉、牛肉、狗肉、各種魚類、禽蛋都為常用的補品;紅棗、荔枝、桂圓、核桃、枸杞等藥食兩用的常用補品可據情選食;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及冬令推出的膏方,亦可酌情選用。

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咳嗽、發熱等患者,在疾病未解時不要隨意進補,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不應盲目進補。

來源:網絡整理

編輯:阿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1Vn424BMH2_cNUgTYs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