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的一句傳言
衝去超市前,請先看這個視頻
最近,因為多國糧食出口限制的消息,周圍一些朋友也開始討論要不要囤點糧。
其實,隨手一查就能看到中國糧食產量「十六連豐」的好消息,2019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國際安全線近20%。
但為什麼大家聽到風吹草動還是會隱隱不安?譚主做了個小調查,總結一下,大家最關心的其實就是四個問題:
· 糧價漲不漲?
· 糧食夠不夠?
· 多國限制糧食出口會影響中國嗎?
· 全球糧食夠吃嗎?
為了解開這些「問號」,譚主通過農業農村部等多家部委,拿到了有關中國糧食的最權威數據。
糧價是百價之基。一日三餐,切身相關。
大家的這種擔心,很可能演化成「要不也囤點糧食吧」。 通過北京市價格監測中心,譚主找到了一家作為定點監測點的超市。
據採購總監孫健的觀察
最近麵粉銷量確實增加了三倍
但所謂的「價格危機」並未出現,超市所有的糧價都沒有上漲。 單點案例可能不具有代表性,譚主還找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上個月披露的一份全球糧食價格監測報告。
這份報告裡面專門提到了中國
報告寫到:在中國,由於市場供應非常充足,大米的價格低於去年同一時期水平;小麥的價格和去年相比也十分穩定,因為去年產量差一點破了新紀錄。
漲與不漲,歸根結底由供需決定,供應量趕得上消費量,價格就不會漲。
主糧供需如何?來看看中國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米和面。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國稻穀生產量均超過消費量
小麥的情況也一樣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糧價會不會漲?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作了個總結:
局部地區不排除因炒作、災害天氣、突發事件等因素造成短期價格上漲,但長期價格平穩。糧價一旦波動,儲備糧就可以投放市場。
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難免有人對今年中國的糧袋子有擔心。
今年糧食夠不夠,首先要回頭看庫存,其次要向前看產量。
2019年,中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
中國的糧食總庫存也屬於歷史高位
尤其是稻穀、小麥
夠國人吃1年以上
那今年的形勢如何呢?
先說產量占全年1/5的夏糧,農業農村部公布了一個關鍵數據:
· 冬小麥一二類苗超過87%,比上年同期增加3.5個百分點
早稻也有好消息。
· 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早稻面積種植意向共計比去年增加400萬畝
概言之,今年的糧食豐收已有保障。
中國是毋庸置疑的糧食生產大國。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
過去的五年
中國進口糧食整體呈上升趨勢
當多國傳來出口限制的消息,出現擔心也很正常。
不過,進口數據雖然看起來很大,但其實,最關鍵的大米和小麥兩大主糧,2019年的進口量分別只有349萬噸和255萬噸,僅占當年產量的1.8%和2.3%。
這些占比不高的進口糧主要是為了品種調劑,滿足大家「舌尖上」的需要。
錢包鼓了,口味刁了,中國人對米和面口感的要求也更高了。比如生產麵包用的高筋小麥,比如更好吃的泰國香米,一些特殊品種我們的產量少,就進口點。
換句話說,中國米麵的自給自足其實沒有壓力。國際上也有一個評估國家糧食自給程度的指標,叫糧食自給率。
稻穀、小麥的自給率
過去五年均保持在100%以上
遠在國際安全線以上
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國也從過去的糧食受援國變成了糧食援助國。
根據糧農組織的調查報告,在全球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只有33個能夠在糧食上做到自給自足。只有6個國家有對外援助能力,分別是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與紐西蘭。
如此看來,主糧在進口量中占比很小。那麼中國進口量最大的是什麼?
大豆。
過去五年中國進口糧食中
大豆占據了70%左右
2019年達到了79%
作為資源密集型農業,大豆單產低,效益低。按2019年的數據計算,中國只有拿出47%的土地才能實現自給自足。
這顯然不現實。大豆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主糧,不影響國人的口糧安全。
進口大豆主要用於製作成食用油(豆油)和動物飼料(豆粕)。這些年進口激增,也是因為中國人對「肉蛋奶」的消費熱情。
儘管疫情影響,但巴西大豆3月份對華裝船量創歷史單月新高,達到1000萬噸,4月份對華出口大豆排船量也已經達到932萬噸。
這說明大豆進口尚未有實質影響。當然,預判到可能的危機,中國早已經未雨綢繆。
從2016年開始,我國就逐步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去年大豆的產量更是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此外,中國近幾年也在通過調整飼料配比和成分減少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這也讓中國人的肉蛋奶消費多了一層保障。
中國人的飯碗端牢了,但其他國家的飯碗端得怎麼樣,還要畫個問號。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採取封鎖政策來遏制和緩解新冠肺炎,有沒有糧食用盡的風險?」
目前,世界糧食安全尚未受到衝擊。但殷鑑不遠,新世紀以來就已經發生了三次糧食危機。*2002-2003年、2007-2008年、2011-2012年*
這三次都是由於主要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遭遇較大的自然災害,糧食減產嚴重,造成供給不足。
不過近五年來,全球糧食的平均產量在25億噸,整體呈現產大於需。但有時候,危機不只來自天災。
2007-2008年,由於石油價格的上漲,導致糧食能源化趨勢加強,如利用玉米製作甲醇。
國際資本看重糧食的金融屬性、能源屬性,大肆炒作,導致糧價大漲,8億人吃不上飯。
眼下,糧食供應充足,但恐慌心理一旦被利用也可能造成人禍。
對糧食出口國來說,如果增加貿易壁壘,限制出口,可能真的會讓一些國家陷入危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部長葉興慶告訴譚主:
現在可能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在供應鏈的中斷,受影響的主要是對進出口依存度比較高的國家。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首席經濟學家Arif Husain一直在進行全球的實時監測,他發現:
「這些風險較大的國家大部分在非洲,包括高度依賴出口的安哥拉、奈及利亞和查德,以及高度依賴進口的索馬利亞和南蘇丹。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地區是中東,葉門、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國都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Maximo Cullen在回復譚主時,也提醒各國,要保持冷靜:
必須防止以鄰為壑的政策,這些政策在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期間以提高出口稅或直接禁止出口的形式出現,它們往往會產生跟風的反應,這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好處。
最新的一個好消息是,率先宣布禁止本國部分大米出口的越南已經重新恢復大米出口。
正像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不久前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所說:
必須確保糧食市場正常運轉,人們需要攜手努力將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破壞降至最低。
這種努力,你我都能參與,一是別浪費,二是別恐慌。
來源:微信公眾號「玉淵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