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震盪調整,我手裡持有的基金凈值也都隨之回調了。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猶豫,到底是先賣再買,還是直接加倉。
平時,大家在買基金時,都會糾結:基金漲了不敢買,跌了能不能買。
我們常常說,買基金並非沒有任何標準的買,需要根據一個或多個指標綜合評估。
一般指數基金都是根據估值進行買賣的。
比如大多數人採用的都是低估定投的策略,無非在金額和時間選擇上有些許差異。
這就是咱們買指數基金時常用的方法。
其實,嚴格來說這個方法屬於左側交易法,如果拉長時間周期,低估定投不失為一種邊降低風險獲利的方式。
但需要時間加持,換句話講,指數為什麼會低估?
在於市場錯殺它的價格,當價格與價值之間存在誤差時,就是獲利的方式。
雖然最終市場會把價格和價值的天枰糾正,但這個周期一般需要很長時間,甚至一輪牛熊也說不一定。
明白了上面這個道理,咱們再說指數基金漲了不敢買,跌了到底能不能買?
我覺得需要說明幾種情況:
第一、無論漲跌,我們最終參考的依然的客觀的數據。
像今年以來白酒指數非常強勢,甚至接近翻倍的收益,這種情況下肯定沒辦法買的,但如果它的估值數據能進入到低估可買的狀態,要抓緊上車。
策略制定就要落地執行,如果以指數的數據為定投依據,這樣就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模式,買或者賣都能做到心裡有譜。
第二、跌了就一定是好基金?
雖然我只買下跌的基金,但並不是所有下跌的基金都是好基金。
比如,像滬深300、上證50等優質的大盤藍籌指數,只要下跌到一定位置,完全可以無腦買入。
但一些周期性的行業,並非跌了就一定好,如環保等。
這類強周期行業,很多情況下指數進一退三,想要在結構性市場盈利是很難的。
雖然我們說通過估值買賣指數基金,修復的時間很長,但如果未來預期弱的行業儘量還是要規避,尤其是業績周期非常明顯的。
總而言之,每個人對待市場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不同劇本能演繹出不同的投資策略,而市場也不會一直按照既定的劇本演下去。
在無法預測的市場中,我們能做的儘量去貼近它,然後根據它的情緒來決定我們的策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fb-mW4BMH2_cNUggl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