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寶寶和老一輩親?不想孩子疏遠自己,聰明父母用這3個妙招

2021-02-16   木蓮媽媽

原標題:嫉妒寶寶和老一輩親?不想孩子疏遠自己,聰明父母用這3個妙招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因帶娃隨遷的老人可達近1800萬人。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孩子還是自己照顧好,可是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沒時間陪伴孩子已經是當代父母的真實寫照,於是隔輩帶娃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

老人帶娃之後,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跟老人親,而不跟自己親,疏遠自己,對此部分父母內心難免有些不是滋味,心生嫉妒。

一年不見,孩子跟爺爺奶奶親,父母心生嫉妒

閨蜜的朋友家裡條件不是很好,有了孩子之後,儘管媽媽和爸爸在當地的小縣城都有工作,可想到孩子今後要用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費用,但是好像即使不吃不喝,經濟壓力還是很大。

於是就決定去大城市裡賺錢。所以夫妻二人商量之後,就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兩人踏上了去大城市賺錢的道路。

就這樣一年過去,今年過年回家,本來以為孩子一年跟自己不見,見到自己會比較開心,可是孩子除了剛開始的興奮之外,好像會跟自己有了生疏感。

比如在拿出禮物給孩子的時候,孩子沒有高興的上前接禮物,而是先看了看爺爺奶奶,得到她們的鼓勵之後,才唯唯諾諾的接過禮物。

接過禮物之後,也回到爺爺奶奶身邊,並沒有待在爸爸媽媽的身邊,像以前一樣跟爸爸媽媽撒嬌。

夫妻二人沒想到只是一年沒見孩子,孩子就不跟自己親,還有點疏遠自己,無奈的同時,看到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那親昵的模樣,又非常的嫉妒。

為了讓孩子不再那麼疏遠自己,夫妻兩人打算趁著過年的時間,趕緊增進跟孩子的親子關係。

誰陪伴孩子的多,孩子自然就跟誰親

心理學家鮑爾比研究顯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依戀關係分為四個發展過程:無差別的社會反映階段(出生到3個月)、有差別的贖回反映階段(3~6個月)、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到2歲)、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

從孩子的依戀關係的發展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孩子6個月之前,誰照顧孩子,孩子就跟誰親;6個月到孩子2歲,誰陪伴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跟誰親;2歲之後,誰用心照顧孩子,孩子就跟誰親。

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跟誰親,離不開陪伴、照顧。老人陪伴、照顧孩子的更多,他們自然就跟老人更親。

父母如果不想讓孩子疏遠自己,那麼就需要花費時間去陪伴照顧孩子。可是每天工作比較忙的父母,可能不會抽出太過的時間去陪伴孩子,這時候父母就需要抓住對孩子的高效陪伴。

3個小妙招不讓孩子疏遠

第一個:下班抱孩子、陪孩子睡

忙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之後,即使有疲累感,也要花時間去抱抱孩子,把孩子抱在懷裡,摸摸他們的頭、痘痘他們等,可以讓孩子跟自己更熟悉,增加孩子對父母的好感度。

而且晚上也是人的情緒容易低落的時間,並且安全感比較低,到了孩子睡覺的時間,陪孩子一起睡,孩子會對陪伴照顧他的父母更有依賴感和親近感。

第二個:和孩子互動、玩遊戲、唱歌

父母可以利用上班前的時間,給孩子穿衣服、幫助寶寶洗漱、陪孩子吃飯、跟孩子玩遊戲等。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多跟寶寶互動。除此之外,孩子一般比較喜歡聽媽媽的聲音,所以媽媽可以唱歌給孩子聽。

第三個:周末少應酬、多照顧寶寶

父母可以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回家多陪陪孩子,對於離家比較遠的父母,儘量抽時間回家看看、陪陪孩子。

不要做甩手掌柜給老人帶娃,還是父母帶對孩子最好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喜歡且最希望的是父母可以陪伴在自己的身邊,相信在那些被老人照顧的孩子的心中,他們一直都渴望著父母可以抽時間陪伴自己。

對於父母來說,照顧陪伴孩子本應該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老人的義務,老人畢竟都上了歲數,他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身上,頤養天年,而不是一天到晚圍繞著孫輩轉。

站在教育的角度,隔輩帶娃的教育理念存在某些弊端,比如太寵愛孩子,把孩子慣得無法無天、獨立性太差等。

所以,孩子是自己的,照顧他們是自己的責任,不要做甩手掌柜讓老人帶娃,還是父母自己帶娃最好。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誰陪他們的時間更多,他們就會跟誰親,父母不想孩子疏遠自己,只有承擔起陪伴、教育孩子的責任,而不是把孩子讓老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