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國學生來說,同時參加多種體育、戲劇、音樂、美術項目,以及各種各樣的興趣俱樂部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在提到英國私校的體育和戲劇的時候也說到,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中很多人將來不會從事相關的工作。但,這不妨礙他們熱情洋溢地投入到裡面去。
對中國家長來說,廣而不精可能是個貶義詞,做事情怎麼可以不鑽研?於是所有的業餘愛好都應該當成專業項目一樣來勤學苦練,務必以考級和參加比賽獲獎為目標,否則就好像浪費了時間。但是,一旦把所有的興趣都限定了非常高的標準和目標之後,它本身的意義就變了,興趣可能就變成了負擔。
英國的精英教育鼓勵孩子在最初的階段去廣泛地接觸各種各樣的事情,但不要求他們鑽研技術、勤學苦練,達到一個很高的標準。在我看來,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目的:
第一、不同的活動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不同的作用,無論是鍛鍊體魄、激發思維、培養素質還是塑造人格,從事這些活動時,即便只是淺嘗和玩兒票,也能讓他們從不同方面去受益;
第二、鼓勵孩子在小的時候廣泛地去嘗試不同的事物,而不用求精求深去限制他們,能夠讓他們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所長,反而在後期能夠投入到一些特定領域進行自主的精深發展,而不需要外界過多的督促和鞭策。
對知識的態度也是一樣。英國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接觸到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比如數學,除了數數,算數以外,他們可能從三、四歲開始就接觸到了分數、立體幾何甚至是統計學。這是拔苗助長嗎?不是,因為他們只是接觸最基礎的概念和知識,老師沒有要求他們立馬能解出難題。對於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可能比他們在某一個點鑽下去,再接著鑽下一個點更符合學習知識的規律。
當然,我必須承認這個特點是一個雙刃劍。一開始的廣而不精,可能會導致小時候基本功不紮實,大了又偏科這樣的問題。學校對學生要求不嚴格,眼睛裡不能揉沙子的家長就會很累了,因為要把孩子所有涉足的領域都練成全能才罷休,家長得掉層皮。所以我總是建議要求比較高的家長謹慎選擇讓孩子很小就來英國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