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白夜」現象,你了解嗎?是何因素所造成的特有自然景觀

2019-07-22     向陽光

柴科夫斯基,偉大的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俄羅斯民族樂派代表人物,俄羅斯藝術中僅次於列夫・托爾斯泰音樂大師。二十世紀80年代,音樂愛好者把他的名字排在「音樂巨人」貝多芬之後,被譽為「俄羅斯音樂之魂」。

《四季》這部鋼琴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繼芭蕾舞音樂《天鵝湖》創作之後,受人委託所寫的鋼琴小品集。在諸多鋼琴小品當中,舒曼的《森林情景》是以大自然的描寫為宗旨,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則是以對詩的印象,轉化成音樂。在創作的手法上,可以感受到他所流露出對俄羅斯土地的情感,以及對於愛的歌頌。

鋼琴套曲《四季》,通過選取俄羅斯詩人的題詞,對一年中十二個月進行音樂描繪,用標題音樂向人們展現了俄羅斯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本文對這部鋼琴套曲《四季》之《五月——清靜之夜》進行曲式結構的審美分析,旨在詮釋柴科夫斯基標題音樂所展示的俄羅斯民族思想及音樂文化。

描寫大自然的《五月——清靜的夜》,柴科夫斯基用敏感、細膩的筆觸,樸實、含蓄的語言,委婉、真摯的情感勾繪出了一幅意境悠遠的「五月·白夜」,令人陶醉、回味,也特別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與研究。

《五月——清靜之夜》May—White Nights

「五月白夜,多麼美妙的夜晚啊!幸福籠罩著一切!謝謝你,夜半親愛的故鄉!從冰凍的王國,從風雪的王國,你的五月飛奔而來,她是多麼新鮮清爽!」——阿·費特

這是《五月——清靜之夜》的題詩。

《五月——清靜之夜》選自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中的第五首,又可翻譯為《五月·清靜白夜》,是這部套曲中的一首夜曲體裁形式的作品。該樂曲創作於1876年,這一時期柴科夫斯基風華正茂,音樂創作日趨成熟。作曲家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將婉轉如歌的旋律與具有舞蹈節奏律動感的織體組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俄羅斯的地理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有的自然景觀「白夜」現象。

俄國的五月,在北部一帶常會有白夜。白夜即極晝(指極圈以內的地區<即緯度高於南北緯66.5度>,每年總有一個時期太陽不落於地平線以下<即全天24小時都是白天>的現象。當南極出現極晝的時候,北極就出現極夜,反之亦然),是自然界特有的奇景之一。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的白夜越來越長,每逢五月時節,地處高緯度的俄羅斯境內許多地區就會出現黃昏、黎明相接的白夜現象——晚霞餘暉微微塗抹著淡白的天空,

從此黑夜消失,整「夜」都呈現出似黃昏一般的奇異景色,沒有太陽,也不掌燈,到處是柔和的光線,清爽的空氣,沒有了白天的喧鬧,到處是一片寧靜與祥和。因此,有些書也將其翻譯成「星光之夜」。柴科夫斯基以敏感、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人們在寂靜、祥和的夜色中盡情享受這一生活的情景。

《五月——清靜之夜》是這部套曲中的一首夜曲體裁形式的作品,安靜、柔美中不失活躍和動感。柴科夫斯基運用這一體裁,以抒情音畫的筆觸,清透的音色,連奏與斷奏的對比,藉助夜晚寧靜的景色來描繪五月的俄羅斯,告別暮春,迎接初夏的心情,將初夏夜晚的靜謐與神秘,描繪得淋漓盡致。

《五月——清靜之夜》是一首復三部曲式結構的抒情小品。由第一部分(A+B)、中間部(C+D+C')、再現部(A+B)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二段式結構,速度適中,旋律起伏委婉、流暢、舒緩,溫存柔潤,帶有較強的歌唱性,充滿細膩真摯的頌嘆之情;中間部分為再現的三段式結構,由一系列模進結構組成,速度變為遊戲似的快板,音樂動機化,富有動感,情緒變得活躍起來,造成初夏的開朗氣氛;再現部分則在開始的速度上原樣重現了第一部分,最後安靜地收束全曲。

第一部分(第1—19小節),這個部分的速度為小行板(Andantino),G大調,9/8拍子,由A+B兩個樂段組成,從甜美幽靜的波音和弦開始,婉轉如歌的旋律( 委婉親切),拉開了「夜」的序幕,仿佛由大自然而引發的一種逐漸升起和充滿心靈的愉快和陶醉感。

A樂段(第1—9小節): 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a為4小節,a´為5小節,整體為4+5非方正結構,單一調性的開放樂段,主題旋律近似夢幻般的色彩(譜例1):

第一樂句從一系列琶音開始,以緩慢的連音進入主題,主題句可細分為「1+1+2」結構,具有呈示性敘述風格,形象地勾繪出人在清朗的夜空下寧靜、深沉呼吸的舒適感。與此同時,伴隨著低音部呈線形級進上行,曲調呈現向上攀爬的趨勢,力度逐漸增強。好似一串串清澈明亮的琶音在p的力度上奏出,拉開了清靜之夜的序幕。仿佛初夏的夜晚,一陣清風拂面,湖面微波蕩漾,令人頗感愜意。接著,主題句以D和弦結束,構成正格半終止,開放於屬和弦。第二樂句從平行開始,與第一樂句為重複變化關係,緊分裂模進之後,結束仍在分解的屬和弦,使該樂段構成開放性樂段。在短小動機交替呼應下行,漸弱漸慢,並停在了延長音上,無意間為這幽靜的夜晚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B樂段(第10—19小節):這是個對比段。作品最富詩意的地方,是旋律浪潮導致總的休止。這時儼然一切思想活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停止了的瞬間。這是充滿平靜和沉入美好世界的冥想時刻:經過短暫的休息之後,音樂在第10小節處進入對比的B樂段時,響起了一個降B大調色彩明亮的感嘆句,展現出一副既親切又神秘的「夜」的形象(譜例2):

音樂的內在積極傾向,仿佛是從柔和的琶音和弦織體中微微透出來似的,旋律逐漸向前推動,使之充滿熱情,更具幻想色彩。其後主題移低一個八度陳述,在另一較濃和較溫暖的音區里旋律線條的性質有所改變,更加語言性、宣敘性。

此樂段的結構為b+a´,其中b為4小節,a´為6小節,整體仍為4+6不對稱結構。b樂句在d小調,以變格進行為主,a´轉回G大調。前樂句以分解和弦形式形成性格對比,調性轉入B大調,第12—13小節是第10—11小節的下行八度模進,以獨立使用的K64代替屬和弦,通過阻礙終止模糊調性;後樂句在主調上再現a樂句時,音樂更加寧靜,旋律降低八度,分裂擴展2小節後,從調性上看該樂段完全終止收攏於主和弦。這也就是說在長時值音符的襯托下,旋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在不同音區逶迤下行,將前後旋律完美地串聯起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第14小節以低八度的形式重現了A樂段的主題旋律,音樂更加顯得靜謐、朦朧。

三聲中部(第20—67小節),這部分是再現的三段體結構,由再現的三個樂段:C+D+C'構成,其中D樂段為插部寫法,由一系列模進、分裂、重複、變奏的動機組成,具有展開的意味,音樂情緒在延綿不斷的旋律發展中逐步高漲,直至全曲的高潮。段落感不明顯,再現段是綜合了中部各要素的綜合性再現。該部分速度加快為幽默詼諧的快板(Allegro giocoso) ,拍號從第一部分的9/8拍子轉為2/4拍子,並轉為柔和的小調式:音樂織體變得更為複雜、富於動感,與第一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C樂段(第20—27小節):b小調,由兩個4小節的重複樂句組成4+4方整性結構,每個樂句又可以劃分為兩個樂節,形成雙重平行結構。上下聲部跳躍式的附點節奏、低音強拍的休止與穿插其間的十六分音符渾然一體,形成了2小節歡快活潑的新主題動機。這一動機在不斷重複、變化的過程中,以弱拍上的踏板加以點綴,打破了強弱的節奏規律,使得音樂更富情趣,新穎而充滿活力(譜例3):

D樂段(第28—54小節):從第28小節開始:,不斷模進,發展中部。其包含了6個樂句,延續著C樂段的基本情緒。上方歌唱性的旋律與下方上行的琶音式分解和弦緊密結合,以兩小節為新的基本動機,通過模進、變形、分裂、轉調等手法不斷地展開,層層遞進,配合著p與f的力度轉換,使音樂更加振奮人心,展現了一幅人們在夜空下翩翩起舞的優雅畫面。 這個部分近似地劃分為:第28—31小節為d樂句,包括2+2兩個模進關係的樂節,歌唱性旋律,分解和弦織體,第28—29小節為#f小調,第30—31小節為e小調;第32—35小節為e樂句,D大調,其中第33小節低音部進入了長時值的屬音持續,包括兩個變奏的樂節;第36—39小節為f樂句,是e樂句材料的變奏;第40—44小節為f樂句同頭異尾變奏,最後的第44小節轉入#F大調屬和弦;第45—48小節為g樂句,開頭的第45小節低音部進入長時值的主音持續,對持續音的強調與頻繁的調式變化,增加了音響的色彩對比,對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第49—54小節為g樂句變奏,第49小節的旋律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其變奏手法全部在#F大調上展開,低音保持主持續。在上方的雙音與下方分解和弦的襯托下,音色變得暗淡,經漸弱與漸慢,激動的情緒漸漸平復下來,為C樂段的小再現做好屬準備(譜例4):

樂段(第55—67小節):第55小節轉回b小調,該調上的動力化再現,將中間部的C樂段和D樂段材料(音樂主題)綜合再現。後樂句為擴展樂句,採用中部e樂句第32—33小節材料變奏,擴展部分圍繞再現部G大調的再現進行屬環繞,起到再現部連接和屬準備的作用。

再現部(第68—88小節),再現二段體結構。從第68小節開始原樣再現第一部分,熟悉的主題旋律再次出現,只是在結尾收束時,為了終止全曲的需要,在主和弦上持續,形成2小節的擴充。在熱烈、歡快的情緒逐步平息後,又恢復了清靜之夜的寂靜與祥和。最後,音樂在ppp的力度下,以三音旋律位置結束全曲,不完滿終止的收束感,把沉醉於夜色之中的人們帶向未知的遠方……

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五月——清靜之夜》在曲式結構上,整體為典型的復三部曲式,各個部分也為再現性結構,集中體現了三部性原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_IaHWwBmyVoG_1ZyB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