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819年,有一個少年夢想成為一個歌劇演唱家,但因為嗓子壞掉,破滅希望,於 1844年寫出自傳性作品《醜小鴨》,他就是安徒生。
無獨有偶,1993年,也有這樣一位痴迷於歌唱的青年歌手,然而等待他的確是十年的時運不濟。直到 200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演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把他這個生活中的小人物拉到螢屏上,2009年憑藉影片《鬥牛》更是摘下了金馬影帝的桂冠,同時成為近年票房的獲勝者。
短短的 4年時間,讓他從昔日的小人物華麗變身為當今的大明星。最近這幾年,黃渤儼然成為票房最有號召力的男演員,而每年的金馬獎,他也成為御用頒獎嘉賓或主持人。但是華麗轉身後的黃渤卻沒有變成「高富帥」的心態,而是坦言,當年做「屌絲」的時候更容易有快感,而今天的自己一直都很清醒。
《活著》不容易
在出演過多部票房過億的電影之後,黃渤卻選擇了一個他從未涉獵過陌生領域:話劇。 《活著》被視為孟京輝導演創作的又一個巔峰之作,他用自己的智慧、樸實的手法刻畫了劇中福貴「帶著眼淚的笑」,感人至深,而之前並沒有太多話劇表演經驗的黃渤和袁泉的明星組合也曾被觀眾質疑,但最終黃渤舉重若輕又具有爆發力的表演讓人頗感意外,獲得稱讚。《活著》對於黃渤來說不容易。
對於黃渤來說在出演話劇《活著》最難的部分不是三個小時的不間斷演出,也不是海量的台詞,更不是 36場連續演出。對於他來說,這些難點已經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把它給撫平了。
然而,黃渤在孟京輝導演的庸現主義(庸俗的現實主義)和一米主義(一米的現實主義)夾縫中,把這個悲傷的話劇賦予了喜劇色彩,通過舞蹈的方式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癲狂。黃渤說整個過程就像是在釘楔子,如何把這些楔子慢慢地契合到一塊,這個過程對他來說才是最難的。
生活在戲外,黃渤倒不在意演的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而且從某種角度講,他覺得小人物其實離他的真實生活更近一些。早前曾經有媒體報道黃渤發過牢騷,下樓梯都有人扶著,這日子過得讓他非常不適應。他其實希望能在拍戲、宣傳等工作之餘,過點正常人的生活。
做「屌絲」更容易有幸福感
2013年對於黃渤來說是非常忙碌的一年。這一年的忙碌自然也會有收穫,黃渤自認為最大的收穫就是讓自己的腦子變得更清醒了。這種清醒有著兩層意思,一個是對自己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另一個是在處理事情的態度上變得更加成熟。
黃渤非常能理解現在的屌絲青年,因為他們還在掙扎著,希望被認可,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黃渤的經歷無法複製,但是他卻給廣大青年一點自身感受用作分享,別人鑑定你的成功前和成功後的目標是錢,你自己鑑定的標準應該是快樂。
真正的快樂,而且快樂獲得最多的時候,其實就是屌絲階段,這個階段來的滿足感特別快。比如說買了一個好車,可能你是工作人員助理去提的,提回來以後,兩三天你都沒見到它,有一天見到,說:啊?新買的車。要是以前買輛車,那得在下面得瑟多少圈,看各種調,功能,加油,靠背感怎麼樣,現在這種快樂都沒有了。所以說珍惜現在吧,沒有必要那麼快的去找什麼成功階段,高富帥階段。
別把最後的結果當成唯一的,其實有些享受這個在路上的這個過程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