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囤積「垃圾」了

2019-11-01     達醫曉護

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2065 篇文章

2016年英國BTV紀錄片《英國「囤積狂」》所採訪的一名英國女性Sally,她說道「我已經四年未曾看到我家的地板了」。專業清潔人員在她家看到堆積如山的垃圾,甚至有貓的「糞便」和裝在桶中的「尿液」…… 用「垃圾場」來形容都不為過。

曾經,Sally也是一位非常愛乾淨,有愛心的女士。並且收養了6隻貓。然後在2010年,其中一隻貓突然心臟病發去世了,接著另一隻貓得了癌症去世了、她與男友之間的關係也一直非常的緊張、她的母親也突然中風而離世。不幸的、創傷的事件像滾雪球一樣接踵而來。她感到焦慮、抑鬱,已經無力去應對現狀。於是她開始囤積東西。然而這些東西中,絕大部分可稱為垃圾。在這5年間,她的房間不僅雜亂不堪。嚴重到沒有空間放下一張床。屋內的氣味也困擾到周圍鄰居的正常生活,鄰居們向有關部門反映,而Sally得到的通知是如果不把屋子清理乾淨。政府將收回公寓居住權,她因此產生了想要自殺的念頭。最後,她求救於專業的囤積障礙治療中心幫她清理房間。

看到此處,不禁在想這不可思議的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其實,Sally所患的病症是囤積障礙。

「囤積障礙」,病如其名,就是囤積導致的生活障礙,但平時我們也會或多或少的囤積些東西,那怎樣才算得上是「囤積障礙」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囤積障礙」有哪些特點?

1、囤積者難以丟棄大量實際上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哪怕是一張紙、一雙已經穿壞的鞋子,甚至是垃圾、排泄物。可謂」只存不扔,一物永流傳」。

他們常常猶豫不決,難以決定物品是否需要丟棄,從而產生焦慮感,最終囤積者通過保留物品來緩解內心的焦慮感,而這種不斷反覆的「猶豫不決-焦慮-保留」反饋,導致囤積行為不斷得到強化。

2、如果強迫囤積者丟棄,或者沒有經過他們同意扔棄了他們積攢的物品,他們會感到異常的痛苦。

3、除了囤積無用的物品,患者還可能伴有「過度收集」的習慣,常見的有「購物狂」或獲得免費商品。

4、由於囤積者在家裡積攢了大量無用的物品,而且不同於正常收藏般有秩序、整潔地擺放,囤積者積攢的物品往往胡亂堆積、隨意擺放,導致居住環境的雜亂無章,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空間和居住的安全性,並且破壞與家人、鄰居的關係。

家有「囤積障礙」患者應該怎麼辦?

首先,從外部環境來著手。幫助患者將房屋中的徹底清理,恢復到可以正常、安全的居住。

其次,從心理層面去了解和理解患者。囤積障礙患者,往往社會地位低,有較多的負性事件體驗、受到家人、朋友和鄰居排斥。於是他們通過囤積物品來緩解由於喪失、創傷性等應激事件引起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如果焦慮和抑鬱情緒都比較嚴重,可考慮使用抗焦慮和抗抑鬱藥物幫助改善和緩解情緒。同時,需要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和社會支持,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等。

囤積障礙患者以兒童和老人居多,作為他們的家人千萬不可草率的將其物品扔棄、不要責怪也不要與其爭吵,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心理支持,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給。正如,片中Sally所說,她期待房子收拾乾淨以後,她的姐姐姐夫會來她家做客,這讓她感覺母親還在身邊。另外,她和當初幫助她清理房屋的囤積治療專家也成為了好朋友,這一切都有助於改善和維持她的治療效果。她開始變的越來越積極。

仔細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患者想表達的情感和需求。這些囤積的物品對他們意味著「安全感和歸屬感」。讓我們用愛和溫暖去「填滿」囤積障礙患者的心。讓他們不再孤獨、不安、痛苦和無助。並且從惡性循環中擺脫出來,去享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心理醫學科 佘蔚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TkVKG4BMH2_cNUgTC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