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鬆緊結合培養孩子內驅力,把兒子送進耶魯哈佛,值得父母學習

2019-08-05     教育行動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他們的成長經歷也不一樣。

父母在選擇美式教育還是中式教育這個問題上,也有很多討論。這篇文章的作者,她的孩子考進了哈佛、耶魯。

今天,她同大家分享的並不是如何助兒爬藤的經驗,而是她和丈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幸福和所做的努力。

考進哈佛只能算是成功的一小步

2007年高中畢業後,我們唯一的兒子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現又回到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當實習醫生。如今,兒子正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向他一直嚮往的人生目標之一:「幫助他人,做個救死扶傷的醫生」。

對此,兒子就 「如何取得成功」 寫過一篇文章,下面是他文章中關於成功的一段簡單的闡述:當你真正明白什麼是成功的本質後,你會感覺進入哈佛只不過是成功過程中的一小步,是追求人生價值過程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篇章。我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是,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們能夠在這個星球上做些什麼?

兒子這種對於成功的理解和人生的追求是受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影響慢慢形成的。

我和先生在中國研究生畢業後,87年留學美國繼續打拚。89年我們的兒子呱呱墜地,看著他紅撲撲的小臉,初為父母的我們由衷地感到幸福。

怎樣培養和教育孩子我們當時也非常茫然。對於兒子,我們沒有刻意地要求他一定要上什麼大牌的名校,但為人真誠是我們從小對他最基本的要求。

毎年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會帶他到外面去看世界,讓他從小就接觸到各地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激發他對大自然的好奇,滋生他對世界的探索慾望,從而拓展他追求新知識的視野和胸襟。

兒子是在父親傳奇般的人生故事背景中長大的。孩子父親小學五年級還沒有讀完就隨父母下放到農村,開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但出身書香門第的他從小就渴望讀書,夢想有朝一日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走進中國最好的學府從而走向世界。

還沒有讀完小學的先生,在高考恢復後的1978年憑著自己的努力從小學一步跨入大學。大學畢業後接著在中國讀碩士和博士。即將博士畢業時,又通過Peter F Geithner(曾任美聯儲紐約分行總裁和美國財政部部長Tim Geithner的父親),拿到全額獎學金來美國讀博。取得數理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在華爾街工作,並成為一位大金融公司的主管。

我自己在大學時曾經立志以居里夫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大學畢業後又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從事教研工作。來到美國後我邊讀書邊工作,兩年後通過了美國CPA(職業會計資格)考試,後來一直在一家美國公司的財務管理部門任部門經理。

我們的奮鬥故事伴隨著兒子長大,影響著兒子。所以很小的時候兒子就知道他必須努力地學習,必須要上一個很好的學校去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小時候他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在慢慢長大的同時,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人生觀:極力發掘自己的潛能,服務社會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享受人生。

他的所謂享受人生不是表現在金錢物質上,他所謂的享受人生是要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為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做點有意義的事,要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去幫助和影響其他的人。

為此兒子從小就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為人坦誠,樂於助人。他一直夢想成為一名醫生能救死扶傷,他也想變成一名教育家把自身的成功經驗傳授給他人,他還想成為一個企業家創造財富造福於人類。

從分不清字母到三歲時每天讀10多本書

激發孩子的無限潛力

從小就有著自己人生追求的兒子,各方面發展均衡,學習成績更是一直非常優秀。一方面,先生的挖潛和數理邏輯訓練一步一步地提高了他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兒子自己努力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先生對兒子數學訓練的難度大大超過了學校所教的數學課程,這讓兒子能夠非常輕鬆地對付學校的數學課程學習。

由於成績優異,兒子從10年級就開始上AP課程:AP Calculus (微積分),AP Macroeconomics (宏觀經濟學),而且成績都是A+。在11年級上了三門AP課;12年級上了5門AP課,每門課的成績都是A或A+。

縱觀兒子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成績,我們驚嘆他學習成績的優秀。如果說數學好是父親引領的結果,那麼其它科目就都是兒子自己努力的結果。我們基本上沒有對兒子的其它科目有過任何特殊的輔導,兒子沒有也不用去上任何補習班。

就兒子為什麼能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我與兒子聊過一些,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原動力的建立,學習潛能的挖掘,獨立鑽研精神的培養,和高效率學習方法的運用。

1)從小確定人生目標,激發兒子學習動力

在父母的影響下,兒子把好好學習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個目標。作為家長,我的先生在探索中挖掘兒子的潛力,培養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他的學習能力。讓兒子成為了一個自信、自律和自勵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看到了兒子一路走來的辛苦和努力,也為兒子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和自豪。兒子的成長曆程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自信、自勵和自律。

作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幫助他們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讓孩子從小就建立一個奮鬥目標,並為自己設定的目標自我激勵,不畏艱難,勇敢攀登;不斷培養和訓練他們的自我管理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斷地發現和發展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從而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地度過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兒子也說過,要想把學習搞好,首先要有一個自我激勵的動力(Self-motivation),這個動力來源於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用兒子的話來說是Grit,是一個人的決心,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勇氣,而不是外在的「逼迫」,更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

如果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目標就不會主動地去學習。如果父母從小每天逼著他學習,他就會習慣於等著別人的「逼」,從而在學習上一直被動,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在學習。

2)從分不清W和M,到三歲時每天讀書10多本

兒子說父親的邏輯思維訓練,讓他無形之中可以更深入地去思考問題,從而讓他能更好更有效地學習和掌握各門學科。他跟父親經常一起論證有一定難度的數學問題,這使他在學習其它學科時感覺相對容易不少。

兒子兩歲時我開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日子,先生當時還在讀博。由於是學生,先生的時間較為靈活,對兒子的看管也多一些。兒子兩、三歲時發生了兩件事讓我記憶猶新。

記得先生教兒子26個字母時,兒子總是把W和M搞混,先生教了幾次還是搞混,為此先生顯示出了父親的威嚴。也許是小孩子害怕的本能,他馬上就把那兩個字母給記住了,再也沒有混淆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孩子其實非常有潛力,只要他覺得需要,他就能做到。

另一件事是,大概在兒子三歲的時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兒了一個人坐在樓下的小桌子前,手上拿著一本有圖有字的小人書在邊看邊打瞌睡。我心疼地抱起兒子問他怎麼了,兒子說爸爸讓他把這些書看完,看完後才能玩。我一看小桌子上果然堆放著十幾本書,兒子告訴我沒看的在左邊,看了的在右邊。

當時就他自己坐在小桌子邊上,先生並沒有陪著他而是在另外一個桌上看書。因為心痛兒子我責怪先生,可先生說他想要看看兒子是否能坐得住,有沒有自制力,能不能管得住自己把書看完後再玩。

一般來說,好動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差一些,學習專注的能力也會差一些。當時就兒子一人坐在那兒,雖然爸爸在邊上的桌旁看書,但大部分三歲的小孩子肯定會找各種理由到處走動,或者玩一點其它的玩具。可我兒子卻是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看書,試著完成爸爸布置的作業。

是我兒子具有天生的專注力?

就這個問題我們與兒子聊過。他說從小他看到的爸爸媽媽就是整天在讀書,所以在他看來大概讀書是每個人天生該做的事情。

也許受益於他父親刻意的毅力磨練和經常性的數理訓練,他的專注力和自制力得到不斷的延續和發展。他自己覺得這種長期養成的能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的素質,對他能靜下心來學習比較艱深的知識很有幫助。

3)家長的陪伴和督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失誤

先生跟兒子在一起論證完各個定理或者公式後,兒子會在每個章節選一些習題做練習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做習題把公式和定理運用到解題中去是兒子自己要去做的練習。讓兒子獨立思考完成練習題非常有效地訓練了兒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正是因為對他獨立思考的訓練,使我們對於兒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根本就不用操心。我們從小就告訴他,學校里的學習是他自己要做好的事情,我們不會過問太多。兒子說正是因為我們的不過問,養成了他獨立思考和刻苦鑽研的習慣。

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地問他學校的作業情況,或者檢查和監督他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他就會覺得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家長而不是他自己,那樣的話或許他就不會自覺地學習,可能會和其他小孩一樣去玩耍。兒子經常強調說,家長陪伴和督促小孩做作業是小孩成長過程中的一大失誤。

所以從兒子上學開始,我們就沒有陪伴兒子做過作業,也不會督促他做家庭作業,更不會因為他完不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而煩惱和焦慮。他總是默默地在完成爸爸布置的作業的同時又能及時完成學校的作業,而且把作業做到最好。一路走來,我們當然知道學習的辛苦,每每看到兒子刻苦學習時,我們總是鼓勵兒子辛苦是有回報的,現在的辛苦就是為了有一個美好的將來。

4)高中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關鍵在把任務分解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都會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關於兒子自己的學習方法,兒子說因為他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沒有很多時間去做課前預習。上課時專注,認真聽講,勤做筆記,獨立思考,有疑問課後問老師這些都是基本的和必須的。

兒子認為最適合於他自己,對他來說最有效的的學習方法是:在每一個題目(Topic)、學科、或者任務 (Task/Assignment)開始時,他都會按照它的大小、難易程度,把這個大的任務(Task)分開變成一個個小的任務 (tasks),再把毎個小的任務具體落實到每一天,甚至是每個時間段,並且規定在每天或者每個時間段要達到的成效。

比如,對於每次的考試,兒子會根據考試的要求和內容做一個全面的規劃。首先把要考試的內容分成一個個小的Tasks (任務),再根據所剩的時間把每個任務分配到每一天。

每天在完成當天的任務之前先把以前已經完成的任務(已經複習了的內容)從腦子裡過一遍,看看有沒有需要重新學習和補充的地方,如果有,就要先解決以前的任務,然後再開始今天的學習內容。所以兒子強調每天真正地掌握當天要複習的內容至關重要。

他一般把重溫以前的內容控制在半小時以內,這樣他就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付當天的學習內容。兒子還強調這樣的話就不會讓人在一個艱深的學科前面感到困難,或者說不可逾越。把一個很大很難的學習任務變成一個個小的任務,會讓人感到學習不是一個負擔。只要每天完成所規定的學習內容,日積月累,當你掌握越來越多的內容時,學習就變成了一個享受的過程。

因為優異的學習成績,兒子在高中是以全校第一名的總成績畢業的。作為第一名畢業的學生,他要在學校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記得當時兒子是以一個熱情擁抱未來的形象踏著舞步跨上講台的。他的舉動使台下觀眾爆發出一陣陣的掌聲和歡呼聲。看到這麼陽光的兒子如此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喜愛,我這當媽的思緒萬千,熱淚盈眶。

先後成為鋼琴小明星和網球冠軍

興趣是孩子最大的原動力

1)7歲學鋼琴,三年級成為「義演」小明星

很多孩子五六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由於先生即將博士畢業面臨搬遷,我們一直沒有買琴和送兒子學琴。在兒子七歲的時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會彈鋼琴,兒子跟我說他也要學鋼琴。

確定兒子自己想要學彈鋼琴後我們開始買琴和送兒子學琴。由於彈鋼琴是兒子自己的興趣和要求,我們很幸運,不用像其他家長一樣每天逼著孩子練琴。

兒子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練琴,練完琴後再做學校布置的作業。在兒子學了四個月的鋼琴後,他的鋼琴水平就已經超過了學了三四年琴的小孩。當時老師非常驚訝於他的學琴速度,總是在彙報演出時把他作為典型介紹給大家。

兒子學琴之所以能夠很快就取得一定的成績,一方面是因為他有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學琴時的年齡比一般孩子大幾歲,接受能力強一些。所以作為家長大可不必一定要在孩子四五歲就開始讓他(她)們學琴。

因為孩子小,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歡彈鋼琴。練琴又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日子長了孩子彈琴完全要靠父母來」逼」。這不僅有礙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也很累。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緊張,甚至最後相互成為對立面。另外,因為孩子太小誰也不知道他是喜歡拉小提琴還是大提琴,彈吉他還是彈鋼琴。

我們完全可以等孩子稍微長大一些後根據他的興趣再開始發展他們的音樂愛好。如果是孩子自己喜歡的,他就會主動練琴,家長也不需要整天逼著他們去練習,家長和小孩的關係也不會因此而緊張。

兒子因為自己喜歡彈鋼琴,他的鋼琴水平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彈琴不到一年,在他三年級時學校為了籌款買一台鋼琴就讓他在台上表演。他的「義演」使他成為了一個小明星,照片登上了當地的「大「報紙(Journal News)。

他毎年會參加鋼琴晉級考試和參加各種表演,在高一時鋼琴老師認為兒子的鋼琴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她建議讓兒子開一場鋼琴獨奏會。正當老師和我們積極地為兒子的鋼琴獨奏會做準備時,兒子突然告訴我們他不準備繼續彈鋼琴了。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問他原因,他說他沒有時間練琴。

時間都去哪兒了?兒子說他喜歡上了跳舞,他需要大量的時間練習跳舞。他從來都沒有跳過舞,在我們看來他也沒有跳舞的天賦,怎麼會突然要跳舞呢?兒子興沖沖地給我們表演起他所會的各種街舞,看到兒子像模像樣地跳著他喜歡的舞蹈,我們簡直驚呆了。

他還告訴我們他是學校舞蹈隊的主席,需要編排節目,教會其他同學,並帶領他們一起參加學校的表演,或者代表學校參加舞蹈競賽。看到他那朝氣蓬勃、胸有成竹的樣子,我們只能尊重他的選擇。

因為這是他的興趣,只要他開心就好。丟下多年彈的鋼琴,丟下老師和我們正在為他準備的鋼琴獨奏會,我當然很不願意,也有點不甘心,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尊重孩子自己內心的需求和選擇,這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應該由他自己掌控而不是我們。

他對跳舞的熱情和執著一直引領著他,不僅在學校領著舞蹈隊參加各種活動,而且被當地一家盈利的舞蹈俱樂部聘請為教練。一進哈佛他就被選為哈佛大學舞蹈俱樂部的主席,編排各種風格的舞蹈去參加演出和比賽。

2)11歲學網球,14歲成為錦標賽冠軍

做為一個男孩子,體育方面的培養和發展也是家長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當然,女孩子也一樣,編者注)。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讓兒子參加學校和鎮上的各種體育團隊。藍球、棒球、足球和游泳,兒子都嘗試過。

記得兒子學游泳時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為了教兒子游出標準動作,先生買來了游泳的教學片反覆研究然後教兒子,使得兒子加入游泳隊時並不比其他小孩差。一段時間後,由於怕冷兒子放棄了游泳這個項目。

在兒子十一歲時,經過和兒子商量我們選擇了網球。網球是個人項目,自由度大,網球可以作為一項體育愛好終身受益。我們一方面請教練給兒子上課,另一方面買了網球教學片研究網球的基本動作和要領,同時帶著兒子在球場上反覆練習。

網球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練習,琢磨動作,再練習,再琢磨,得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為了讓兒子打好網球,我們自己也開始學打網球了。因為只有我們自己親身體會了才能知道如何陪兒子練球。

毎天的網球訓練枯燥無味,為了刺激兒子打網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經常帶著兒子到處參加美國網協組織的兒童少年比賽。在比賽當中交流球技並結識打網球的小朋友。通過比賽兒子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比賽完後有目的地訓練自己不足的地方,提高訓練效果。

兒子開始參加比賽時非常緊張,比賽前由於緊張頻繁地上廁所,也由於緊張他不能正常地吃東西。

第一次比賽輸球,心裡不痛快,我們鼓勵兒子說你已經很不錯了,第一次比賽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非常了不得,下一次一定能夠打得更好。

第二次比賽還是輸,我們說沒關係,我們再練。其他孩子能贏球說明他們的技術好,心態正,你多參加幾次比賽就一定能克服自己的緊張心理。我們不斷地告訴兒子比賽輸贏沒有關係,比賽的目的就是玩,只要玩得開心就好。

幾場比賽下來,兒子開始慢慢地由賽前緊張變成從容鎮定,由輸球多變成贏球多,再打到後來,兒子對輸贏已經看得很淡了,他只求在比賽場上儘自巳的能力打好每一個球,只求自己在網球場上玩得開心。比賽真能鍛練人,鍛練兒子的意志,增強他的心理素質,使他從賽前的緊張不安變得沉著冷靜、從容不迫。

記得兒子在2004年參加美國網協舉辦的南部地區14歲組錦標賽(2004 Southern Regional Championship Boys 14 & under)時一路贏球,最後戰勝對手取得了冠軍。我仍然記得跟兒子打決賽的對手,他非常有實力,個子比兒子高一個頭,顯得成熟老練。

他們兩個人的冠亞軍比賽幾乎吸引了在場的所有人,包括俱樂部的教練。

大家為他們兩個人的精彩比賽不斷地鼓掌喝彩。那孩子比賽經驗豐富,一點也不示弱,他擊球老練,經常反敗為勝。兒子沉著穩重,不屈不撓,拼搏奮戰每一個球,並且努力控制好整場比賽節奏。最終,兒子戰勝對手取得了為時三天比賽的最后冠軍。

3)每次新電游上市,提前排隊去給兒子買

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男孩子玩起遊戲機來的瘋狂勁令很多家長為之苦惱。我兒子也一樣喜歡玩遊戲。小時候他對我沒給他買小遊戲機Gameboy一直耿耿於懷。我不給他買那小遊戲機主要是它螢幕太小,怕玩多了傷眼睛。

其它的遊戲我們總是在第一時間滿足他的需要。新電游上市時我們會到玩具店排隊幫兒子買。每年他的生日或者節假日,他都會邀請十幾個男孩子到家裡來用他們的Play station聯成一片,幾小時不停地玩遊戲。為了讓他玩好遊戲,我們很高興地做他的後勤服務工作。

我們認為男孩子愛玩遊戲很正常,會玩遊戲是他們這一代人該有的基本技能。不讓玩遊戲等於是把你的孩子與這個世界隔開了,這對於他們與學校的其他孩子相處絕對無益。不會玩電游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態。

兒子不僅小時候玩遊戲,現在在當醫生的百忙當中還在玩遊戲。

所以對於玩遊戲,我們家長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只要從小訓練他們的自制能力,孩子們是會管理好自己的。從小到大我兒子從來都不會因為玩遊戲而耽誤做作業或者練琴。

他當然喜歡玩遊戲,但兒子告訴我們,如果他沒有完成學習任務,沒有彈完鋼琴就玩遊戲機他會很不開心。所以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而且信任他們,是讓孩子走向成功必須要做到的一件事。

4)從小讀遍兒童系列叢書,從讀書中發現寫作天賦

兒子從小就喜歡看書。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兒童系列叢書 「The Boxcar Children」,「Goosebumps」,「Harry Potter」 等等,我們也經常帶他去圖書館讓他去找他自己喜歡的書看。

因為只有讓兒子去讀他自己喜歡讀的書,才能讓他真正體會到讀書的快樂,從而享受讀書。兒子喜歡看書,從小寫作也非常優秀。

老師在兒子五年級時的評語是:「……喬治在所有的學術領域都表現出色。喬治是一位很有創造力的作者,他在寫故事方面很有天賦……」

很欣慰,我們沒有限制兒子的思想,而是讓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博覽群書,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了他閱讀的積極性和寫作的創造性。

5)11年級時打敗對手,成為美國高中的學生組織主席

我們這一代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自古以來講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我們中國家庭的小孩在美國學習好是很普遍的。但中國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在學校要成為「領袖」卻非常難。

兒子從小在學校學習好是出了名的,再加上他助人為樂的熱情性格和彈琴、跳舞、打網球等各種玩勁和本事,在學校他總有一幫「粉絲」。不知不覺中,他當上了一部分學生的孩子頭。

從8年級開始他參加了各種團隊,比如數學競賽隊、辨論隊、學校報刊編輯部、舞蹈隊、網球隊和學生公益活動團隊等等。9年級以後他就身兼多職,是許多學生團隊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10年級他是學校報刊編輯部的副主編,後來又成為編輯部的總編輯(Chief Editor)。

作為總編,他毎個星期都要召集編輯部成員開會,討論即將要刊登的學校新聞、社區意見、政治見解、經濟發展和有趣的故事等等,以保證報紙有足夠的內容可以刊登。內容收集後,報刊的整體排版、印刷、分發等等他都要操心。11年級時,通過競選他成功地當上在美國各個高中都有的學生組織Key Club 的主席。

Key Club團隊是他們學校最大的學生團隊,有幾百個人在這個團隊里參加活動。當時與他一起競選的是一位女孩子,她是前一年的主席,非常熱衷於學校的各項活動並極具領導才能。

這位女生現在成了美國政界的新星,2018年當選的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會女議員Congress Woman。

他們的競選就像選美國總統一樣有競選團隊,要發表演講展現自己的個性和能力,以及帶領大家要達到的目標。經過選舉投票,兒子以絕對優勢當選了這個團隊的主席。

兒子當選後,他召集俱樂部全體領導成員開會,把他在任期間整年的計劃,每個月要做的工作,具體實施辦法,時間安排等等做了一個全面的統籌安排。

那一年兒子領導大家做了很多公益活動,比如與鎮上聯糸並帶領學生一起種樹綠化社區,在社區幫忙油漆一些公共設施,舉辦一些活動為慈善機構募捐基金,去附近的餐館和商家募捐,然後用募捐款去老人院慰問老人,在學校組織學生的篝火晚會等等。

除了在學校領導學生為學校和社區服務以外,兒子自己個人還在社區的急救中心參加訓練,並參與高速公路車禍的急救活動。他在高中的這些經歷和展現的領導才能,無疑是哈佛大學錄取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一位住在老年公寓老人的經歷訪談

成了打動哈佛招生官的申請文書

揣著夢想的兒子,腳踏實地地做著申請大學的各種準備。申請大學前我們帶著兒子走訪了附近的幾大名校。兒子對哈佛大學的育人理念和學術自由的風格情有獨鍾。因為相信兒子的能力,申請大學所需要的各種材料我們很少過問,由兒子自己把握。

學校的學習成績無疑是沒有問題的,從小到大成績基本都是A和A+。兒子申請時的寫作Essays/Personal statements 我們沒有看過。事後問他才知道,他寫了一次公益活動時訪談一位住在老年公寓老人的經歷。

老師的推薦信是申請學校非常重要的材料。如果孩子在學校一貫表現良好,老師的推薦信就會不錯。當時有一位老師告訴我們他給兒子的推薦信中提到了我兒子是他十幾年教書生涯里所見過的最優秀的學生。推薦信寫到這份上,讓學校不錄取也難。

兒子的學習成績、舞蹈體育才能、領導才能、關心社區熱衷於社區服務、個人寫作水平和老師的推薦信給哈佛大學提早錄取提供了充分的條件。當兒子告訴先生收到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先生喜極而泣。

記得當時我正在開車回家,先生打電話給我,他用那斷斷續續難以控制的聲音告訴我兒子被哈佛錄取了的消息,我聽後自然也是感慨萬千。

為兒子驕傲,也為先生的激動而感慨,因為去哈佛大學讀書曾經也是先生的夢想。現在兒子把他未竟的願望變成了現實,我們自然感到由衷的高興。

上大學後就兒子的專業問題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有所考慮。兒子喜歡各個科學學科,他傾向於學醫。中學時的科學研究課題他選的是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腦神經功能,他的研究得到了紐約Mt Sinai Medical Center(西山奈醫院)教授和醫生的指導。

出生在醫生家庭的我從小在醫院環境中長大,充分了解當醫生的辛苦,不贊成兒子學醫。我和先生都建議他放棄學醫。先生是學經濟的,曾經在華爾街一家公司做了多年的高管。先生告訴兒子如果他學經濟或金融我們的經驗或許對他會有些幫助。剛剛邁出家門的兒子聽了我們的建議,在哈佛選擇攻讀經濟學。

在上大學一年半後,兒子突然打電話來說要和我們認真地聊一聊。他告訴我們他對經濟學不感興趣,他還是想回到醫學專業。這意味著他一年半所修的各門經濟學的課程都「浪費」了,不僅浪費了學費更重要的是浪費了他的時間。

要學醫,兒子大學期間必須要完成上醫學院的五到六門的主修課程。因為他在這一年半里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經濟學主修科目,現在轉專業還來得及嗎?兒子告訴我們他會用暑假的時間去完成所有醫學院要求的課程。

面對兒子的堅定,我們又一次選擇尊重他的興趣,支持他的選擇,在經濟上提供所有的需求。因為是兒子自己的決定,他不畏艱辛,暑假繼續留在學校讀上醫學院前所要求的所有課程。大學四年下來兒子雖然拿的是經濟學學士學位,但他已經具備了考醫學院的資格。這相當於是在哈佛大學讀了兩個專業畢業的。

兒子不僅讀完了兩個專業,他的GPA也很高。醫學院要求學生的GPA都在3.8以上,否則很難被錄取。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國學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不僅錄取難,讀起來更難。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不僅須要經歷一條漫長艱辛的道路,而且更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和不懈的努力。兒子毅然決然要當一名MD,我們也就由著他了。

每天最高工作16個小時

從耶魯再次考進哈佛

目前很多大學畢業生都選擇畢業後在社會上闖蕩一年,目的是增加大學生活以後的社會閱歷。大學畢業後兒子選擇了去中國工作一年,一方面是想親身體驗一下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想提高他的中文水平。

一帆風順、自信滿滿的兒子在中國邊工作邊申請醫學院,同時還準備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的考試。MCAT是申請美國醫學院的學生必須要考的一項標準化考試。這項考試非常難,如果成績不好基本上是不會被醫學院錄取的。

因為工作繁忙,再加上兒子人在中國,遞交申請材料時錯過了很多醫學院的截止日期。第一次他只是申請了幾所醫學院,但是沒有被錄取。這是兒子生平的第一次挫敗。面對兒子的暫時失敗,作為父母,我們自然是焦慮的。

當時他還有幾個月在中國的工作要完成,我們想讓兒子提前回美國但他不同意,因為在他看來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始有終。回去中國繼續工作後不久,兒子告訴我們,他接受了一份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的工作。這個工作他必須干兩年才能離開。兒子告訴我們醫院的工作經驗會讓他申請醫學院更有實力。

由於人在中國和工作繁忙等因素,兒子第一次考的MCAT成績不低,但不是滿分。先生建議兒子重考一次。兒子開始堅決反對,因為他工作很忙,沒有時間準備,如果成績不如第一次會有損他申請醫學院等等。

可先生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耐心地告訴兒子MCAT成績的重要性。如果兩個人條件相當,MCAT分數高的學生會有優勢。先生建議兒子邊工作邊上一個補習班,只要兒子跟上補習班的進度就應該沒有問題。

兒子最終同意他爸爸的建議,在白天繁忙工作的同時晚上上補習班,並按要求完成閱讀內容和做練習的習題。經過努力,他的第二次MCAT考試成績差不多是滿分。知道分數後兒子高興,我們也倍感欣慰。

兒子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工作期間看了300多個病人(主要詢問病人病史及搜集整理病人的數據資料),工作得到了導師的欣賞,他告訴兒子他會寫一封沒有人能拒絕錄取他的推薦信。兩年後幾個醫學院同時錄取了兒子,他最後選擇了耶魯大學,開始了他的醫學專業學習生涯。

四年苦讀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兒子又以第一志願被哈佛大學附屬醫院錄取為實習醫生,開始了他真正救死扶傷的人生歷程。兒子喜歡挑戰,喜歡快節奏,也喜歡在他行醫時有時間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因此他選擇了當一名急診科的醫生。

作為一名急診科的實習生,除了必要的休息以外,兒子每天要工作十二到十六個小時,白天和晚上輪流值班。我們問兒子是否辛苦,是否後悔學醫,兒子說辛苦是當然的,但現在他能夠通過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減輕病人痛苦,把病人從死亡邊緣搶救回來,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偉大,生活很充實。

除了工作以外,兒子對舞蹈的喜愛和激情讓他還在繼續跳舞。他工作努力,享受生活,因為他相信人生就應該是一條與家人分享,充滿了歡樂、驚奇和笑聲的道路。我們期待分享兒子下一程人生旅途中的歡樂和奇蹟。

文| 姚輝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RQnY2wBUcHTFCnftP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