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的原因很多,除了大家常提到的退化性關節炎之外,自體免疫關節炎也不容忽視。其中,自體免疫關節炎也分為很多種,常見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柱炎、乾癬性關節炎等等。
退化性關節炎、自體免疫關節炎 症狀正好相反!
這2個類型的關節炎有一個明顯差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過度使用時症狀會加重、休息過後症狀會緩解;自體免疫關節炎則正好相反,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
通常自體免疫關節炎患者會在一早起床時,感覺關節特別僵硬,而且可能維持1個小時以上才改善。提供一個自我辨別的方法:將拳頭握起,正常狀況下可以完全緊握,但自體免疫關節炎患者的拳頭中間會有空洞,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患者會難以握住牙刷、筆等物品。
3種常見自體免疫關節炎 恐引發多種共病
3種常見的自體免疫關節炎:僵直性脊柱炎好發人群大約是20到30歲,以男性為主;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50到60歲,以女性為主;乾癬性關節炎則是40歲前後好發,男女比差不多。
自體免疫關節炎如果沒有儘早治療,可能造成無法恢復的關節變形;此外,免疫系統發炎不只侵犯關節,其他器官也會連帶受影響,引發各種共病,包括下背痛、虹彩炎、間質性肺炎、乾燥症、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等。
壓力大、作息不正常 自體免疫關節炎恐失控
治療方面,以乾癬性關節炎為例,主要以口服藥物為優先,包括傳統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也會並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長期而言,則可使用免疫調節劑,大多也是口服藥物。如使用免疫調節劑,需定期追蹤抽血,觀察藥物是否影響肝、腎功能。
自體免疫關節炎和飲食關係不大,可以正常飲食;至於壓力和作息可就影響深遠,過度的壓力可能使得發炎情況更難以控制,作息不正常、缺乏適當休息也會影響免疫系統。
自體免疫關節炎造成的影響很大,包括不可逆的關節變形,以及眾多的共病,務必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才能掌握治療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