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覺得『我什麼都很糟』?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教育方式,要警惕

2020-04-02     鴿子醫生育兒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其實幫助不大。孩子不會因為你多說好話就變得有自信。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出長處,讓孩子發掘自己的優點。可以協助孩子準備一個獨特的嗜好,帶著他多練習以獲得『成就感』。讓孩子找出自己比別人厲害的地方,才能承受在『某些部分』輸給別人的挫折感。


孩子有情緒,你都怎麼做?


孩子常常突然說出『我好笨』、『我不會』、『我一定會失敗』,還沒開始就沮喪到要放棄,有時半推半就才慢慢做一些,又繼續說自己都不會。


這個時候,身為家長的你會如何?

忽略孩子的言語。

大量鼓勵孩子,告訴他可以的。

責備孩子不該在沒有完成前都不嘗試。

算了,先幫他做完。


融融看起來很乖巧,但什麼事都往壞處想,經常悶悶不樂,好像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有時明明做得不錯,卻突然冒出一句:『我好笨,什麼都不會。』參加比賽前,就一直覺得自己會輸,甚至想臨陣脫逃。怎麼孩子年紀輕輕就如此消極呢?究竟是怎麼了?


自尊,不是靠鼓勵


凡事都往壞處想的孩子,當然情緒比較容易低落。並不是因為孩子天生懶惰、愛哭,而是與『自尊』有關。高自尊的人常常神采奕奕,好像天下無敵一樣擁有無窮無盡的體力;低自尊的人常常無精打采,好像天會塌下來那樣愁眉苦臉且缺乏動機。


自尊心,不是靠口頭鼓勵出來的,而是通過手腳操作的成就感。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學大人拿筷子、拿掃把,或是學媽媽穿高跟鞋走個幾步,正是經由這樣模仿並熟練的過程,從中覺得自己跟大人一樣,一步一步培養出自尊心。

自尊低落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孩子客觀能力上無法獲得成就感;另一種是過度與他人比較,感覺比不上別人。兩種都會導致孩子過度貶低對自己的評價,變得缺乏動機,凡事都提不起興趣。孩子需要的不是『鴕鳥式』的鼓勵,那無疑只是增加孩子的『自我期許』,反而會讓自尊心越變越小。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培養孩子的『真實能力』,拉起他的手一步一步去做,當能力增加,自然會更有動機,找回生活的樂趣。

不要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而是要鼓勵孩子的努力。不知何時,勤奮變成愚笨的代名詞,好像很用功就是因為不聰明,結果搞得每個孩子都像鴨子一樣,表面上悠閒自得,私底下卻拚命划水。長時間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人,又哪裡能得到快樂呢?


其實,許多孩子努力與堅持的學習,為的不是考試的成績,而是理想。


當理想達到時,頓時就失去目標,甚至對無法預期的未來感到不安。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們對於未來無法建立出一個新理想,因此感到絕望與不滿。


或許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和孩子互動時的態度。當我們滿口抱怨的責怪別人,把自己當作一個受害者,孩子又如何學會有自信呢?當我們看著電視、新聞媒體,將社會當作一個大陷阱,孩子又如何能建立理想?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不時透露給孩子一個『做什麼都沒用』的訊息,這會深深烙印在他小小的腦袋瓜里,他又如何能建構出自己夢想中的未來?


不論社會多麼的亂,都不應該剝奪孩子的夢想。當孩子在身邊,請克制自己的衝動,不要讓你的氣話影響孩子的想法。當孩子看見你的堅強,看著你勇敢尋求夢想的背脊,就會踏出相同的腳步去尋找自己的夢想。讓我們問自己一件事,是誰偷走孩子對於未來的想像呢?


調整自己,改變孩子


一、給予安全

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因為覺得安全才有動機四處探索,克服困難。當我們與孩子對話時,有時可能不自覺會用高壓、威脅的方式,例如說『再不聽話,就把你丟掉!』或是『你不乖,我就不愛你』。千萬不要讓這種話變成口頭禪,那會讓孩子感到恐懼或內疚,就很難開心起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親無條件的愛,這樣的安全感,也是讓孩子勇敢面對挑戰的堅強後盾。


二、培養興趣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其實幫助不大。孩子不會因為你多說好話就變得有自信。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出長處,讓孩子發掘自己的優點。可以協助孩子準備一個獨特的嗜好,帶著他多練習以獲得『成就感』。讓孩子找出自己比別人厲害的地方,才能承受在『某些部分』輸給別人的挫折感。


三、減少比較

孩子悶悶不樂,還有一個原因是『什麼都愛比較』。比較衍生出來的妒忌,常會讓孩子難以釋懷,因而心情低落。少用『比較的方式』衡量孩子的表現,例如『你看姐姐就是長得比較高』這類的話,都會增加孩子之間的競爭,更容易讓孩子感到沮喪。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難免比來比去,或者可以幫孩子安排一些『異齡團體』,減少比較的壓力,讓孩子更容易融入團體活動當中。


孩子需要的不是強迫,壓力只會讓他感到更孤獨;孩子需要的不是鼓勵,讚美只會讓他變得更依賴。孩子需要的是成功,從改變自己中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找到孩子有成就感的事物,才能讓孩子變得樂觀而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LiYOXEBiuFnsJQVSS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