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一探究竟,另闢蹊徑的房室傳導阻滯消融治療|溫故知「心」

2019-12-02     醫脈通心內頻道
心電圖是診斷心律失常最便捷的工具,然而由於記錄時間有限,心電圖提供的信息有時候並不完全,需要更準確的工具對可能的猜想進行佐證。今天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學習隱藏在心電圖背後的故事。

作者:林高峰

單位: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奇怪的房室傳導阻滯

55歲男性因主訴「新發頭暈」就診,症狀每次持續5-10秒。追溯病史,既往曾因心悸症狀行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頻發房性期前收縮/早搏(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s, PACs)和頻發室性期前收縮/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就診後複查心電圖(見圖1),結果為正常竇性心律,房室傳導功能正常,未發現心率緩慢。為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為患者安排了動態心電圖(Holter)檢查。

圖1 就診後首次心電圖

進行Holter檢查過程中,患者再發頭暈症狀,此時心電圖結果提示為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見圖2)。按照指南來說,「症狀性心動過緩」是不是就該植入起搏器了呢?

圖2 頭暈症狀發作時出現二度房室傳導阻滯

除了頭暈症狀之外,患者還出現了心悸症狀,此症狀發作時心電圖出現了交界性期前收縮/早搏(Premature junctional beats)(見圖3)。

圖3 心悸症狀發作時出現交界性期前收縮

進一步分析動態心電圖,在頭暈、心悸症狀發作之外,患者的房室結傳導功能完全正常。進行運動負荷試驗時,最快心率達到了166次/分的水平。那麼,患者的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原因為何呢?是否存在房室結功能異常呢?是否跟交界性期前收縮有關呢?對於體表心電圖診治不明的心律失常,腔內電生理檢查無疑是診斷的金標準。

腔內電生理檢查提示房室結傳導功能均正常,AH間期和HV間期均在正常範圍內(見圖4)。儘管沒有發現明顯的跳躍現象,術中醫生還嘗試對房室結進行了慢徑消融。

圖4 腔內電生理檢查提示房室結傳導功能正常

第二次入院

術後隨訪過程中,患者的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和交界性早搏依然存在,於是醫生高度懷疑房室傳導阻滯可能與交界性早搏有關。為了驗證這一想法,在持續心電監護的情況下醫生開始給患者口服氟卡尼治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服藥後患者的早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隨著用量增大(50mg,1天2次150mg,1天2次)逐漸增多(見圖5),且出現了2:1房室傳導阻滯(見圖6)。停用氟卡尼後患者的心率又恢復服藥前的水平。患者拒絕永久起搏器植入,出院返家。

圖5 交界性早搏(代表未下傳激動心室的早搏,*代表下傳激動心室的早搏)

圖6 2:1房室傳導阻滯

第三次入院

出院1年半左右,患者因症狀加重再次入院,此時患者在未服用藥物的情況下心電圖出現3:1~2:1的房室傳導阻滯(見圖7)。

圖7 患者在未服用藥物的情況下出現2:1房室傳導阻滯

為進一步診療,醫生再次為患者進行電生理檢查。再次測量房室結傳導功能(AH和HV間期)仍在正常範圍內。術中以650ms的周長起搏心房時出現2:1房室傳導阻滯(見圖8)。阻滯均在清晰的希氏束電位後出現,由此證明,浦肯野纖維或心室與房室結之間可能存在折返環路,干擾了正常竇性心律的下傳。

圖8 以650ms的周長起搏心房後出現2:1房室傳導阻滯

圖9 心室與房室結之間的旁路干擾了房室結的正常功能

接下來,順理成章地,術者應用三維標測系統對房室結區域進行標測(見圖10),雖然並未標測到明確的旁道,但術者還是在希氏束下2-5mm左右的區域嘗試放電消融。消融過程中患者的房室結恢復1:1傳導,交界性早搏消失,心率恢復正常。

圖10 三維標測示意圖

圖11 消融術後正常心電圖

干擾現象

為理解干擾現象,首先需從心臟不應期說起。正常心臟電活動分為有效不應期(ERP)、相對不應期(RRP)和興奮期(EP)。ERP內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細胞興奮;而心肌細胞處於RRP內時需用比閾強度高2-4倍的刺激強度才能引起興奮,落入RRP內的刺激表現為傳導的延緩直至脫落。不同類型房室傳導阻滯的機制為不同程度的不應期改變(見圖12):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RRP延長而無EP;

二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RRP延長為主;

二度II型房室傳導阻滯:ERP延長為主;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ERP延長至整個心動周期。

圖12 不同房室傳導阻滯的不應期改變

而該患者的房室結和希浦系統不存在病變,處於正常的不應期。心室與房室結之間的旁道導致房室結提前激動,引起節律重整,當竇性心律再次下傳時,恰好遇到房室結的不應期,從而引起房室傳導阻滯,這種現象被稱為干擾性房室脫節(Interferential 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

案例思考

回顧該病例,心電圖雖是「房室傳導阻滯」的表現,然而經電生理檢查證實並非真正的傳導阻滯,而是心室-房室結之間的旁路干擾所導致的房室脫節。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梯形圖更形象地理解這一心電現象(見圖13)。治療過程中,醫生從心電圖入手,反覆驗證,一探究竟,找出疾病背後的機制,通過另闢蹊徑的消融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傳統思維的起搏器植入。

圖13 患者心電現象的梯形圖解析

參考文獻:

[1] Tuohy S, Saliba W, Pai M, Tchou P. Catheter ablation as a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eart Rhythm. 2018; 15(1): 90-96. doi: 10.1016/j.hrthm.2017.08.015.

[2]郭繼鴻. 功能性房室阻滯. 臨床心電學雜誌. 2005; 14(2): 137-144.

[3]郭繼鴻. 房室阻滯部位的心電圖診斷. 臨床心電學雜誌. 2017; 26(6): 455-466.

[4]王永權. 干擾與干擾性房室脫節的心電圖診斷.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誌. 2013; 20(1): 12-16.

[5] Hamdan R, Le Heuzey JY, Marijon E. Understanding the 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 Int J Cardiol. 2012; 158(1): 108-110. doi: 10.1016/j.ijcard.2012.04.0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DHHxG4BMH2_cNUgze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