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歷史起點,昆明這樣構建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

2019-09-29   昆報經濟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今日(9月29日)出版的雲南日報刊發中國共產黨昆明市委員會署名文章「《譜寫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新篇章》——昆明市經濟社會發展回顧及展望」。

文章指出,立足新起點,昆明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黨中央、雲南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將新時代昆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加快把昆明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

就經濟領域而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昆明將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切實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經濟支撐。

關鍵詞1:穩中求進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高質量推進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

關鍵詞2:產業體系

按照「一產做特、二產做大、三產做強」的產業發展思路,基於大生態、依託大數據,重點發展大健康、大旅遊、大文創,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著力構建高端引領、協調融合、綠色低碳、優質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

關鍵詞3:實體經濟

心無旁騖發展實體經濟,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重視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加快先進位造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關鍵詞4:科技創新

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技術,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從西山遠眺昆明城。

譜寫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新篇章

——昆明市經濟社會發展回顧及展望

中國共產黨昆明市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雲南省委的堅強領導下,伴隨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昆明這座隅居祖國西南邊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多民族歷史文化名城,以其勃發的生機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創造了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輝煌業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昆明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發展藍圖,激發了春城兒女追夢逐夢的奮鬥激情,成為引領新時代昆明發展的最強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謹以對這段歷史的回顧和對未來的展望以示紀念。

一、滄桑巨變,新中國成立70年昆明取得輝煌成就

70年來,一代代昆明人民滿懷「敢教日月換新天」「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壯志,勠力同心、砥礪前行,推動昆明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實現了經濟社會從一窮二白到邁向繁榮興盛的歷史性跨越,譜寫了一曲曲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篇章。

新中國成立之初(1949—1952年),昆明城市規模偏小,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市政設施簡陋,人民生活貧困,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城市建成區面積7.8平方公里,市域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26.7萬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和建立以工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昆明的發展步入正軌。1952年,全市總人口189.9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6億元,農業總產值1.77億元,工業總產值1.3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9.0∶34.2∶26.8,呈現「一二三」產業結構特徵;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0.0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6億元。

「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昆明市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順利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提前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改變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長期惡性通貨膨脹、市場混亂、物價飛漲的局面。195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8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較1952年增長60.1%、年均增長9.9%,經濟實現穩步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昆明由此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初期。

「二五計劃」及三年調整時期(1958—1965年),面對經濟中「左」的錯誤思想指導和自然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逐步開展經濟調整工作,通過1963—1965年3年時間的努力,使國民經濟渡過困難時期、出現轉機並逐步恢復。1965年,地區生產總值5.99億元,按不變價計算,較1962年增長56.6%,年均增長16.1%。

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昆明的發展經歷了最為曲折的階段。10年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僅為1%。1976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下降45.7個百分點。整個經濟倒退了10年,只維持在1966年的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1978年至今),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全面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昆明搶抓機遇,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步伐,全市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和顯著成就,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好的時期。

(一)經濟發展成就巨大——這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得到全面增強的70年。70年來,我們狠抓經濟發展不放鬆,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經濟總量大幅增長。197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5.06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是1952年的6.6倍;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5206.9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是1978年的82倍,年均增長11.6%,2010年、2016年、2018年分別突破了2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大關。1978年全市人均GDP為415元,按不變價計算,是1952年的3.4倍;2018年達到76387元,按不變價計算,是1978年的52倍,年均增長1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52年的0.08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2.78億元,年均增長19.1%;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1979-2018年年均增長22.3%。財政實力持續增強。1978年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6億元,是1965年的3.42倍;2018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95.63億元,是1978年的162.74倍。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由1952年的39.0∶34.2∶26.8調整為1978年的13.0∶60.9∶26.1,2018年調整為4.3∶39.1∶56.6,產業結構經歷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演變。園區經濟不斷壯大。先後形成6個國家級、14個省級工業集聚區,其中5個國家級開發區、9個省級開發區列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高新區、經開區躋身千億園區行列,安寧工業園成為全省首個千億級產能工業園區。非公經濟從無到有。2018年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5.9%,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4.3%,培育了近50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

縣域經濟加速發展,官渡區、五華區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安寧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昆明已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城市、重要的商貿和會展城市,是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生物製藥基地。

2017年3月2日,昆明首台本土造盾構機在中鐵電建重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下線。

(二)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這是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城鄉互補共同繁榮的70年。70年來,我們堅持擴大規模與完善功能並舉,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持續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的品質形象不斷改善。

發展空間不斷拓展。1978年昆明建成區面積22平方公里,是1952年7.8平方公里的2.8倍;2018年達到416平方公里,分別是1952年、1978年的53.3倍和18.9倍。

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全市人口由1952年的189.95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685萬人,增長了2.6倍。

城市格局不斷優化。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城鎮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29.5%提高到2018年的72.85%。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呈貢新城迅速崛起、晉寧撤縣設區、中心城區加快更新改造,以及草海、巫家壩等重點片區加快開發,城市格局由「單中心」演進為「雙核多組團」。榮獲聯合國第18屆「國際花園城市」金獎,在「2018年世界春城」評選中排名全球第一,入圍「中國美好生活指數十佳城市」。

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加快推進鄉鎮聯網路、進村和村內通硬化路工程建設,抓好「四好農村路」建設,全市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率達72%、通達率達99%。加快柴石灘水庫灌區、羅泊河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大力實施農村「五小水利」工程,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實施農村新一輪電網改造,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強貧困地區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服務站點建設,實現4G等寬頻網絡在貧困村委會全覆蓋。實施鄉村振興「十鎮百村」示範工程和綜合試點建設,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良好。

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主城區道路總長從1952年的198公里增加到2057.8公里,路網密度達到5.4公里/平方千米。京昆、滬昆、杭瑞、渝昆、汕昆、廣昆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昆曼國際公路大通道全線通車,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812公里,「環線+射線」的骨幹公路網形成,全市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城市軌道交通形成了「十」字狀並加速成網,運營里程達到88.78公里。滬昆高鐵、雲桂鐵路、昆玉鐵路、鐵路東南環線建成通車,通車裡程達850公里,昆明步入高鐵時代;泛亞鐵路昆明段建成,昆蓉歐等貨運班列穩定開行,形成了「八出省、五出境」的鐵路大通道。昆明長水機場成為全球百強機場,已開通國際和地區航線78條,11條全貨機航線連通國際國內,國際和地區航線基本實現南亞東南亞國家首都和重點旅遊城市直飛全覆蓋,2018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709萬人次。

能源和通訊網絡不斷健全。中緬原油管道和石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約116萬用戶用上了中緬天然氣,主城區全面進入天然氣時代。國際通信樞紐和信息彙集中心建設全面提速,城區20M寬頻網際網路覆蓋率超過80%,行政村寬頻光纖覆蓋率達到90%,4G網絡基本覆蓋,正加快邁入5G時代。

2012年6月28日,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正式運營,目前已成為全球百強機場。

(三)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這是搶抓重大發展機遇,發展動力活力得到全面激發的70年。70年來,我們堅持向開放要活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西部大開發、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發展戰略,深化與泛珠三角、長三角、成渝經濟區、川滇黔十二市州等區域合作,昆明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

開放型經濟發展壯大。昆明成功獲得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昆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蔬菜類、花卉類),同世界203個國家(地區)有貿易往來,57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我市投資興業,在昆世界500強企業及其分支機構達到66家。2018年,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131.2億美元,是1993年6.8億美元的18.3倍;實際利用外資8.5億美元,是1993年0.43億美元的近20倍。

對外交流合作平台加快構建。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是我國政府首次承辦的國際性博覽會。從1993年至2019年,昆明連續成功舉辦26屆昆交會和5屆南博會,南博會、昆交會、農博會、旅交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入選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國-東協行業合作昆明會議、GMS經濟走廊活動周、昆明國際友城合作與發展研討會等高層次對話合作深入開展,亞洲財富論壇永久會址落戶昆明。

對外交流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朋友圈」遍布五大洲,締結國際友城23對、友好交流城市18對,法國、德國等25個國家在昆設立簽證中心。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7個國家在昆設立領事館。恒生、滙豐、東亞、渣打、大華、馬來亞、泰京、開泰、安盛天平9家外資金融機構入駐昆明,外資銀行數量在西部城市排名第三。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掛牌成立,昆明綜合保稅區、高新保稅物流中心和騰俊國際陸港保稅物流中心建成運營。昆明機場口岸實現全天候通關,建立完善72小時過境免簽入境管控系統,過境免簽政策擴圍至51個國家和地區。開放平台、開放通道建設取得新突破,國際交流日趨頻繁,昆明的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顯著提升。

從成功舉辦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始,昆明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正加快躍升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前沿。

(四)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環境保護治理得到全面加強的70年。70年來,我們在實踐中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調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不遺餘力推動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發展協同並進。

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深入推進以滇池治理為重點的水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滇池、陽宗海、牛欄江和清水海、雲龍水庫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長效運營管理機制,共建設污水處理廠20餘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堅持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滇池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滇池全湖水質達到Ⅳ類,為1988年建立滇池水質數據監測庫30年以來最好水質;牛欄江昆明出境斷面河口平均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陽宗海湖體水質保持Ⅲ類。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治,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良好。2018年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61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9%,為2013年執行國家空氣質量新標準以來最好水平。

注重土壤環境保護。逐步建立土壤污染監控系統及信息平台,強化土壤污染物管控和修復,加大固體廢棄物處置力度,啟動全市土壤詳查工作,土壤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提升城鄉環境質量。2018年建成區綠地率為38.7%,綠化覆蓋率42.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93平方米,是1965年3.3平方米的3.31倍;森林覆蓋率達到49.57%,「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成果得到鞏固。統籌推進城鄉「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環境整治,城鄉人居環境大幅改善,鄉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自來水供水設施、公廁覆蓋率達到100%。

生態示範創建取得突破。石林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市累計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縣(區)10個,國家級生態鄉鎮(街道)36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街道)71個、國家級生態村(社區)2個、省級生態文明村(社區)24個。「春城綠」「昆明藍」「四季花」成為城市亮麗名片。

滇池湖濱3600公頃「中國最美濕地」扮靚春城。

(五)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這是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得到全面增強的70年。7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共建共享,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1952年職工年平均工資454元,1978年提高至686元。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2988元和14895元,比1978年的435.86元和180.40元分別增長98.63倍和82.57倍。

人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居民消費從溫飽型向享受型飛躍,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87.41億元,是1978年7.20億元的387.14倍,年均增長12.4%。茅草房、土坯房、磚瓦房成為歷史,「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成為記憶,自駕游、出境游、康養游成為時尚。2012年以來,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0%以上都投向了民生領域,市、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中小學校、村級活動場所等基本完成建設。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截至2018年底,累計實現34.46萬貧困人口脫貧,40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26%,尋甸、祿勸、東川三個國家級貧困縣(區)先後順利摘帽,解決了區域整體貧困問題。

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大力實施名校、名師、名長「三名」工程,先後引進清華附中等16所省外名校來昆合作或舉辦學校24所。2018年,學前三年兒童毛入園率達97.86%,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8.79%。

衛生事業全面發展。2018年,全市城鄉醫療保險參保覆蓋率達97%以上,擁有各級衛生機構4892家、床位6.36萬張,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33所、養老總床位達到2.61萬張,人均預期壽命由1952年的35歲提高到79.01歲。

就業創業取得實效。2012-2018年全市共提供有效就業崗位109.68萬個,城鎮新增就業92.4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3.3萬人次,榮獲「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稱號。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實施全民參保計劃,2018年,各類保險登記參保人數達到593.3萬人,各項社會保險覆蓋率保持在96.2%以上,以養老保險為主,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為輔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

住房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52年的3.6平方米擴大到2018年的40餘平方米,增長10餘倍。

昆明市深入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紮實推進「三名」工程。

昆明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尋甸縣、東川區、祿勸縣脫貧摘帽。

(六)民主法治深入推進——這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得到全面構建的70年。70年來,我們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持了安定和諧的良好局面。

全面加強人大政協工作。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加強地方立法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不斷鞏固和壯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推進民族宗教事業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創建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持續保持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全面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法規體系,完善行政執法監督體系,構建立體化普法新格局。

深化平安建設。深入開展「平安昆明」創建活動,加快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嚴密防範、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在2018年群眾安全感滿意度調查中,綜合滿意率達91.62%。

加大文明城市創建力度。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安寧市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城市。

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雙擁共建活動不斷取得新成果。

(七)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這是充分發揮黨的核心領導優勢,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和建設質量得到全面提升的70年。70年來,我們始終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深入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建設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全面加強黨的先進性教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先後開展了「真理標準大討論」、社會主義教育、「三講」教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等活動,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的建設工作明顯進步。

擴大黨的組織工作覆蓋面。大力實施「三級聯創」「雲嶺先鋒」工程,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以及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增強。

不斷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深入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培養選拔幹部必須突出政治標準,在擴大民主、科學考核、幹部能上能下等方面開展新探索。加大幹部培養力度,大規模培訓幹部,積極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黨委、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布局,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持之以恆正風肅紀,積極推進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昆明經濟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二、艱辛探索,新中國成立70年昆明經驗彌足珍貴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昆明各級幹部和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70年,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70年,是凝心聚力、團結奮進的70年。70年歷程波瀾壯闊,70年成就燦爛輝煌。可以說,昆明70年的生動實踐可歌可泣,昆明70年的寶貴經驗彌足珍貴。

(一)70年的實踐昭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堅強的保證,必須始終堅持從嚴治黨,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越是建設、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越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越要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回望70年,我們正是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生機與活力,為昆明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昆明市舉辦歌頌新時代、唱響主旋律活動。

(二)70年的實踐昭示: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是必然選擇,必須發揮自身優勢,在國家和全省發展大格局中謀劃昆明的發展。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是推動昆明高質量發展、實現富民強市的迫切需要,是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回望70年,我們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把區位和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昆明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正從對外開放的「末梢」向前沿轉變。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把昆明的發展置於全省、全國及國際化的大格局中來思考和謀劃,切實找准昆明在國家開放和區域發展中的定位,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強化開放平台建設,拓寬交往渠道,密切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交往,推動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邁上新的台階。

(三)70年的實踐昭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唯有發展,才能有實力、有分量、有地位;唯有快發展,才能增強競爭力、輻射力、帶動力;唯有又好又快發展,才能解決好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回望70年,我們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使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靠的是發展;全面推進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還是靠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繼續在深化改革中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不斷提高昆明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航拍昆明金馬碧雞坊。

(四)70年的實踐昭示:解放思想是最重要的法寶,必須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激發加快發展的動力活力。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發展沒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沒有止境,改革開放是一切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從普遍貧窮到奔向全面小康,從封閉落後到自信開放,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面貌。回望70年,我們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這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成就了昆明美好的過去和現在,也必將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勇於解放思想、勇於大膽變革、勇於創新創造,在深化改革中彙集資源、凝聚力量,在擴大開放中拓展空間、贏得優勢,著力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發展體制機制,為昆明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提供不竭動力。

(五)70年的實踐昭示:科學的城市發展定位是引導城市發展的指南針,必須找准城市發展坐標,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科學的城市發展定位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對於一個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回望70年,我們著眼於全球競爭,在全省、全國、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轉變角色、調整戰略,城市定位發生了歷史性的嬗變,也有力促進了昆明的發展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市委審時度勢,著眼未來競爭、立足昆明實際,確立了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奮鬥目標,為昆明的發展明確了新坐標、指明了新方向。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認清所處的歷史方位,堅持昆明的城市發展定位,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明確趕超的目標,堅定信心、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昆明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六)70年的實踐昭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回望70年,我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努力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全體市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持把人民利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趨勢,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更高水平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時代召喚,新中國成立70年昆明開啟新的征程

彈指一揮間,壯麗70年。輝煌成就已經彪炳史冊,美好未來尚需奮勇開拓。站在時間的坐標上回望歷史,昆明走過了不平凡的70年;站在歷史的方位上展望未來,昆明的明天必將更加燦爛輝煌。立足新起點,昆明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黨中央、雲南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將新時代昆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加快把昆明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

(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切實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經濟支撐。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高質量推進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按照「一產做特、二產做大、三產做強」的產業發展思路,基於大生態、依託大數據,重點發展大健康、大旅遊、大文創,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著力構建高端引領、協調融合、綠色低碳、優質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心無旁騖發展實體經濟,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重視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加快先進位造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技術,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2016年12月28日,昆明南站建成投用,昆明邁入高鐵時代。

(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優化城市發展格局,切實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載體支撐。按照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堅持量水發展、以水定城,科學確定城市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構建「兩核一極兩區六廊」空間發展格局,全面提高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在環滇池地區合理控制用地開發強度和建築高度,塑造從中心地區向山邊水邊逐漸跌落的「三山一水、兩核一極,北高南低、北密南疏,西控東拓、生態間隔,兩區六廊、山水相望」整體城市形態。加強城市空間管控,深入推進「兩規融合」「多規合一」,高標準、高質量開展好城市設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等重點專項規劃編制,科學謀劃昆明「成長坐標」。大力推進呈貢核心區、巫家壩、東風廣場等重點片區開發建設,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不斷優化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強翠湖片區、「昆明老街」片區、南強歷史街區整體聯動,保護好歷史文化建築群落和人文景觀,留住昆明特有的「城市基因」。加快以「五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建設,抓好「公交都市」創建和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各類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化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依託城市網格化管理平台,加快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旅遊、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專項建設,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

目前,昆明城市軌道交通已形成「十」字,正加速成網,運營里程達88.76公里。

(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切實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生態支撐。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設美麗昆明。推進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制定環境准入負面清單,鼓勵引進有利於環境保護、節約資源能源的產業項目,拒絕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項目,從源頭上把牢環保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抓好以滇池治理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昆明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地更凈,加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範城市和「美麗中國」典範城市。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大力倡導簡約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的生活方式,做好垃圾分類處置、廢棄物循環利用、節約用水、綠色出行等,讓「生態」變成一種文明生活方式。注重挖掘昆明的山水文化、森林文化、傳統農耕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不斷豐富生態文化內涵。

(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動力支撐。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發展戰略,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以及中國-東協自貿區、瀾湄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積極參與構建區域互動合作機制,促進國際國內要素雙向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公共空間、公共服務場所、外文諮詢等城市標識國際化,著力打造一批國際化街區、社區、學校、醫院,建立健全融入國際市場主流規則和管理的外商投資政策制度,切實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大力推進城市外交、城市合作,優先締結南亞東南亞友城,支持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昆設立領事館、商務及金融機構,吸引更多功能性機構和高端資源集聚昆明。抓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服務保障和第七屆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組織籌備工作,辦好南博會、昆交會、農博會、旅交會等國際性會議,全力推動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不斷提升昆明的國際影響力。

(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切實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民生支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聚焦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路徑與措施,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後勁,努力實現從減貧向防止返貧、穩定脫貧的根本轉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繼續推進名校、名師、名長「三名」工程,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教育國際化進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聯體、「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建設,引進國內外一流醫療機構、健康管理機構和醫學專業人才,持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繼續實施「百企萬崗」入昆計劃,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拓展就業空間,以服務業、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擴大就業容量,把昆明打造成為創業就業的理想之地。繼續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擴大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覆蓋面。深化平安法治昆明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昆明市正奮力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切實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組織支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強化政治忠誠、政治定力、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政治自律,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不斷提升市委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服務功能,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八項工程」,積極推進黨支部規範化建設,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堅持知事識人,建立庸者下能者上的選人用人機制,完善多渠道發現、識別、舉薦幹部機制,大力選拔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實績突出的優秀幹部,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大力弘揚「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精神,落實激勵幹部改革創新幹事創業防錯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地支持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努力營造幹事創業良好氛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馳而不息糾「四風」、樹新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積極開展民族宗教領域穩定形勢研判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集中整治非法宗教活動,切實維護民族宗教領域和諧穩定。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監委、法院、檢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發揮好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服務發展的積極作用,以及群團組織橋樑紐帶作用,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凝聚起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強大合力。

平均成交價0.18725元!前8月雲南市場化交易電量690.11億千瓦時

行業動態|旺季不旺,十一黃金周昆明租車行預訂率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