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說到施一公教授有「五大弟子」,都已在生命科學領域初露鋒芒。而事實上,顏寧的學生(施一公的徒孫)也已經出師,甚至已經當上了副院長!
顏寧首批弟子,80後教授,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首篇Nature,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度「長江學者」青年學者,獲得2017年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現在,他已經是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他就是殷平。
作為顏寧的首批學生,很多人跟顏寧提起殷平,顏寧說:「殷平確實讓我很驕傲,特別棒的小伙子。」
同時說起之前關於殷平的一些報道,顏寧表示,對於現在"描寫實驗室就要強調努力用功不眠不休"並不認同,覺得「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誤導,我新招的博後們往往感慨,實驗室的大傢伙並不如其想像中的廢寢忘食啊。」並分享了3點成功的關鍵,文末有全文。
1
零的突破,發華農首篇Nature
成果豐碩,領跑RNA表觀遺傳學研究
2016年5月26日,殷平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6-adenosine methylation by the METTL3-METTL14 complex」的研究論文,報道了關於N6腺嘌呤甲基轉移酶的最新科研進展,首次報道了METTL3-METTL14蛋白復合體晶體結構,取得了表觀遺傳學的一項突破,這也是華中農業大學自建校以來首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論文。
研究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短短几年時間,就先後在Nature、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文章35篇。
Yin Lab 殷平實驗室(yinlab.hzau.edu.cn)
現在他是RNA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領跑者之一,已經是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分管研究生教育與學位、博士後。
殷平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博導,教授 殷平
2006/09-2009/06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系,博士
2003/09-2006/06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系,碩士
1999/09-2003/06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系,學士
主要職歷
2013.09− Present Professor2009.07−2013.08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博士後
2013.09− 今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2
熬最晚的夜 做最前沿研究
「你晚上11點來實驗室看看,我們都在實驗室。」
2018年8月20日晚上11時,夜幕已沉,正值暑假,華中農業大學闊大的校園更加安靜。
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A102室,約80平米的實驗室里,十來個學生仍專注地進行實驗操作。40瓦的日光燈將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除了偶爾圍繞實驗操作的低聲交談,打破這平靜的,只有那台低溫冰箱工作時發出的低沉聲音。
選擇了做最前沿的研究,科研過程就註定不是容易的。
「你晚上11點來實驗室看看,我們都在實驗室。」王祥是殷平的博士生,今年春節在實驗室忙著實驗論文,都沒顧上回重慶過年。大年初二,殷平也趕回了實驗室,帶著王祥一起吃了頓大餐,算是開工飯。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殷平的團隊,講究工作強度和工作效率,學術圈的激烈競爭是常態,實驗室的勤奮便是這種常態下的進取之道。
因研究需要,團隊成員平均每個月需要往返上海一次。在24小時內從武漢趕到上海,奔向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實驗室連夜做實驗,實驗結束後便匆匆趕回武漢。大家感慨到:「只見過上海的黑夜。」
「項目組博士生王祥和另外一位研究生、一位本科生,三人的日均工作時間之和超過40小時,平均每人每天十三至十四小時。」殷平對學生們每天拼的時間也做了計算,無數個在實驗室打拚的日日夜夜最終成就了一篇《Nature》論文。
「其實,實驗室的夜生活是很多華農科研人的常態。」殷平說,他有次晚上10點多給張啟發老師發郵件,不過幾分鐘,就收到了張老師的回覆郵件。「說明張老師那時候還在電腦面前工作。」科研前輩們的奮鬥精神也影響了無數為科研前赴後繼的後來人。
3
導師顏寧:
「殷平確實讓我很驕傲,特別棒的小伙子。」
殷平在武漢大學讀完博士以後,選擇去清華大學做博士後,成為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的學生。
殷平導師顏寧
顏寧可以說是當今科學界最受關注的科學家之一,她的身上有很多標籤「畢業於清華的美女學霸」、「30歲的清華正教授」,自稱「娛樂博主」的「網紅」。
顏寧微博截圖
談及顏寧,殷平說:「我在清華做博士後的時候,是顏老師最早的一批學生,她只比我大四歲,和我們的年齡都很近,甚至有些女孩子跟她姐妹相稱。那時候我們一起經歷、見證了籌建實驗室的艱辛。」
談起顏寧老師給他的影響,殷平說:「她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認準的目標要去完成的時候,要做到非常拼。顏老師本人就是這樣,說干就玩命地干,等到要出去放鬆的時候,也玩命地放鬆。」
在清華大學做博士後期間,殷平按照實驗室的習慣,改變了自己的作息規律,從早上9點到晚上11點,變為了早上7點到晚上11點。
2017年,顏寧從全球招聘人員中脫穎而出,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面對一門前沿學科,顏老師緊跟國際前沿、國際化的視野也影響著殷平。現在顏寧已經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她始終將自己定位在國際上,這一點我需要提高。」
4
深夜食堂殷師傅
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教授
殷老師的實驗室中有一份醒目的「Yin Lab 大事記」,大事記上用彩色的字體標明了實驗室的重大事件。主辦會議、獲得的國家級大獎,其中有三條尤其引人注意:「博士生馬玲喜得貴子」「博士生申翠翠喜得千金」......
Yin Lab 大事記
殷平對學生的關心不止這些。科研生活艱苦,實驗室最初設在第一綜合樓時,為了緩解實驗的壓力和熬夜的負擔, 殷平化身「深夜食堂」里的師傅,在晚上十一二點給學生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麵條,氤氳的熱氣在筷間舞動,「導師牌」宵夜填飽了肚子,更暖了人心。
這是一個和學生「泡」在一起的導師。大多數時候,和學生一起去食堂吃飯;緊要關頭,跟學生一起通宵做實驗。
副院長殷平和學生一起唱校歌
「可能他體諒我們更多一些,我們體諒他少一些。因為他知道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但是我們不知道他遇到什麼困難。」殷平的博士生王祥感慨道。建實驗室之初,經費不足,殷平借錢保證學生們每個月的補助:「實驗絕對不能停,就算砸鍋賣鐵,都要保障學生的經費。」
5
文學遨遊宋詞 球場颯爽英姿
科研、生活、運動一個不耽誤
這麼高顏值又愛學生的學術男神,咳咳......沒錯,已經結婚了。殷平的妻子也是華中農業大學的教師。
在實驗室的辦公室,殷老師的書架上除了一家三口的照片,你能看到最多的不是專業書,而是:《宋詞》《邱吉爾演講集》《中國通史》《毛澤東選集》《莎士比亞全集》......
「在科研之餘,閱讀一些文學、史學、政治學的東西,可以轉換一下思維。」殷平說,時間不是很多,雖然不能太集中閱讀這些書籍,每天能夠坐著看一小會兒就不錯了。
殷平的書架
他現在擔任華中農業大學青年聯合會主席。這是一個將青年導師聚集在一起的組織,經常舉辦各種文體活動。
除了看書之外,踢足球是他從大學保持至今的興趣愛好。他參加了足球俱樂部:「多運動,才能保持更好的身體狀況。」
殷平的家鄉是湖北鍾祥,選擇華中農業大學既是考慮到離家近,也因為它是農業學校,除了做生命學科,也做農業。
華中農業大學純粹的學術氛圍也吸引了他,在他看來,很多華農科研人骨子裡都透著一份踏實務實的勁兒。
沒有一份成果是輕輕鬆鬆就能取得的,但任何成果取得的背後道理又那麼樸素。勤奮努力,也是更多踏實的科研人成功的秘籍吧!為殷平教授點贊!也為其他奮鬥在科研一線的人點贊!
6
做科研就要不眠不休?
顏寧表示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誤導
在關於殷平教授之前的報道中,對於現在「現在描寫實驗室就要強調努力用功不眠不休」,顏寧表示並不認同,「並不是說努力用功不重要,但我覺得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誤導。我新招的博後們往往感慨,實驗室的大傢伙並不如其想像中的廢寢忘食啊。」 並在微博分享了3點成功關鍵因素:
顏寧微博截圖
1.基礎:對於貌似越是簡單的分子生物學和蛋白純化實驗,對學生的訓練越嚴格、對基本原理的掌握要求越紮實。這就是基本功啊,練好了基本功,地基打實了,就會到第二點:
2.效率:少走彎路。可能有些實驗室花2周的實驗在我們這也就兩天,為啥?我導師專門撰文傳授過--一個實驗儘可能走到底,獲得最大量的信息,避免反反覆復原地打轉,這種效率省出的時間夠你在網上做專職娛樂博主的;
3.活到老學到老,注意吸納總結:文獻里沒有顏如玉,但是有黃金屋。讀文獻抓重點,不僅僅是為了掌握動態,而是通過交叉比較,看看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為我所用。就比如我剛做膜蛋白的時候,是把所有膜蛋白的論文(幸好那時候不過小几十篇)讀了一遍,做了一個excel把人家用的方法試劑詳細整理了一遍,後面我真的幾乎沒走彎路。但是我聽說很多實驗室僅在篩選上就搭了好幾年。我們實驗室真的不愛做篩選類的漏斗模式,沒發現我們實驗室近幾年做的膜蛋白除了從內源提取的我不捨得割肉提蛋白以外,以及一個鈉離子通道是用邏輯找到最短同源蛋白以外,其他全部都是人源的?為啥啊?咱有這個底氣唄,而這個底氣完完全全是來自於第一條。
來源:本文由科研大匠綜合自殷平實驗室、顏寧微博、青春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