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鷹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鷹潭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辦法(2019—2021年),辦法明確了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主要目標、培訓對象、培訓主體以及工作任務等。
我市出《鷹潭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辦法》
為貫徹落實好國務院、省政府部署要求,進一步保持全市就業局勢穩定、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我市於11月4日出台《鷹潭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辦法(2019-2021年)》。
主要目標
技能培訓針對性、實效性明顯增強,群眾對技能培訓滿意度明顯提高,確保企業在崗職工都有機會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新進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都能獲得至少一次職業技能培訓。
2019至2021年,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7萬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訓不少於2.38萬人次。
培訓誰?
企業職工
包括企業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轉業職工。
就業重點群體
包括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
貧困勞動力和貧困家庭子女
誰培訓?培訓什麼?
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鼓勵企業結合崗位需求和發展需要,廣泛組織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轉崗轉業培訓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
發揮職業院校培訓基礎作用和社會培訓機構培訓支撐作用,鼓勵其圍繞市場急需緊缺職業開展家政、養老服務、托幼、保安、電商、汽修、電工、婦女手工等就業技能培訓;圍繞促進創業開展經營管理、品牌建設、市場拓展、風險防控等創業指導培訓;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突出「2+3」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以及循環農業、智慧農業、智能建築、智慧城市等新產業培訓;加大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職業新技能培訓力度。
發揮各職能部門行業管理職能作用和專業支撐作用,按相關職責主導實施好農民工「春潮行動」「求學圓夢行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返鄉創業培訓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以及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動計劃、技能脫貧千校行動等各專項培訓工程。
如何突出培訓質量?
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千人計劃」。根據我市「2+3」產業生態體系和新經濟、新產業、新職業發展需要,每年選定3-5項產業發展急需緊缺或社會通用職業(工種),由企業推選技術工人或向社會招募符合條件人員300人左右,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或委託培訓的方式,選擇合適的職業院校開辦3-6個月全脫產專業培訓班。
如何優化培訓服務?
堅持線上線下結合,及時動態發布培訓機構目錄和培訓項目目錄。
建立培訓「超市」,打造一站式對接平台,強化供求對接。
加強培訓信息公開,通過媒體、政府門戶網站等,按年向社會公開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總體目標,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和各項培訓補貼資金使用等情況,提高培訓工作的透明度。
怎麼組織實施?
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每年分編制培訓計劃、確定培訓機構、組織實施培訓、加強監督指導和組織考核驗收5個階段,各階段有序銜接,壓茬穩步推進。
有何優惠的培訓政策?
除《江西省就業補助資金職業培訓補貼管理辦法》(贛人社發〔2019〕3號)規定享受的培訓政策外,
個人還可享受
1.除企業職工、就業重點群體、貧困勞動力及貧困家庭子女外,將有培訓意願、不具有按月領取養老金資格人員納入培訓範圍。
2. 符合條件的勞動者參加培訓並取得相應證書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原則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過3次(同一職業同一等級不可重複享受)。
培訓主體還可享受
1. 落實將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提高至工資薪金總額的8%稅收政策。
2. 對企業自主開展或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受委託開展項目制職業培訓的,可先行撥付40%的培訓補貼資金。
3. 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扶貧車間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並開展以工代訓,以及參保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並開展以工代訓的,給予一定期限的職業培訓補貼,最長不超過6個月。
4. 職業院校通過社會培訓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凈收入,可提取最高不超過60%的比例追加單位績效工資總量。
5. 行業主管部門組織舉辦的培訓,實行項目制培訓服務和補貼資金申領告知承諾制。
如何保障政策落實?
1.完善工作機制
在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框架下,建立人社部門牽頭抓總,教育、工信、國資、財政、住建、交通、應急管理、退役軍人、農業農村、市場監管、文廣新旅等相關責任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協同推進、齊抓共管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協調機制。完善考核機制,把開展技能提升行動作為重要民生工程,納入年度績效考核,建立工作季報、年報和督導通報制度。
2.加強資金投入與監管
各級政府要統籌使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扶貧資金等各類資金,確保兌現落實各項補貼政策。依法加強資金監管,強化監督檢查和專項審計工作,加強廉政風險防控,保障資金安全和效益。
3.加強宣傳引導
各地各部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升政策公眾知曉度,幫助企業、培訓機構和勞動者熟悉了解、用足用好政策,共同促進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大力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宣傳技能成才典型事跡,加強技能人才激勵表彰,營造學技能、比技能的良好環境。
來源:鷹潭發布